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旭
(大連市旅順口區(qū)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41)
電子喉鏡下治療喉白斑疾病的效果研究
朱 旭
(大連市旅順口區(qū)人民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41)
目的 對電子喉鏡應用于喉白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選取喉白斑疾病患者124例,隨機分為支撐喉鏡組和電子喉鏡組,各62例,觀察支撐喉鏡下和電子喉鏡下手術治療的效果并比較。結果 電子喉鏡組患者的治愈率為77.4%,治療總有效率為95.2%,均顯著高于支撐喉鏡組的41.9%和79.0%;電子喉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1%,顯著低于支撐喉鏡組的22.6%;同時電子喉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支撐喉鏡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支撐喉鏡組,嗓音聲學參數(shù)顯著優(yōu)于支撐喉鏡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子喉鏡應用于喉白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確切,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電子喉鏡;喉白斑疾??;臨床效果
喉白斑疾病指的是喉黏膜上的片狀角化增生病變,因多見于聲帶,因而又被成為聲帶白斑,屬于一種癌前期病變,以聲嘶為主要的臨床癥狀,主要是由于吸煙、慢性喉炎、用聲不當以及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等原因引起[1]。本院將電子喉鏡下手術應用于2013年4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喉白斑疾病患者中,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期間經臨床確診并且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喉白斑疾病患者124例,隨機分為支撐喉鏡組和電子喉鏡組,各62例。支撐喉鏡組男44例,女18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48.67±6.54)歲;病程1.5個月~9.5年,平均病程(2.56±0.79)年;病變位置:41例患者為單側病變,21例患者為雙側病變。電子喉鏡組男45例,女17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48.74±6.52)歲;病程2個月~9.8年,平均病程(2.57±0.81)年;病變位置:40例患者為單側病變,22例患者為雙側病變。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支撐喉鏡組 本組患者在支撐喉鏡下進行手術: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對患者采取平臥位,用消毒紗布保護好患者的門齒,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置入支撐喉鏡并暴露聲門區(qū),將支撐喉鏡慢慢地向下推動,在距離聲帶有0.5 cm時提起喉鏡,在視野下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在護胸板上對支撐喉鏡進行固定。將病變黏膜用息肉鉗提起,在距白斑邊緣約1~2 mm處采用黏膜刀將聲帶黏膜切開,如果患者的病變較深,則需要切至聲帶固有層淺層并徹底切除病變組織。修整聲帶邊緣并進行止血處理,使聲帶游離緣真正恢復光滑平整[2]。
1.2.2 電子喉鏡組 本組患者在電子喉鏡下進行手術:麻醉方式為表面麻醉,術前對患者口咽黏膜表面采用鹽酸丁卡因進行浸潤麻醉,采用0.5~1 mL 1%丁卡因在間接喉鏡下滴于聲帶表面[3]。對患者采取仰臥位,經鼻置入電子喉鏡,在發(fā)現(xiàn)病變時可以對病變組織采用喉息肉鉗進行摘除,或者將抓鉗與杯口鉗聯(lián)合使用,可以采用撕脫的方法去除可疑病變,修整聲帶邊緣并進行止血處理,使聲帶游離緣真正恢復光滑平整。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采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3~5 d,采用普米克令舒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治療5 d;所有患者術后均需要戒煙戒酒,并且禁食生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根據病情恢復情況進行發(fā)聲練習。
1.3 療效評價標準 手術治療后患者能夠正常發(fā)聲,運動及閉合良好,患者的聲帶均恢復正常,不存在殘留病灶,則判定為治愈;手術治療后患者基本能夠正常發(fā)生,運動及閉合較好,聲帶邊緣不夠光滑平整,殘留少許病灶,則判定為好轉;手術治療后患者依舊無法正常發(fā)聲,運動及閉合很差,依然存在較大病灶,或者患者病情加重,則判定為無效。同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Jitter、Shimmer、HNR等嗓音聲學參數(shù)進行記錄并比較[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 電子喉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支撐喉鏡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支撐喉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手術時間=11.3167,t術中出血量= 12.035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x±s)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電子喉鏡組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于支撐喉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支撐喉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6%(14/62),其中包括術后殘留患者2例,術后出血患者2例,軟腭損傷患者7例,門牙松動患者3例;電子喉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1%(5/62),其中包括術后出血患者1例,軟腭損傷患者3例,門牙松動患者1例,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嗓音聲學參數(shù)比較 電子喉鏡組患者的Jitter、Shimmer均顯著低于支撐喉鏡組,HNR顯著高于支撐喉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Jitter=4.8455,tShimmer=8.1566, tHNR=7.1032,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嗓音聲學參數(shù)比較(x±s)
喉白斑疾病這種疾病具有很高的復發(fā)率,并且存在惡變傾向,屬于癌前期病變,病理主要有單純角化型以及角化病伴不典型增生兩種類型,并且隨著空氣污染加重以及吸煙等因素的影響,喉白斑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大幅度上升的增長趨勢,以男性群體為主要的發(fā)病人群,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會對聲帶運動造成嚴重的影響,嚴重時有可能導致喉癌的發(fā)生。因此,對喉白斑疾病進行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對提高預后以及阻止其癌變至關重要。在臨床中治療喉白斑疾病的方法有藥物治療、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但是對于聲帶良性病變而言,藥物治療的療效欠佳,因此外科手術為治療喉白斑疾病的首選方法。目前臨床上治療喉白斑疾病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療效也各異,因此選取一種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已經成為臨床上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5]。
支撐喉鏡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這種手術方式是在全身麻醉小進行,對患者造成的痛苦較小,由于喉鏡從口腔進入因此具有較大的手術操作范圍,能夠完全將聲帶病灶進行徹底的切除,并且能夠快速止血,具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這種手術方式治療費用較高,并且不適用于張口困難、頸椎脫位等疾病的患者。電子喉鏡這種第3代光導纖維喉鏡清晰度很高,并且具有高分辨率,由于可以彎曲因此比硬管鏡的死角小很多,電子喉鏡技術包括內鏡、彩色顯示器、影像系統(tǒng)中心、錄像系統(tǒng)、氙光源、活檢鉗以及打印機等。電子喉鏡手術是在表面麻醉下進行,通過監(jiān)視器能夠讓手術更加徹底、方便、快捷,同時視野更加清晰、明亮;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少,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不僅僅對病變發(fā)展過程進行了有效阻斷,并且在達到顯著治療效果的同時還對發(fā)聲質量進行了有效保護,同時電子喉鏡能夠對患者進行反復的檢查,使癌變率大大降低。電子喉鏡下手術過程短、操作安全、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大大降低了復發(fā)率和癌變率,在喉白斑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6]。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子喉鏡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支撐喉鏡組(P<0.05);電子喉鏡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1%,顯著低于支撐喉鏡組的22.6%(P<0.05);同時電子喉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支撐喉鏡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支撐喉鏡組,嗓音聲學參數(shù)顯著優(yōu)于支撐喉鏡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電子喉鏡應用于喉白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效果確切,手術操作簡單,并且具有精確度高、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安全有效以及患者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對喉白斑疾病能夠進行早期診斷并且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行大力推廣。
[1]石帥,胡志邦,莊漢,等.顯微支撐喉鏡和電子喉鏡下治療聲帶白斑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12(36):52-53,56.
[2]盧標清,李云英.兩種治療方法在喉白斑病顯微手術后應用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31(13):14-15.
[3]殷建軍,谷英,虞嫻波.支撐喉鏡與電子喉鏡治療聲帶良性病變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20(21):45-46.
[4]文榮軍.電子鼻咽喉鏡在耳鼻喉科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 2013,19(3):118.
[5]顏永忠.電子喉鏡下手術治療喉白斑疾病46例療效觀察[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30(6):952.
[6]方國軍,顧彥.支撐喉鏡下黏膜表皮剝脫術治療喉白斑病22例[J].淮海醫(yī)藥,2008,4:292-2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