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誠
《綠野仙蹤》(1900)是家喻戶曉的美國童話故事。近幾十年來有人說,這本童書其實是作者包姆(L. Frank Baum,1856-1919),通過書中的角色與情節(jié),在表達他的政治體驗,以及對政治人物的褒貶。也有人說,包姆是主張“白銀自由化運動”的失敗者,這本童話故事里所隱藏的是他對美國廢棄白銀、走向金本位的不滿。
從美國近代貨幣史的角度,來理解《綠野仙蹤》,或許會讓人感覺匪夷所思,但我認為相當有說服力。在美國大學一年級的經(jīng)濟學教科書上,已有人做過初步介紹,提醒學生注意:《綠野仙蹤》其實是一本關于美國貨幣史的寓言故事,主要的爭論點是1873年廢止白銀本位是否明智。
書中的女主角,是大家熟知的多蘿西(Dorothy)。她是個沒有父母的16歲少女,和叔叔亨利(Henry)、嬸嬸愛姆(Em)、小狗嘟嘟(Toto),住在美國堪薩斯的貧窮農(nóng)家里。時間是1889年,有一天刮起強烈的龍卷風,把房子、多蘿西、嘟嘟吹到一個矮人國里,壓死了可惡的東方女巫。有一位從北方來的善良女巫,向多蘿西道謝,然后把東方女巫腳上的一雙尖頭銀鞋取下來送給多蘿西。在這個奧茲(Oz,這是黃金白銀重量單位ounce的縮寫)國里,有四個女巫,北方和南方的是好人,東方和西方的是壞人?,F(xiàn)在東方女巫死了,只剩下西方的壞女巫。東方女巫把那雙銀鞋當寶貝,但沒有人知道這雙鞋有什么法力。
接下來的童話故事,讀者大概已回想起來。以下簡介作者的生平和書中主角所對應的真實人物。包姆在1900-1920年,總共出版了14本奧茲系列童書,都是從第一本《綠野仙蹤》衍生出來的。這本書在1900年推出圖文并茂的插圖本,一年內(nèi)就賣了3.5萬本,1902年搬上舞臺,1939年由米高梅公司拍成電影。為了吸引觀眾,米高梅電影公司竟然把那雙銀鞋(代表銀本位),改成漂亮但沒有意義的紅寶石色,完全破壞了原作者最在意的象征意義。
包姆1856年生于紐約州Chittenango的富裕家庭,20多歲時寫過一部成功的劇本,在百老匯上演。1882年結婚后,包姆夫婦搬到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的Aberdeen城,體驗到邊區(qū)的生活,也聽到正在興起的民粹運動(populist movement),就是19世紀末,美國西部農(nóng)民反對金本位制,主張恢復白銀本位的功能,所提出的白銀自由化運動,目的是要讓任何人都可拿銀子去銀行,要求鑄成銀幣使用。他們組成人民黨(Populist Party),又稱為“白銀黨”。1896年推舉威廉·布萊恩(William Bryan,1860-1925)參選總統(tǒng),但并未成功。
包姆積極參與“白銀派”,但“白銀派”的總統(tǒng)候選人布萊恩在1896年競選失敗。包姆失業(yè)之后,回到寫劇本的老本行。1900年From Kansas to Fairyland(從堪薩斯到仙境)《綠野仙蹤》出版后給他帶來了全國性的知名度。
在這個童話故事中,多蘿西代表美國的誠實、善良、勇敢。有人考證說,現(xiàn)實世界里的多蘿西,本名是Mary Elizabeth Lease,是人民黨的著名演說者,綽號“堪薩斯的龍卷風(Kansas Tornado)”。陪伴多蘿西的小狗嘟嘟,所對應的是禁酒黨(Prohibition Party)。這個小黨的宗旨,是反對銷售、飲用酒精類的飲料,也是白銀自由化的支持者。為什么叫Toto?有人說這是Teetotaler(禁酒主義者)的縮寫。
被多蘿西和房子壓死的東方女巫,影射美國總統(tǒng)克里夫蘭(Grover Cleveland, 1885-1889,1893-1897)。為什么把他說成穿銀鞋的壞女巫呢?因為克里夫蘭在1893年時帶頭廢止購銀法案,主張實行金本位。故事中屢次出現(xiàn)的“黃磚路”(yellow brick road),指涉的是金本位。翡翠城(Emerald City)指的是首都華盛頓。
稻草人是美國西部農(nóng)民的化身,樸實呆板,腦子里塞的是稻草。拿著斧頭的錫樵夫,代表工人階級。他原本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被東方女巫詛咒后才變成這個樣子。懦弱的獅子,是指涉白銀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布萊恩,用以表達包姆對他的不滿。那個在翡翠城里搬弄虛實唬人的空心大佬奧茲巫師,影射的是Marcus Alonzo Hanna(1837-1904)。他是個工業(yè)家,在1896年的總統(tǒng)選舉中,擔任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美國第25任總統(tǒng))的重要策士。
介紹過書中的主角,現(xiàn)在回到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問題:為什么在19世紀90年代,會有“白銀黨”(主張白銀貨幣化)和“黃金黨”(主張金本位)之爭呢?大背景是美國從19世紀60年代末期到1906年的經(jīng)濟衰退與蕭條。若以1869年的物價水平為基點(=100),1879年時跌到72,之后幾年稍有反彈,但最高也就是到1882年的80而已。最嚴重的是1896-1897年,指數(shù)下滑到只剩61,可見蕭條的嚴重性。這也是“白銀黨”與“黃金黨”爭選總統(tǒng)的那一年。這是第一項指標。
第二項指標,是從農(nóng)民的角度來看農(nóng)產(chǎn)品的批發(fā)價格指數(shù)。1879年跌到56,表示本來可以賣100元的農(nóng)作物,跌到只剩56元。更糟的是,到了1896年,指數(shù)慘跌到44,農(nóng)民的困苦不言自明。
第三項指標,是黃金和白銀的比價。1869年時,每兩黃金可以換到20.7兩白銀(20.7∶1)。在這之前金銀復本位時期(也就是黃金和白銀都是合法貨幣時),金銀的比價是16∶1。20.7∶1表示白銀大幅貶值,這對美國西部七個產(chǎn)銀州靠銀礦維生的人打擊很大。這個比值在1902年時最慘(39.6∶1),表明靠銀礦維生的西部居民購買力急劇下跌。過去儲蓄白銀的,這些銀子貶值一半以上。西部居民因此更加痛恨那些主張跟隨世界潮流采取金本位的“黃金派”。
伴隨而來的是超高失業(yè)率:1890年時只有4%,1893年高達11.7%,1894年更高(18.4%)。從貨幣發(fā)行量的角度來看,1869-1906年的數(shù)字,表面上看一直穩(wěn)定增加,但若細看基礎貨幣(High-powered money)的成長速度,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大問題:這段時間的經(jīng)濟成長很快,人口和產(chǎn)業(yè)都快速增長。簡言之,實質所得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強力貨幣的成長速度。為什么1869年之后物價會下跌,那是因為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太慢,趕不上整個經(jīng)濟體的成長速度。
換句話說就是“物賤錢貴”:產(chǎn)品雖多但換不到錢,因為貨幣的供給成長太慢。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奇怪現(xiàn)象?因為美國在1873年放棄原本的金銀復本位,要追隨英、法、德列強的金本位。也就是說,原本有貨幣價值的白銀,現(xiàn)在已不具貨幣功能,成為和銅、鐵一樣的金屬而已。197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Miton Friedman,1912-2006)寫過一篇有名的論文,指責1873年的金本位法案是一項罪惡(The Crime of 1873,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年98卷6期)。他一向主張金銀復本位較佳:萬一金本位出問題,還有白銀當備胎副傘,對經(jīng)濟體系較有保障。
支持白銀自由化的“白銀派”,主張恢復白銀的貨幣功能,論點很簡單:美國的黃金存量還不足以撐起愈來愈龐大的經(jīng)濟體系。為什么硬要把白花花的銀子擱在一邊當金屬,弄得全國的貨幣嚴重不足?
“白銀派”認為,只要讓產(chǎn)量豐富、價格低廉的白銀成為法定貨幣,不就皆大歡喜了嗎?在這種壓力下,1890年7月14日國會通過購銀法案,規(guī)定財政部每個月要收購450萬盎司的白銀,這是“白銀派”的大勝利。但以美國當時的財力,根本買不了這么多白銀,撐到1893年11月,就廢止了這項購銀法案?!鞍足y派”敗下陣來,“黃金派”又抬頭成為主流。這兩派之間從1873年之后的互斗到1896年的總統(tǒng)選舉才劃下句號:“白銀派”的候選人布萊恩敗選,“黃金派”的麥金萊當選第25任總統(tǒng)。美國的金本位從此確立,直到1934年。
1896年“白銀派”敗選后,包姆把這段過程轉化隱藏在《綠野仙蹤》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里。這些內(nèi)容讀者都很熟悉,現(xiàn)在只需提出一個關鍵性的結尾。多蘿西和稻草人、錫樵夫這些朋友走完旅途后,她要怎么返回堪薩斯農(nóng)場的叔叔家?“這雙銀鞋有奇妙的魔力,只要把鞋跟靠在一起敲三下,就可以命令鞋子帶你到任何地方?!倍嗵}西抱起小狗嘟嘟,向大家道別,敲打鞋跟三次,要銀鞋帶她們回到愛姆嬸嬸家中。呼嘯一聲,她就騰空起來,只覺得兩耳都是風聲,之后就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坐在堪薩斯大草原上叔叔新蓋的房子前面。多蘿西的腳上只穿著襪子,“那雙銀鞋一定是在空中掉落了,也許掉失在沙漠里,再也找不到了?!?/p>
包姆原本力挺白銀自由化,寄望銀子會產(chǎn)生驚人的魔力。經(jīng)過一趟奇異之旅后,女主角帶著小狗又回到了原點,那雙法力無邊的銀鞋“再也找不到了”。(作者為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榮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