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篩查是不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
癌癥篩查和早期發(fā)現(xiàn)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倡的癌癥防控四大策略之一,可謂抗癌運動的先鋒。
但是,這一先鋒最近在網(wǎng)絡上備受爭議,引發(fā)熱議的是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認為不該提倡癌癥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并提出三點論據(jù):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之后,癌癥死亡率并沒有下降;篩查技術會帶來負面影響;早期發(fā)現(xiàn)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
天津市全國腫瘤防治宜傳周活動中,一名患者家屬向專家咨詢CT片情況
這些觀點,究竟對不對呢?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死亡率顯著下降
篩查之后,癌癥死亡率是否下降?
實際上,癌癥篩查和早期發(fā)現(xiàn)的推廣已令癌癥死亡率顯著下降。最近美國公布了2017年癌癥報告,發(fā)現(xiàn)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美所有癌癥的死亡率下降了25%,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死亡率都持續(xù)下降,原因是三大因素的貢獻,控制煙草、推廣癌癥篩查和新的治療方法。
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的結論是,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全國推行鉬靶篩查乳腺癌之后,30多年來,全美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5%。
另一個死亡率迅速下降的瘤種是大腸癌。自上世紀90年代推廣腸鏡篩查以后,全美大腸癌死亡率以每年3%的速度持續(xù)下降,歸因分析表明,50%是由于推廣篩查,35%是由于控制了與發(fā)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比如控制吸煙和控制肥胖,12%是由于治療手段的改善。這一分析也得到了其他現(xiàn)象的佐證,通過對美國各州大腸癌死亡率變化與大腸癌篩查普及程度的分析發(fā)現(xiàn),篩查普及程度越高,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
中國并沒有廣泛開展癌癥篩查,常見癌癥篩查的覆蓋面與美國相距甚遠。就癌癥發(fā)病率而言,中國僅為美國的50%左右,但癌癥的死亡率卻是美國的1.15倍,也就是說,相比美國,中國的癌癥發(fā)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以從中美癌癥患者診斷時期早晚的差別上獲得解釋。以乳腺癌、大腸癌為例,在美國,這兩種腫瘤患者在診斷時有一半左右的人是早期病人,而在中國發(fā)達地區(qū),這一比例分別是15%左右和10%左右。一般來說,患者診斷越早,預后越好。
篩查利大于弊
如何看待篩查技術帶來負面效應?
篩查的目標是發(fā)現(xiàn)可疑的對象,以進一步做診斷性檢查。篩查就是一個過濾器,把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危險對象找出來,把肯定沒有危險的對象剔除出去。
從實質上來說,篩查技術是一種醫(yī)療技術。每一項醫(yī)療技術既有其優(yōu)勢,也有其局限,不能保證篩查出來的危險對象都是患者,也不能保證剔除出去的對象都不是患者。
錯判的確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把沒有癌癥的健康人篩出來了,可以稱之為“假報警”,可能會增加篩查對象的擔憂,造成心理和身體負擔;如果把真的患者剔除出去了,造成漏診,會延誤患者的診斷治療時機。
但在全球篩查項目實踐中,錯判的比例是非常低的,而且可以通過進一步檢查加以糾正。以鉬靶篩查為例,發(fā)生“假報警”的錯判比例只有3%左右,漏診的比例也只有5%~10%,對亞洲婦女來說,她們還可以通過乳腺B超等檢查來判斷。
錯判的比例與人群因參加篩查的獲益相比較,是利大于弊。比如用鉬靶篩查乳腺癌,可以使40~50歲婦女的死亡率降低萬分之四,使50歲以上的婦女死亡率下降萬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在一萬個50歲以上的婦女中減少50例死亡,這是非??捎^的預防效益。
然而,如果一味強調錯判,而不鼓勵婦女參加癌癥篩查,那我們就無法取得這樣的預防收益。從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推薦的人群篩查技術實施的結果看,以人群防治的角度來權衡,篩查利大于弊。
中國面臨的問題是診斷不足
篩查是“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嗎?
這種說法是對篩查過度診斷的擔憂。過度診斷往往發(fā)生在篩查中,有一部分病人最終不會發(fā)展到致命階段,專家稱之為“懶癌”,但他們會接受治療,而治療通常會對身體帶來傷害。
實際上,過度診斷的比例并不是高得嚇人,像“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描述的那樣可怕。
遭受過度診斷詬病最多的,是乳腺癌篩查。在對長時間隨訪資料回顧后,美國癌癥預防服務工作組最近估計,過度診斷比例在10%左右,也就是,篩查每發(fā)現(xiàn)10個乳腺癌患者中,只有一個是過度診斷的。
關鍵問題在于,目前在篩查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很好的手段來區(qū)分哪些是過度診斷的,哪些是真正需要篩出來的、可以通過早治療挽救生命的癌癥,因此,在大規(guī)模人群篩查中,過度診斷仍然難以克服。然而,只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還是可以接受的。
需要指出的是,過度診斷發(fā)生在大規(guī)模人群篩查中,比如英國和美國婦女參加乳腺癌篩查的比例都超過70%,而中國乳腺癌篩查的覆蓋比例,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僅為1%左右,因此中國面臨的問題是診斷不足,而不是診斷過度。在篩查覆蓋面極低的地區(qū)談過度診斷,就像要求一個還沒有吃飽的人去減肥。因此我們首要考慮的是推廣有效篩查,擴大篩查覆蓋面。
癌癥早診早治,是降低癌癥死亡率的有效途徑。對于個人來說,積極參加區(qū)域性的人群癌癥篩查項目,或者每年參加專業(yè)機構的體檢,可以降低死于癌癥的風險。
(作者系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