鄧惠玲+安然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根據(jù)中國教育部發(fā)布的消息,2014年共有377,054名來華留學人員在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僅次于美國和英國。然而,楊軍紅研究指出,“人際交往適應困難,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缺乏溝通橋梁和渠道”。直到近兩年,仍有學者發(fā)現(xiàn)各地區(qū)的來華留學生仍存在不少人際交往問題:如出現(xiàn)交往頻度低、交往渠道有限、交往需求不強烈問題。學生同當?shù)厣鐣?、同校?nèi)中國學生的接觸不足,造成了留學群體同本土居民的“隔離效應”。在華外國人來華后,傳統(tǒng)媒體的使用全面減少,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使用總體卻有所上升,在華外國人平均每周有24.4小時上網(wǎng)時間。微信交往便捷、覆蓋面廣、交往成本低等特點,為實現(xiàn)來華留學生在微信平臺上的交流、溝通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也為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問題提供一個改善或者解決的平臺。
沈薈、王學成對2005-2015年的相關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新媒體人際傳播研究在方法應用上,量性取向的比例遠遠大于質(zhì)性方法,缺乏人文與科學精神交融的成果”?;诖耍狙芯坎捎镁W(wǎng)絡民族志的質(zhì)性方法,觀察來華留學生的微信群、朋友圈和個人微信互動的情況,挖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語言運用特點及溝通的主要內(nèi)容,并探究微信如何推動他們現(xiàn)實中的跨文化人際交往。從理論研究層面來看,本研究為微信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做出初步的探索;從方法應用來講,參與式觀察新媒體人際傳播,既拓展傳統(tǒng)民族志的“田野”,也推動新媒體人際傳播質(zhì)化研究的發(fā)展;從實踐層面來講,微信推動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為來華留學生融入當?shù)厣鐣峁┯幸娴膯⑹荆瑫r一定程度上對中外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的深入和有效性提升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及其過程
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民族志研究方法,柯惠新指出,雖然研究者與被觀察者相互看不見、聽不到,但是研究者也有可能觀察到一些“電子派生語言”(electronic paralanguage)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非語言行為或其他語言行為等,例如一些表示情緒的特殊的字符、符號(如笑臉、問號等),表示語調(diào)或強調(diào)口氣的字詞、字母(如Haa!, Waaaaa?。┑取1狙芯坎捎脜⑴c式觀察法,通過參與微信群互動、微信好友互動和朋友互動三個方面,“觀察”微信群的動態(tài)或互為好友情況下,利用實時聊天方式進行自然的談話,獲得第一手資料。研究觀察長達一學期(約三個月)。對于觀察筆記,研究者采用邊觀察邊記錄與定期追記相結合的方式,力求詳盡反映來華留學生微信上的跨文化溝通情況。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某大學跨文化適應英文授課課堂的38名中外學生。其中,中國學生3名,留學生35名,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qū)。
(二)觀察者和觀察“場所”介紹
觀察者為中國人,擁有80%以上的留學生個人微信,能夠發(fā)起微信群中的互動,也可以與留學生在朋友圈點贊評論。觀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時間跨度:12周,約為3個月。主要觀察的“地方”:跨文化課堂成員的微信群“Intercultural Communicaiton 2015”(以下簡稱“IC2015”)、互為好友的個人互動、朋友圈點贊評論互動。
(三)觀察內(nèi)容歸類與說明
中外學生微信群的交流信息條數(shù)共1410條(包括微信表情),其中“IC2015”群為484條;“2014級新傳漢碩班”為572條;“ECE-2014(2014級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全英碩士班)”為354條。個人間的微信交流信息數(shù)超過100條的有4人。結合研究問題和觀察筆記,根據(jù)語言運用特點、溝通內(nèi)容及其特點三個方面對觀察內(nèi)容進行歸類匯總。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將保留交流內(nèi)容中的拼寫、省略等錯誤,保證第一手資料的真實和客觀。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一)來華留學生微信語言運用特點
微信是一種以語音信息傳送為主要功能,以文字、圖片等符號傳播為輔助,集聲音、文字、圖像等符號為一體的社交媒體。但是中外學生微信中的跨文化交流卻是以文字媒介為主,語音和圖片等其他符號為輔。通過觀察,研究者發(fā)現(xiàn):
1.“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更情境化
索緒爾從符號學的角度提出語言符號的兩個方面:能指和所指。他認為,語言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能指和所指是語言符號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能指”無法被縮減為概念(即索緒爾所說的“所指”);“所指”也不依附于一種特定的“能指”(即一個特定的語言單元)。微信“能指”可以通過聲音、圖片、視頻、文字等媒介表達,能指范圍大大擴展。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留學生更傾向用豐富的“能指”指向一個概念,在表達憤怒的時候,留學生有運用微信表情表達、也有用文字表達、更有用標點符號表達的,而中國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基本上不表達這種憤怒的情緒。而“所指”也不再局限于某個語言單元,中外學生在微信中交流的語言,更需要在當時的情境中理解,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跨文化誤解或者沖突:
研究者:Are you sure “**施工大學”right?
研究者:our school chinese name **理工大學。
沙特(Saud):Yes. We wrote it intentionally. Keep it as such [呲牙]
沙特:You would find the same character in our ppt as well [偷笑]
沙特:How did you find it then [呲牙]
研究者:i first think youre wrong.because im
chinese.
“**施工大學”在研究者的理解里是不能等同于“**理工大學”的,因此,她指出沙特的“錯誤”。實際上,沙特用“**施工大學”所指“**理工大學”,而其“施工”的內(nèi)涵也更顯豐富,可能所指一個相關的笑話,也可能指的是他當時解釋的情境。而編碼和譯碼的人不同,理解的內(nèi)涵就見仁見智,這就大大增加了能指與所指聯(lián)系的隨意性。
2. 語言運用不規(guī)范不影響跨文化交流
任何語言中都可以看到一些明顯重復的要素被省略的現(xiàn)象。跨文化的微信群里的文字交流,大量使用英文字母省略的情況,最常出現(xiàn)的如:youre表達為ur,by the way為btw,thanks為thx等等。但這種表達不僅沒有阻礙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反而彼此交流表現(xiàn)得更積極活躍。另外,英文拼寫錯誤,如photo為foto、before為bofore等等,也不影響中外學生的理解。而語法的準確性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交流內(nèi)容的理解才是中外學生交流順暢的關鍵。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外學生在微信中的交流語言表達更隨性,更自由:
沙特:@Rose-hl 不客氣
貓頭鷹(chiputa masoto2):Just one last week
with one Class presentation for group topics.
研究者:hurry up! before 12
艾伯特(Albert):Tmr afternoon
...
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有關網(wǎng)絡語言的研究也隨之增多,而目前國內(nèi)研究的主流仍然以批判網(wǎng)絡語言為主,如李宇明的《淺談網(wǎng)絡暴力的成因及應對措施》、王繼余的《網(wǎng)絡語言的變異研究》等。這些研究都是從語言規(guī)范性來看網(wǎng)絡語言,看到的是網(wǎng)絡語言對傳統(tǒng)語言文字的沖擊和負面影響。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語言盡管很多不符合傳統(tǒng)語言規(guī)范,但類似標點符號錯用、文字省略、中英文混用等不是交流中的問題,并不影響中外學生的交往。而且中外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往,通過各種豐富而又自由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和增加表達的有趣性。
(二)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內(nèi)容及特點
1. 信息傳遞為主,交流方式更活潑
微信群里的成員中,不同群體的人是互不相識的。第一次跨文化課堂之后,部分不同群體間成員開始認識。也正因為如此,第一天成立群的時候,群里的成員,就在群里和群成員打招呼,但是區(qū)別課堂上各群體各坐一排的情況,微信的打招呼方式比較活潑,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開場白是這樣的,“welcome to group. nobody welcome me so that is why I welcome myself [呲牙] [呲牙] [呲牙]”另一位馬來西亞的同學接著打招呼,“Helloooo…everyone where are the other classmates? ”微信可以通過語音、文字、表情、圖片以及視頻傳播信息和進行即時溝通,表達形式多樣。有了第一位同學的帶動,緊接著群里其他成員浮出“水面”,不再保持沉默,群里就開始“熱起來”。
在微信中,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是基于工具性的目的——獲取最新的課堂信息。再者,由于彼此不夠熟悉,幾乎看不到中外學生在微信群、朋友圈進行互動交流。但微信中的跨文化人際交往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關系形成的關系網(wǎng)絡,隨著交往時間的加長以及課堂交流的增加,微信中的跨文化人際交往很有可能從工具型轉(zhuǎn)向情感型交往。
2. 朋友圈、個人微信互動為跨文化深入交往提供可能
卡瓦諾(Kavanaugh)研究發(fā)現(xiàn),原先基于現(xiàn)實社區(qū)的社會網(wǎng)絡,也可以從線下進入到線上,并重塑個體間的社會關系。因為跨文化課堂而組建起來的微信群,以及群里成員互為好友也是從線下走向線上,隨著線下認識的深入,“IC2015”群成員在朋友圈中相互點贊評論的情況開始出現(xiàn)。微信朋友圈豐富了群體行為的法則,“先集中再分享”拓展為“先分享再集中”。這種互動可以從朋友圈延伸到個人微信間互動,互動的內(nèi)容就不再僅僅是圍繞作業(yè)而展開,聊天的內(nèi)容從朋友圈發(fā)的圖片和文章延伸到各自國家的風土人情等。微信朋友圈通過照片或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彼此,之后又連接起來,逐漸形成一個相當于熟人社區(qū)的圈子文化。
來自泰國的一位女同學(蘇)和研究者(鄧)的部分對話:
蘇:明天我們打算去蓮花山。很好玩,我去過一次。你要去嗎?一起去。[呲牙][呲牙]
研究者:我沒去過,也想去。但能后天去嗎,我明天有點事。
蘇:那你去過嶺南嗎?離這里很近。
研究者:嶺南博物館?
蘇:是啊
研究者:你很喜歡玩吧。
蘇:我去過很多地方。
…
除了聊天內(nèi)容擴展外,隨著在微信的點對點的溝通的深入,中外學生現(xiàn)實的交往和溝通的可能性會更大:
汗:下次,你跟誰要去看電影?
研究者:還沒確定呢。
汗:要不要跟我們班一起去?
研究者:好啊。
汗:是、可以、因為我覺得我們多聊天、多關系那就好
研究者:多聯(lián)系
...
3. 微信群中的跨文化沖突更傾向直接表達并易于解決
在這個跨文化微信群中,溝通者和被溝通者之間,由于生活方式、歷史傳統(tǒng)等的不同,他們文化中的精神體系、思維體系也會不同,也就是編碼和解碼的規(guī)則常常不是同一規(guī)則。在微信群中,俄羅斯女孩邀請其他群成員和她一起成立Presentation小組時,她與其他同學發(fā)生了跨文化誤解:
俄羅斯女孩:Who want to make group with me and Olya? We need more one person.
過了一會,她接著問,Guys can you be more activity[抓狂]。
有同學開始問她,她的小組有哪些成員,當有同學說,想加入她的小組時,她問了一句話:
Can you send me you foto?
過了不久,一位巴基斯坦的留學生連續(xù)發(fā)了三條微信,內(nèi)容如下:
“I dont why all of you request to anyone to join a group we are all friends but i am afreed one of our class fellow searching guy after watching his photo.”
“So please do respect to each other.”
“If you respect someone then everyone give respect to you.”
跨文化溝通“只有實現(xiàn)文化對接, 才有雙方對一致意義的認同,從而達到理解和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群上的交流溝通由于即時性,盡管雙方因編譯碼規(guī)則不一致出現(xiàn)跨文化沖突,卻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更為重要的是,微信群相當于小型的社區(qū),群里的成員發(fā)現(xiàn)這種沖突,也會爭取雙方?jīng)_突的解決:
來自巴基斯坦的另一名男同學:“hold on man this goup is for final prentation and assignment.”
來自俄羅斯的另一名女同學:“I think that you think a wrong way, we ask about foto just to know with whom we are going to make group. And of course you can join our group.”
緊接著其他同學也來支持他們的看法,“yes, for our assignment.”、“Definitely”…
最后,這位巴基斯坦的同學說,“thank you to clearify this[微笑][微笑]”
俄羅斯女孩回復:“Dont worry about that guys, we are all friends.”
在微信中,我們表達感情的符號由微表情、圖片、文字等代替,傳受雙方處于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彼此不能面對面交流,個人無法對對方傳播的信息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是,微信中的跨文化誤解事件,無論是誤解雙方還是群里其他成員,文字+微信表情,彌補了不能面對面的缺陷,豐富語言表達形式,使得溝通更為準確和有效。
四、討論
(一)線上溝通逐漸深入重塑人際間的交往關系
作為虛擬的線上聯(lián)系的交互工具,微信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維持社會關系的虛擬場所,它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網(wǎng)絡延伸到虛擬的世界里的同時增強了實際的人際關系。前期該群成員對群的功能認知為信息傳遞,這種認知也延續(xù)到中后期。但是,隨著課堂交流逐漸增加,如小組成員間進行的作業(yè)交流、課堂上的互動等,成員間的交流互動開始頻繁起來。漸漸地,局限在群體內(nèi)的交流擴展到三個不同群體間的交流。成員間互為好友、私信的情況增多,朋友圈互為點贊評論的情況也開始出現(xiàn),并且聊天的話題逐漸擴散到個人愛好等方面。
此外,文化距離的遠近也影響跨文化溝通的深入。由于漢語國際教育的留學生本身是學習漢語的,他們在和中國學生交流的時候,選擇的是用漢語互動,而非英文交流。漢語國際教育的留學生大部分是來自亞洲的,與中國的文化距離比較小,因此,在和中國學生的交往中,他們更容易和中國學生由淺層的為作業(yè)而交流往更深層的朋友交流發(fā)展。
(二)微信是留學生獲得良好社會支持的新興手段
朋友圈貴在分享,“IC2015”群成員在朋友圈分享的內(nèi)容和圖片既有出行的圖片和小視頻,也會分享文章或某一刻的心情,這種分享通過其他成員的評論或者點贊,分享彼此的快樂、彼此的溫暖,不僅加強了成員間的聯(lián)系,更為重要是的是,越分享,越開放,成員間對各自的文化、生活和觀點的理解也就越深。帕凱(Paquet)把這種分享的快樂稱之為“簡單得可笑的群體構建”( ridiculously easy group forming)。這種簡單的群體構建有助于留學生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對他們減輕跨文化適應的壓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按照跨文化適應U型曲線的階段劃分,跨文化適應會經(jīng)過開始的新鮮感到情緒的低落,再到情緒的回升。實際上,“IC2015”群半數(shù)以上的留學生來到中國也就七八個月,新鮮期也就是蜜月期早已過期,他們目前正處在危機期,尤其是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全英碩士班的同學,由于語言上的障礙,他們并不能用客居國所使用的語言,只能通過第二語言——英語來和周圍的同學溝通,這種語言上的溝通障礙,伴隨的是一些迷失、不快的情緒。若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這些情緒會給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增加難度。但是微信群、朋友圈互動等,能夠起到社會支持的作用,增加中外學生或者不同留學生群體間交流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適應難度。
(三)微信群、朋友圈的互動溝通:社會資本培育的催化劑
虛擬社區(qū)中的交往不僅使留學生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而且能夠增加他們與外部世界的現(xiàn)實交往的機會,使他們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可以適當釋放部分負面情緒,在彼此交流中獲得一種安全感。
課程開始之時,跨文化課堂的同學也僅僅為普通的同學。當他們成立微信群,交流的“場地”和機會增加。線下的交往延伸到線上的交往和互動,逐漸改變原來現(xiàn)實交往中普通同學關系,逐步轉(zhuǎn)變?yōu)榕笥验g的交往。羅伯特?帕特南把社會資本定義為“產(chǎn)生社會網(wǎng)絡、互惠規(guī)范和信任的個體之間的連結”。“IC2015”群、成員互動、朋友圈互動,都有助于這種社會資本的培育。應該注意的是,對于留學生而言,這種社會資本不僅有助于其融入當?shù)厣鐣€能夠擴展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樣,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和留學生的互動,有助于形成多元文化的認知,也同樣能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結論
在信息全球化時代,微信在人際傳播方面正發(fā)揮著更加快速、廣泛、深遠的作用,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大眾生活方式。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成為中外學生跨文化交往的信息和情感紐帶,對該問題的研究更有助于把握中外學生跨文化交往的特點和作用,促進來華留學事業(yè)發(fā)展,推動中外溝通和相互友誼。未來研究希望能在此基礎上從多角度探討微信對來華留學生融入當?shù)馗咝;蛏鐣挠绊?,如微信語言對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影響;微信作為一種來華留學生的社會支持手段,是如何發(fā)揮其作用的;微信推動跨文化有效性的可能性;微信和全球化等等。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