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玲
作文難教,這是語文教師的共識;害怕作文,這也是大部分學生的心理。怎樣才能使寫作教學貼近實際,讓學生不再為寫作痛苦,教師也從批改、講解的泥潭中解放出來?
通過長期的摸索與實踐,筆者認為初中作文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的個體寫作狀況出發(fā),把握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劃分成長周期,同時在各個周期給予豐富的營養(yǎng)和針對性的訓練,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七年級是中學的起始階段,也是作文周期的開始。這個階段作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制定相宜的作文提升計劃。不過,再好的計劃沒有學生的實施也是鏡中花,水中月,只有解決了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將作文視為表達自我感情的需要,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作文能力的提高才會按教師的計劃走上上升的軌道。
“微”作文,借鑒網絡“微博”“微信”的形式,不限定內容題材,要求形成書面化的小作文。這種方式避免了網絡無效信息的干擾,符合中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寫作交流環(huán)境。其評價方式是以“圈”“群”為主的即時性評價。中學生有積極的自我表現(xiàn)的內在動力,希望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智慧展示于眾人面前,贏得他人的尊重。這種寫作方式暗合學生表達交流、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形式——“微”,消除了學生作文的排斥心理
寫作不是創(chuàng)作,寫作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作家。葉圣陶說過:“學生寫作文就是要練成一種熟練技能,一輩子能經得起這種最廣泛的意義的‘考試即‘考驗,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睆娬{自發(fā)的“微”作文,注重真實地寫,寫真實的生活,摒棄傳統(tǒng)的模式化的作文教學形式,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個性差異自由選擇各類文體寫作,允許作文呈現(xiàn)差異性,充分體現(xiàn)自主性原則。
“微”作文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是記錄生活的文字,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字數(shù)不限。“微”作文能幫助學生認清中學生的實際,認清作文的目的,使學生明確寫作是為了記敘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學生自由地寫,自在地寫,自發(fā)地寫,讓寫作成為生活的需要。
“微”形式將作文拉下了“神壇”,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作文要求,對作文的字數(shù)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目的是要學生觀察生活,經常動手,將自己的認識、感悟形成文字。
二、平臺——“圈”,營造了學生交流的和諧氛圍
網絡的“微信”“微博”都有圈,志同道合的一些人聚在一起,以文會友,于人于己都是進步。在班級內讓學生依照興趣愛好和寫作風格等自由組圈,可以為自己的圈取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動聽的名字。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漂亮耐用的筆記本,設計扉頁,給自己也取一個個性的名字。不規(guī)定每個人一周更新幾次,但是對圈要有要求,例如規(guī)定每個圈每周更新幾篇,累計評論多少條,質量如何都有統(tǒng)計。每周進行一次圈內優(yōu)秀的“微作文”班級展示,這樣就把死的要求下放到圈主身上,學生為了自己圈的成績也會努力寫作和評價?!抖Y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睂W生在這種競爭的氛圍中,增強了群體意識,實現(xiàn)了自身價值,明確了寫文章不只是給自己看,作文也不再是按時交給老師的作業(yè)。學生在這種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也樂于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評價。
三、內容——“新”,激發(fā)了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 思維
學習興趣是一種意志品質,是長期涵養(yǎng)的結果,需要反復激發(fā)使其成為習慣。網絡的寫作如“微信”“微博”等可能隨著興趣的消失、話題的匱乏、學業(yè)的緊張而中斷,為了使學生對“微”作文這一寫作興趣持續(xù),教師這一幕后推手就要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貌似非指導,其實只是沒有顯性的指導,具體體現(xiàn)如下。
1.教師下水,加入微圈。
葉圣陶先生說:“凡屬于養(yǎng)成習慣的事項,光反復講未必有用。一句老話,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苯處熡H自實踐,與學生一起作文,一起賞析圈內佳作,首先對于學生的寫作具有示范性,能引導學生深層學習;其次教師親自鼓勵和指導,或動員圈內成員加強對某些成員作品的評論,能促進學生持續(xù)寫作的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再者,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依據老師的點撥指導,運用從同伴或他人優(yōu)秀寫作中悟得或者大家集思廣益總結出來的寫法,再度動筆,這樣從模仿到寫作的過程符合寫作的規(guī)律。
2.組織活動,感知生活。
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實踐,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流個不停?!币淮巫孕拚n前,校園被落日的余暉籠罩,美麗極了,學生們卻坐在教室里熟視無睹。我?guī)W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去觀察、去體驗,將自己所看、所思寫下來,字數(shù)不限,結果學生由點及面,由氛圍到心情,由景及人,佳作頻出。引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隨手記錄所見所聞,這樣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學生的寫作基礎越來越深厚,寫作思維得到鍛煉,寫作興趣自然也會被激發(fā)。
3.尊重個性,建立檔案。
臺灣作家羅蘭說:“真實的東西,才是最美的?!睂W生作文是否發(fā)自內心,是衡量文章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拔ⅰ弊魑牡膶懽骱驮u價方式,就是要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寫作氛圍和環(huán)境,最大限度活躍學生的思維,解放思想,掙脫精神桎梏,鼓勵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交流,營造一種安全的心理氛圍,放手讓學生寫,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的寫作。在平時就對學生的習作利用班級“展示臺”即時展示,學期結束時也要對各圈和學生的個人作品進行評價,形成寫作檔案。
四、評價——“贊”,實現(xiàn)了學生作文的尊重需求
馬斯諾的層次需求理論講到人有社會需求,“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宿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中學生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xiàn)的內在生命力,希望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智慧展示在眾人面前,贏得他人的尊重。
教師作為學生作文的指導者,必須對學生的作文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是評價也需要藝術。如一次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千里之行,死于足下。”對此,我的批語是:“走還沒走,就死了,如何千里?”事后,學生也認為這類批語比以往那種對錯別字簡單地畫圈或打叉的方法容易接受得多。作文批語中可以經常出現(xiàn)一些啟發(fā)性的語言,如:“此處能否寫得細膩點?”“這個詞用在此處是否合適,能換一個嗎?”“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改嗎?”這樣的個性化評語,既指出了學生作文中的問題所在,也點明了該努力的方向,有利于學生今后更積極主動地去作文。
在七年級學生中進行“微”作文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式,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初步建立學生自由寫作的寬松氛圍,放手讓學生寫自己喜歡寫的,教師下水引導,進行多維度的評價。這種模式是教師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素質的途徑。而且不同程度的學生在這樣的作文活動中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加強自我認同感,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為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打下基礎,使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
(浙江省東北師范大學南湖實驗學校;3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