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 張 赟
1 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 達勒姆 27708 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特海德研究所 劍橋 02142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將中國打造為充滿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高地*
王小凡1張 赟2**
1 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 達勒姆 27708 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特海德研究所 劍橋 02142
縱觀當今世界大勢,科技決定國力、科技改變國運的歷史趨勢更加顯著,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部分。而科技創(chuàng)新最關(guān)鍵的因素無過于人才,因此能不能吸引、留住最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能不能保護、激發(fā)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新熱情,決定著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度。在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升級、對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高度渴求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對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種需求要求國家在高級人才選拔和引進方面視野更開闊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動作更快一些,舉措更可行一些。因此,文章建議放開國籍限制,在世界范圍內(nèi)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準繩引進一流科技英才;改革具體政策,為外國專家來華工作、定居乃至入籍提供良好條件,讓他們與中國出生的優(yōu)秀人才一起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jīng)濟增長。
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國籍限制,移民政策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5.003
今天,我們身處一個瞬息萬變、充滿競爭的國際社會??茖W技術(sh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高生產(chǎn)力水平的同時深刻改變著社會組織形式和人民生活面貌??萍紱Q定國力、科技改變國運的歷史趨勢在當前更加顯著??萍际堑谝簧a(chǎn)力,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支撐著綜合國力,驅(qū)動著企業(yè)發(fā)展,改善著人民生活,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部分。
科技創(chuàng)新最關(guān)鍵的因素是人才。在人才競爭全球化的今天,能不能吸引、留住最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能不能保護、激發(fā)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新熱情,決定著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度。隨著以“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計劃的設立和實施,我國在科技人才引進、支持方面已經(jīng)有了顯著進步。但還應該看到,在我國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升級、對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高度渴求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對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需求依然尚有缺口。這種需求要求國家在高級人才選拔和引進方面視野更開闊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動作更快一些,舉措更可行一些。因此,中國應該放開國籍限制,在世界范圍內(nèi)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準繩引進一流科技英才;應該改革具體政策,為外國專家來華工作、定居乃至入籍提供良好條件,讓他們與中國出生的優(yōu)秀人才一起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jīng)濟增長。
回顧近代歷史,“二戰(zhàn)”以來美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長與其積極主動、開放兼容的人才戰(zhàn)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20世紀30年代在歐洲泛濫的民族主義、保守主義情緒將很多科學家,尤其是猶太裔科學家“趕”出了歐洲。愛因斯坦、玻爾、費米、愛德華·特勒、馮·諾依曼等一大批科學精英在這一時期移民美國,為世界科學中心向美國轉(zhuǎn)移奠定了基礎。這些出生在美國之外的科學大師們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發(fā)展:熟悉德國核科學研究的愛因斯坦上書羅斯??偨y(tǒng)推動了研發(fā)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費米成為了“曼哈頓工程”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并在美國主導建立了第一座受控核反應堆;愛德華·特勒主持研制了世界第一顆氫彈;馮·諾依曼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大門……。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一流科學家的到來,極大提升了美國的科學聲譽和科學環(huán)境,并且通過這些大師培養(yǎng)新一代科學家而保證了美國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這一時期移民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不僅自己因為原子核結(jié)構(gòu)的研究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更作為博士導師培養(yǎng)出了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1,2]。
“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后,美國為長期引進國際優(yōu)秀人才,通過立法進行進一步制度保證。1952 年和1965 年《美國移民和國籍法案》(Federal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的兩次修正取消了之前對移民原國籍的限制,同時強調(diào)了對技術(shù)移民的重視[3,4]。
如果把高層次科技人才視為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中通過開放的移民政策、優(yōu)越的物質(zhì)待遇、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一直維持著對這個資源的“入超”。世界各國基礎教育選拔出的優(yōu)秀人才在美國留學、工作乃至定居、入籍,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價值絕大部分歸屬于美國,維持著美國領先全球的科技和經(jīng)濟地位。這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歷史上成功的人才政策經(jīng)驗。
高層次的海外移民支撐著美國全球領先的科技實力。據(jù)喬治梅森大學統(tǒng)計,1901—2015 年間,在美國工作期間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 31% 并非在美國出生;2016 年,6 位在美國大學工作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他們竟然全部在美國之外出生[5,6]。2014 年,美國《國際教育者》雜志統(tǒng)計了美國最大的 7 所癌癥研究中心當年的研究人員組成,發(fā)現(xiàn)其中外國出生的研究人員數(shù)量占到了 42%,在其中一些機構(gòu)這個比例更高,例如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這一比例達到 62%,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這一比例達到56%[7]。據(jù)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雜志 2014 年統(tǒng)計,作為美國科學研究中堅力量的博士后研究員,有 49% 在美國之外出生,他們因為美國優(yōu)異的科學研究環(huán)境而赴美工作,為美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支力量[8]。
高層次的海外移民對美國的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有著重大貢獻。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最近發(fā)布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美國設立的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公司中有 51% 是由海外移民創(chuàng)立的[9]。美國許多科技巨頭企業(yè)的創(chuàng)立人都出生于美國之外的國家,這些企業(yè)包括谷歌、AT&T、eBay、輝瑞、特斯拉等。一份由杜克大學和哈佛大學在 2007 年聯(lián)合完成的調(diào)查顯示,1995—2005 年美國成立的科技公司中有 1/4 至少擁有一位出生在海外的關(guān)鍵創(chuàng)立人,這些海外移民參與創(chuàng)建的公司 2005 年銷售額達 520 億美元并為美國提供了 45 萬個工作崗位[10]。
美國并不是唯一一個重視國際人才競爭的國家。全球有近30個國家制定了鼓勵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計劃,德國、英國、法國等傳統(tǒng)發(fā)達國家都開通了人才憑借個人能力獲得簽證、綠卡以及入籍的渠道[11]。
但近些年,隨著新一輪保守主義思潮在美國和歐洲興起,美國和歐洲諸國的人才政策也受到了新的挑戰(zhàn)。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在重視國家安全的同時也導致了移民、留學政策的日漸保守;特朗普上任以來,限制移民的政策趨勢更加明顯。在美國國內(nèi),許多學術(shù)界和科技界的精英對特朗普限制移民的政策表示激烈反對,這正是因為他們清楚吸收全世界高級人才是美國能夠長期維持強盛的基礎。
美國進入科技移民的收窄軌道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近年來,中國的科研條件、科研環(huán)境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高層次科技人才移民政策的放寬會對中國追近乃至超越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產(chǎn)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中國自古就有尚賢愛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官擇人,唯才是與”的指導標準貫穿著中國歷史進程??v觀中國歷史,許多取得重大成功的領導者都在用人的眼界、胸懷、魄力與氣度上高人一籌。戰(zhàn)國七雄爭霸,秦國能夠最終一統(tǒng)天下與其積極開放的用人政策有很大關(guān)系。秦穆公時的百里奚是楚人,秦孝公時的商鞅是衛(wèi)人,秦惠文王時的張儀是魏人,秦王嬴政時的呂不韋、李斯也都是從其他諸侯國引進的人才。對待這些外來人才,秦王“皆委國而聽之不疑”;而與之相反,“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12]。李斯《諫逐客書》所述“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成為秦國取得最終成功的一個關(guān)鍵注解。
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主席在 2017 年初達沃斯世界經(jīng)濟論壇上的主旨演講闡述了中國對全球化的看法和主張,明確支持經(jīng)濟全球化的平衡發(fā)展[13]。全球化促進著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推動著科技和文明的進步,維系著區(qū)域和全球的和平;全球化不僅包含自由貿(mào)易,更包含自由的人才流動。無論是引領全球化的有序發(fā)展,還是讓全球化進程促進中國的更好發(fā)展,都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移民政策,抓住國際人口紅利,推動國家未來發(fā)展。
我國政府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這一問題,并且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嘗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yōu)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廣泛吸引境外優(yōu)秀人才回國或來華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14]。中共中央在《關(guān)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擴大人才開放”,要求在人才工作中“樹立全球視野和戰(zhàn)略眼光,充分開發(fā)利用國內(nèi)國際人才資源,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15]。習近平主席在 2014 年亞信峰會上明確指出“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fā)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養(yǎng)國內(nèi)創(chuàng)新人才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熱忱歡迎外國專家和優(yōu)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要積極營造尊重、關(guān)心、支持外國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讓各路高賢大展其長”[16]。李克強總理在 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diào)“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廣聚天下英才,充分激發(fā)科研人員積極性,定能成就創(chuàng)新大業(yè)”[17]。
與之相應,自 2015 年 6 月起,公安部陸續(xù)推出了支持上??苿?chuàng)中心、北京創(chuàng)新發(fā)展、福建自貿(mào)區(qū)和廣東自貿(mào)區(qū)建設以及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并擴大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外國人工作單位范圍。2016 年 3 月,公安部在中關(guān)村設立了首個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窗口。國家外國專家局也在最近提出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的分類標準,鼓勵高端專業(yè)人才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來華工作。
諸多措施,中國正在推進。但必須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綠卡”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難取得的永久居留資格之一。2016 年公安部發(fā)放的“綠卡”雖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 163%,也仍然只有 1 576 張,而在“綠卡”基礎上進一步入籍中國則更加困難[18]。與此同時,通過“外專千人計劃”等人才計劃引進的外國專家雖然取得了在華工作許可,但在申請基金項目、參與學術(shù)獎勵計劃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政策限制,很多醫(yī)療、保險、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有效落實。
吸引、鼓勵國際一流的博士留學生和博士后研究員來華學習工作一直以來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從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實踐經(jīng)驗來看,這一階段的科研人員是科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同時具有極大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潛力。隨著中國學術(shù)聲譽的增長和科研環(huán)境的改善,我國已具備了吸引一流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基本條件。因此,應該改革相關(guān)政策,加快吸引優(yōu)秀青年外籍人才的步伐。相信經(jīng)歷過在中國的博士培養(yǎng)或博士后科研訓練階段,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能夠更加容易地融入中國體制與中國文化。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們?nèi)暨x擇全職在中國工作,則可把自己最富創(chuàng)造力、最具開拓精神的時間留在中國,無論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都會同中國籍青年人才一道為國家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
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需要營造完善的政策制度和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在中國科研條件和科研氛圍穩(wěn)步提升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從政策設計上為外籍高級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解除他們在研究基金、科研項目申請等方面受到的種種限制,解決他們醫(yī)療、保險、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難與顧慮,提高外籍人才身份證件的使用便利,讓他們與中國籍的優(yōu)秀人才享有同樣的事業(yè)發(fā)展機會。
隨著美國移民政策的收緊,很多居住在美國的海外人才會重新調(diào)整人生規(guī)劃,許多依賴高技術(shù)移民的科技產(chǎn)業(yè)需要尋求新的擁有人才資源的投資地點。中國應該提前布局、擴大開放、把握機遇。更多高層次科技人才來到中國可以提高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支持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強中國學術(shù)地位,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科技事業(yè)接班人。
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正在引領中國進入一個更加激動人心的跨越式發(fā)展階段,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是新時期國家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讓我們共同努力,真正以創(chuàng)新能力為準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把中國打造成充滿競爭力的國際人才高地。
1 Fleming D, Bailyn B. The Intellectual Migration, Europe and America, 1930—1960.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Rhodes R.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6.
3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update. [2017-04-14]. http://www.ilw. com/immigrationdaily/news/2010,1206-cbo.pdf.
4 Ludden J. 1965 Immigration law changed face of America. [2006-05-09]. http://www.npr.org/templates/ story/story.php?storyId=5391395.
5 James W. Immigrants to America, Alfred Nobel, Mark Zuckerberg and the 2015 Nobel Prizes. [2016-12-08].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ames-witte/ immigrants-to-america-and_b_8720402.html.
6 Institute for Immigration Research,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Immigrant Nobel laureates 2016. [2016-12-09]. http://iir.gmu.edu/research/iir-projects/immigrantnobel-prize-winners/immigrant-nobel-laureates-2016.
7 Stuart A. Immigrant scientists invaluabl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Educator. [2017-01-18]. http://www.nfap.com/wp-content/uploads/2015/05/ International-Educator.May-June-2015.pdf.
8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6. [2017-04-14]. https://www.nsf.gov/ statistics/2016/nsb20161/#/report.
9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Policy. Immigrants and Billion Dollar Startups. [2017-04-14]. http:// nfap.com/wp-content/uploads/2016/03/Immigrantsand-Billion-Dollar-Startups.NFAP-Policy-Brief. March-2016.pdf.
10 Wadhwa V, Saxenian A, Rissing B A, et al. America’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part I. [2017-03-11].http://dx.doi.org/10.2139/ssrn.990152.
11 Sari P K, William K, ?a?lar ?. Christopher parsons, global talent flow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6, 30(4): 83-116.
12 洪邁. 容齋隨筆(卷二) 秦用他國人.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13 習近平. 在出席世界經(jīng)濟論壇 2017 年年會和訪問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時的演講.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4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 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3-11-15]. http:// 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15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 關(guān)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2016-03-21]. 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1/c_1118398308.htm.
16 中國政府網(wǎng). 習近平: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中國永做學習大國. [2014-05-23]. http://www.gov.cn/ xinwen/2014-05/23/content_2686031.htm.
17 中國政府網(wǎng). 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17-03-16]. 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6/ content_5177940.htm.
18 蔡長春. 去年 1 576 名外國人獲準在中國永久居留.法制日報, 2017-02-06.
王小凡 癌癥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新疆烏魯木齊人,1982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同年考入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所,并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lián)合招生項目”(CUSBEA)以第一名的成績赴美留學;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在杜克大學開始獨立學術(shù)生涯。E-mail: xiao.fan.wang@duke.edu
Wang Xiaofan Born in Urumuqi, China. He entered Wuhan University in 1978 to receive his college education following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1982, 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Chinese students sent to study biology in the US, he started his graduate training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globulin genes during B cell development with Dr. K. Calame at UCLA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1986. He then spent five years at Whitehead Institute and MIT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under the guidance of Dr. R. Weinberg. The main achievement during this period was the molecular cloning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type II and type III receptors. In early 1992 he moved to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 Cancer Biology. He is currently Professor of Pharmacology and Cancer Biology,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Professor of Experimental Oncolog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mechanisms of tumor metastasis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His other academic activities include serving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a number of scientific journals, such as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E-mail: xiao.fan.wang@duke.edu
張 赟 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懷特海德研究所 Susan G. Komen 博士后研究員。2008 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2013 年獲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學位。E-mail: y.zhang@wi.mit.edu
Zhang Yun Male, Susan G. Komen postdoctoral fellow at Whitehead Institute and MIT. He 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8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2013 from Duke Univer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Dr. Xiaofan Wang. He moved to Whitehead Institute and MIT in 2014 and is currently a Susan G. Komen postdoctoral fellow mentored by Dr. Robert Weinberg. 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cancer stem cell. E-mail: y.zhang@wi.mit.edu
Making China a Globally Competitive and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Worldwide Excellent Talents
Wang Xiaofan1Zhang Yun2
(1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urham, NC 27708, USA; 2 Whitehead Institut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02142, USA)
In today’s er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t the global level. Talents hold the ke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attract excellent talents worldwide, guarantee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ap their potential to the full. China now faces the task of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the real economy through original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is context, we urgently need high-calib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o fulfill this need, it is necessary to broaden our vision and diversify the channels to select outstanding talents globally. To attract global highcalib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we suggest to reform relevant policies including immigration and scientific funding to provide talents with foreign nationality a better environment of living and doing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nationality limitation, immigration policy
**通訊作者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