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是一種合法行為,能夠減少納稅人稅負,調(diào)動其工作積極性。本文指出了目前高校教師個稅納稅籌劃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同時列舉了個人所得稅的兩個重點案例,以期為高校教師納稅籌劃實務作參考。
【關(guān)鍵詞】高校 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
近年來高校教師的收入不斷上漲,國家稅務總局明確提出將高校教師作為個人所得稅稅款征繳的重點監(jiān)管對象,高校教師對于在合法合規(guī)的前提下“盡量少繳稅”的意愿比較強烈。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稅負的降低,也能夠在高校工資支出總額不變的前提下,增加教師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一、目前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缺乏為教師進行工資薪金全面納稅籌劃的動力
高校教師收入中,工資薪金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所占比重最高且最為穩(wěn)定。但不同教師不同學期工資薪金所得的差異化較大,如果學校為每個教師每個學期都制定個性化、全面化的納稅籌劃方案,會極大增加人事處、財務處及各部門報賬員的工作量,增加納稅籌劃管理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學校自身的涉稅風險。因此高校鮮少為教師進行納稅籌劃,即使有也是操作簡單、只能照顧到部分教師的“一刀切“方案”。
(二)高校教師缺乏工資薪金納稅籌劃的自主權(quán)
如前所述,有些高校基于管理成本及涉稅風險等方面的考量,通常會選擇“一刀切”的納稅籌劃方案,所有的教師只能被動接受,哪怕這樣的方案反而導致自己節(jié)稅利益的損失。此外,有些具有納稅籌劃能力的教師設計出了適合自己收入特點的納稅籌劃方案,學?;诮y(tǒng)一性管理的要求,也難以為其付諸實施。
(三)高校教師忽視工資薪金以外其他收入的納稅籌劃
對于勞務報酬和稿酬等收入來講,教師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納稅方案。然而有些教師認為納稅籌劃是非法行為,害怕“引火燒身”,在勞務報酬以及稿酬所得在其總收入構(gòu)成中所占比重較少的情況下,更不愿以身試法。因此教師也往往缺乏對這些收入進行納稅籌劃的動力。而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guān)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中,明確鼓勵教師可以通過兼職取得相應收入。因此,未來幾年內(nèi)高校教師的勞務報酬等所得所占比重將會上升,其納稅籌劃收益也會日益凸顯。
二、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建議
(一)高校和教師需提升對于稅務籌劃的正確認識
要想順利開展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高校和教師必須正確理解納稅籌劃的內(nèi)涵:納稅籌劃是納稅人在遵守現(xiàn)行稅收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項稅收優(yōu)惠政策及選擇性條款,借助合法手段對涉稅事項進行事前規(guī)劃和合理安排,從各種可能的納稅方案中選擇稅負最輕的方案,最終達到減輕其納稅義務的目的。也就是說納稅籌劃是一項合法行為。從大的方面來講,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也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提高納稅意識,拉動內(nèi)需。
(二)賦予教師選擇權(quán),高校與教師共同參與工資薪金納稅籌劃
以青島某高校為例,該校教師薪酬分為三部分。1、基礎性工資。該部分每月金額基本固定,不具有納稅籌劃空間。2、績效性工資。該部分可采用分攤納稅期間的方式進行納稅籌劃,由學校負責實施??紤]到貨幣的時間價值,本文提出納稅籌劃思路如下:以12個月為分攤期,根據(jù)基礎性工資和績效工資平均分攤額計算出相應的稅率區(qū)間,并按照此區(qū)間計算每月的最大發(fā)放額。多數(shù)情況下,按照該最大發(fā)放額提取一段時間后,如果將剩余的績效工資再次平均分攤到剩余的期間,月平均應納稅所得額會降低到一個更低的稅率期間,這時再按照最新的稅率進行應納稅額的計算。本文在第三部分將舉例說明。3、其他收入。該部分可采用年終獎發(fā)放的方式進行納稅籌劃??梢再x予教師一定的自主選擇權(quán),讓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工作側(cè)重點,選擇采用年終獎模式納稅的收入類型。一般來講,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收入最高的類型采用年終獎的形式發(fā)放,以達到最節(jié)稅的目的。但要注意避開納稅敏感區(qū)域。本文在第三部分將舉例說明。
(三)建立個稅信息資源庫,提高教師納稅籌劃能力
該個稅信息資源庫包括三個模塊:模塊一為個稅法律法規(guī)庫,該模塊直接與國稅局與地稅局網(wǎng)站對接,定期將與個人所得稅有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導入資源庫,方便教師查詢學習;模塊二為納稅籌劃培訓或講座視頻庫,高??梢耘尚?nèi)納稅籌劃專家或者邀請校外相關(guān)專家定期根據(jù)最新法律法規(guī)開展關(guān)于個稅納稅籌劃的講座或培訓,同時錄成視頻,供教師學習觀摩。模塊三為納稅籌劃方式資源庫。該資源庫可以搜集實務及理論界業(yè)已成熟的納稅籌劃方式或者本校教師中比較成功的納稅籌劃實際案例,供教師學習參考。
三、納稅籌劃案例分析
(一)績效性工資分攤納稅期間案例
例1:某學年王老師每月基礎性工資為3000 元,本學年績效性工資累計金額為48000 元??紤]稅率一定而發(fā)放金額最大化的原則,因為稅率10%的納稅區(qū)間的上限為4500 元,所以每個月可發(fā)放績效性工資金額最高為4500-(3000-3500)=5000(元),當月應納稅額=4500×10%-105=345(元)。因為基礎性工資為3000元,如果每個月發(fā)放的績效工資不超過2000元,其稅率期間就變?yōu)?%。假設按照5000元的金額提取到第X個月后,剩余的績效工資為(48000-5000X)元,將其在剩余月份(12-X)之間進行分配,令其商值≤2000,即(48000-5000X)/(12-X) ≤2000,得出X=8。因此按照績效性工資按照5000元發(fā)放8個月之后,剩下的4個月按照每個月2000元發(fā)放,可使每個月應納稅額變?yōu)?500×3%=45元。如此,12個月累計應納稅額=345×8+45×4=2940元。此種納稅籌劃方式不僅減輕了員工的稅負,還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
(二)工資薪金中其他收入按年終獎發(fā)放案例
例2:某高校王老師的月工資為6000元。科研獎勵為54500元。教學獎勵為3000元,其他工作收入為3800元。王老師選擇將科研獎勵按年終獎計稅。若將其全額按年終獎計稅,應納稅額=54500×20%-555=10345元。由于54000是10%稅率的臨界點,可將科研獎勵中54000元按照年終獎計稅,則應納稅額=54000×10%-105=5295元。剩余500元可并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納稅,應納稅額=500×10%=50元。該科研獎勵應納稅額合計=5295+50=5345元,比之前降低5000元。
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是一項“雙贏”行為。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納稅負擔,增加教師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穩(wěn)定教師隊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和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有效實施;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高校教師的依法納稅意識,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我國稅收收入總量的增加。
參考文獻:
[1]樊毅: 高校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分析及優(yōu)化系統(tǒng)構(gòu) 建——以某地方高校為例,會計之友,2016.10,107-110.
[2]張蕾,陳江濤: 高校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途徑辨析,財會通訊,2014.2,102-104.
[3]劉鎳:高校薪酬支付稅務籌劃研究,財會通訊,2016.14,121-123.
[4]蒲凌鐘,偉萍: 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研究,財會通訊,2016.2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