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楊揚
(吉林省腦科醫(y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86例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診療分析
林楊揚
(吉林省腦科醫(y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 探討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診療方法和效果。方法 對86例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一側股動脈及對側股靜脈Seldinger穿刺與顱腦CT、血常規(guī)聯(lián)合檢查,實施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觀察并總結其診療方法與臨床效果。結果 86例患者經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后,78例患者基本痊愈,基本痊愈率為90.70%,剩余8例患者病情改善,改善率為9.30%。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恢復正常均無血栓復發(fā)情況,神經功能障礙消失。所有患者治療后GC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患者治療后顱內壓明顯低于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須行血常規(guī)檢查、顱腦CT以及腰部穿刺等聯(lián)合檢查對其進行確診,采用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具有較高的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
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臨床診療;方法
如何提高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效果一直是醫(yī)學中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1]。為了解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診療方法和效果,本次研究選取86例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研究,詳細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2月本院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48.69±5.34)歲。本組患者中有29例女性患者于入院前1~2周正常分娩,屬呼吸道感染有26例,17例患者有腫瘤史,剩余14例患者為血液系統(tǒng)改變。
1.2 診斷與治療方法
1.2.1 診斷 對所有患者行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1)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其中有36例患者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計數(shù)同時增高,30例患者血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12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8例患者全血粘度增高。(2)腰穿檢查結果: 78例患者行腰部穿刺檢查,其中15例顱內壓正常,14例在15~22 mmHg范圍內,29例>22 mmHg。17例細胞數(shù)增高,7例蛋白增高,4例有異常細胞。(3)顱腦CT檢查結果:86例患者均顯示有明顯的腦腫脹、蛛網膜下腔不同程度出血的癥狀。其中61例患者呈上矢狀竇和橫竇處條索狀高密度影,27例患者呈上矢狀竇點狀高密度影。
1.2.2 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維持24~65 h的尿激酶微導管泵注。對患者外周血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定時檢查,在藥物的作用下,將患者外周血纖維蛋白原含量控制在1.0~1.5 g/L。通過外周持續(xù)泵入高分子肝素鈣使患者體內外周血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水平保持在2~3倍的正常含量范圍內。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帶其出現(xiàn)明顯好轉后進行顱腦CT復查,若檢查結果顯示靜脈竇血栓完全恢復通暢且淺表靜脈擴張癥狀消失,此時可停用尿激酶。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時間為6~12個月,對所有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統(tǒng)計,包括靜脈竇血栓癥狀與體征的改善及復發(fā)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基本痊愈:患者經顱腦CT檢查,結果顯示淺表靜脈擴張體征消失、顱內壓回至正常、靜脈竇現(xiàn)顯影有顯著好轉且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消失;改善:顱內壓有所降低但仍處于較高水平,其他與基本痊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基本相同[2]。并對比患者治療前后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15分為正常,13~14分為輕度昏迷,9~12分為中度昏迷,3~8分為重度昏迷。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6例患者經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后,78例患者基本痊愈,痊愈率為90.70%,剩余8例患者病情改善,改善率為9.30%。在對所有患者治療后6~12個月的隨訪中,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恢復正常,無神經功能障礙,均未出現(xiàn)血栓復發(fā)的情況。所有患者治療后GC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患者治療后顱內壓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GCS評分與顱內壓對比(x±s)
急性靜脈竇血栓的形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該病在深部腦靜脈、皮質靜脈以及硬膜靜脈竇等處發(fā)生較多[3]。對發(fā)生急性靜脈竇血栓的患者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極易造成靜脈竇狹窄或閉塞病變,進而使患者發(fā)生繼發(fā)性顱內壓升高、出血性梗死、靜脈性梗死以及腦組織水腫等,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4]。急性靜脈竇血栓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伴隨或不伴隨神經功能障礙,據(jù)有關報道,硬腦膜靜脈竇血栓的死亡率高達13%~20%[5]。急性靜脈竇血栓發(fā)病形式多樣,且病因復雜,在臨床上無特異性的癥狀表現(xiàn),使其診斷與治療存在很大的難度,常常出現(xiàn)誤診的情況[6]。急性靜脈竇血栓的早期確診與治療對其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顱腦CT、腰椎穿刺、血常規(guī)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是急性靜脈竇血栓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7]。
有文獻報道,對急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采用單純抗凝劑或動脈內溶栓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可達到降低疾病復發(fā)率的目的,但其在治愈率方面仍存在不足[8]。本次研究對86例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患者采取了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78例患者基本痊愈,基本痊愈率為90.70%,剩余8例患者病情改善,改善率為9.30%,且所有患者在治療后無復發(fā)情況。所有患者治療后GC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患者治療后顱內壓明顯低于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看來對疑似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患者早期進行顱腦CT、腰椎穿刺、血常規(guī)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為其確診,以便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通過實施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其病情。
[1]張亞洲.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診療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5,14(6):101-102.
[2]楊陸,楊洋,隋昕,等.6例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診斷及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9-10.
[3]余波.重癥急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診療分析[J].大家健康, 2012,6(7):21-22.
[4]李曉花,成亞琴,郎野,等.甲狀腺功能亢進伴急性靜脈竇血栓形成一例[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6):529-530.
[5]徐光軍,莊獻博,姜桂生,等.血管內介入治療重癥產褥期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5,9(10):86-89.
[6]吳喜萍,趙嘉林,汪詠秋,等.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12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1,23(7):797-798.
[7]王愛平.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診治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20(15):4-6.
[8]楊京帆.間歇充氣加壓治療預防內科重癥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5,21(4):114-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