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志剛
讀過《趙錚河南墜子藝術(shù)》一書的人,都知道《摘棉花》是本書的第一個作品,也是筆者就讀于河南省戲曲學校首屆曲藝班學習趙派河南墜子的第一個曲目。記得趙錚先生在課堂上作示范演唱,我為他拉墜琴伴奏。說實在的,我生于墜子家庭,也算見過些世面,但第一次聽到趙錚那高亢、遼遠、韻味悠長的起腔時,就深深地被打動了。后來,我的專業(yè)老師王開端先生又為這個曲目作了伴奏音樂處理,猶如在一幅壯美的田園風景畫上添了濃重的一筆。接下來我就《摘棉花》的伴奏音樂及伴奏方法談一談看法。
這是引子,或者說是前奏曲,先由竹笛舒緩奏出一個長音,接下來由慢到快由低而高,吹出一串串布谷鳥的鳴叫聲,接著一個長長的琶音過后,仿佛拉開了一副田園風光畫卷的帷幕,緊接著墜琴弦樂快速進入,歡快而跳躍的旋律,象征著新的一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接下來速度減慢至自然狀態(tài),引出自由開闊的唱腔。
為了整齊起見,第一個字“太”音要空出來,從“陽”進入,主要伴奏樂器墜琴要有一個音頭,與樂隊一起由強而弱,并用快速而均勻的顫弓完成,仿佛太陽初升前的一抹紅色的云霞,應說是一個田園的全景,然后再突然放開音量,猶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色光輝頓時照亮大地?!皬哪谴迩f里”的伴奏音量要適當降低,為主人公的出場作好鋪墊。從“走過來兩個姑娘”開始用強音烘托伴奏,使兩個正處在青春年華的姐妹那俊俏活潑的村姑形象迸發(fā)出青春的活力,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劇情中的小姐兒倆踩著田壟是要下地摘棉花,“看了看”三個字的唱腔是單獨出來的,伴奏只是從后面的過門進入,目的是要凸顯出后面的內(nèi)容——棉花地里“有的是棉花桃兒,有的開了花”的繁榮景象。像這樣局部空出唱腔的處理方法,以后還會多次用到。
過去的藝人對伴奏的過門音樂稱之為“說二話”,言外之意是說唱腔之后的過門幾乎原封不動地模仿前邊唱腔,就像鸚鵡學舌一樣,這種伴奏方法如果有必要,用一下也是蠻有效果的?!墩藁ā繁旧砭褪且粋€喜劇作品,故事內(nèi)容為兩個姐妹在摘棉花過程中,爭相夸獎自己的未婚夫,結(jié)果被旁邊一位多事的賣盆老漢聽到,取笑之余不小心把自己的瓦盆打碎了,田野里傳出小姐兒倆銀鈴般的笑聲。作品中姐妹兩個夸未婚夫自然是整個曲目的主要內(nèi)容,姐姐性格開朗,未婚夫是一名工人;妹妹性格較為靦腆,未婚夫是一名軍人。妹妹從手中的棉花聯(lián)想到駐守邊疆的未婚夫,怕他天寒著涼。姐姐卻嘲笑她一個大姑娘家提起自己的未婚夫不害臊,結(jié)果妹妹面含羞容要打姐姐,還紅著臉說道:
在這里,“不讓我”三字的唱腔是要空出來的,接下來的“提他”二字用頓弓輕輕一點即可,用來表現(xiàn)小二姐的羞澀、嬌媚,接下來的“我偏偏地要提他”中的“偏偏”二字要用強弓奏出,表現(xiàn)小二姐的頑皮性格。這樣一來伴奏的獨具匠心與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合二為一。正如趙錚先生所說的那樣,她之所以愛上了河南墜子,就是因為這種美的魅力。她曾說河南墜子就像是一個天生麗質(zhì)的農(nóng)村姑娘,只是缺少打扮。接下來小二姐像洪水爆發(fā)似的向面前的姐姐夸起了未來的丈夫:他是一名光榮的邊防戰(zhàn)士,身體好,有文化;他苦練殺敵本領(lǐng),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神槍手,為此在訓練比武中還榮獲了嘉獎。在夸獎的過程中,趙錚先生在唱腔上采用了地地道道的喬派唱腔:
在伴奏這句唱腔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小姐兒倆的驚奇,從哪兒鉆出來這么個愛聽女孩兒悄悄話的老頭兒;第二是小姐兒倆的羞怯,我們姐兒倆的秘密怎么讓一個陌生人知道了。為了表現(xiàn)這樣一種情緒,首先,在前三個字“忽聽得”的伴奏上,要輕輕地、用頓音奏出,同時還要將速度放慢,造成姐兒倆仔細聆聽,或者是張口結(jié)舌的驚訝狀態(tài);然后在接下來的唱腔中要快速地反彈,有人將這種音樂上的速度變化叫作“猴皮筋”。這種“猴皮筋”式的處理方法,在趙派墜子中會多次出現(xiàn),其產(chǎn)生的效果也是千差萬別的。但在此處的作用應該是小姐兒倆驚訝之后很快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也許會本能地快速將自己隱蔽起來,屏住呼吸露出眼睛,密切注視身后的老漢。下邊的唱詞非常生動傳神:
在伴奏這句唱腔時,要空出唱腔,單模仿唱腔的最后一個音“伸著個頭兒”時,墜琴用它特有的、近似人聲的滑音技巧,模仿“頭兒”的聲音;“瞪著個眼兒”也是只模仿后一個“3”音。這樣一來,伴奏就像鸚鵡學舌,使老漢的形象好似皮影戲中的人物一樣,一曲一伸,滑稽可笑。緊接著的唱腔也是點睛一筆,因為演員還伴有精彩的捻胡子的動作,每當我操琴伴奏到此處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地漸慢拉開速度,然后突然反彈又是一個“猴皮筋”。接下來的唱腔別出心裁,是趙錚先生借鑒山東快書而設計的:
山東快書屬于韻誦類曲藝表演形式,如果此時伴奏完全停下讓演員一個人在舞臺上大段地說快書,不太妥當。所謂借鑒,不是生搬硬套不加修飾地拿來就用,而是應該融入到自己的藝術(shù)表演形式中。作品中的老頭兒是賣瓦盆的,他看到兩個姑娘在田間地頭爭搶著夸自己未來丈夫的時候,覺得新鮮有趣。也難怪,一個舊社會過來的人怎么見過這種場面呢,正如他接下來說的:“這兩個大姑娘還沒出嫁,就在這棉花地里把她的女婿夸?,F(xiàn)在的年輕人哪,提起來對象嗨就是勁頭兒大,想當初哎我那個老伴兒啊,她可不敢這樣把我來夸?!崩蠞h這幾句話,被趙錚先生設計成了半說半唱的形式,山東快書的伴奏樂器是兩片半圓形的金屬片,叫鴛鴦板,梨花板,有銅制的,也有鋼制的,是一種擊節(jié)樂器。此外還用墜琴及樂隊伴奏。怎樣伴奏呢,我在和演員一起調(diào)弦的時候,腳踩著梆子打著節(jié)奏,突然靈感一閃現(xiàn),有了!山東快書雖然沒有音樂旋律,但還是有節(jié)奏的,何不用墜子的音調(diào)和著山東快書的節(jié)奏,只要情緒符合,可以一試,所以后來的伴奏音樂是這樣的:
舞臺實踐證明,非常合適。按故事發(fā)展的線索來說,下面應該是賣盆老漢樂極生悲的情形,把自己心愛的瓦盆給摔碎了,他撿起唯一的一個沒被摔碎的瓦盆兒,左手托起來放在耳邊,右手敲擊認真聆聽,這樣一個十分符合老漢身份的動作是相當傳神的。音樂要和動作配合起來,要表現(xiàn)動作,就要發(fā)揮其功能,音樂的主要表現(xiàn)因素一個是音符,一個是節(jié)奏。首先從音符的布局上不可大跳,最好是級進;其次是節(jié)奏的安排,我反復推敲斟酌,感覺用附點節(jié)奏型較為合適。結(jié)果從舞臺實踐來看,也是相當成功的,因為它表現(xiàn)了老漢聚精會神的狀態(tài),不幸的是這唯一的一個瓦盆也出現(xiàn)了破音兒,一怒之下老漢砸碎了瓦盆,還扔下了一句:
誰知這極不符合邏輯的一句話,卻逗得小姐兒倆笑破了肚皮,這銀鈴般的笑聲,穿過了棉花地,也穿過了時空,把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憧憬帶給了你,也帶給了我。我為自己能夠為這美麗的田園風景畫添彩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