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漢斌
2017年年初,一檔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意外”走紅,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冠軍復旦大學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氣定神閑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p>
“有詩意在她心中”,這“詩意”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武亦姝的“核心素養(yǎng)”,從容淡定、純美謙遜正是這種“詩意”核心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詩意”核心素養(yǎng)從哪里來呢?我想,來自于她對古詩詞的喜愛,來自于她不斷的閱讀與積累,來自于她個性的感悟與理解。當然,也來自于她所接受的詩詞教育、語文教育。其實,我們語文教材所選錄的詩詞中也蘊涵著豐富的“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資源。我們不妨以語文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選錄的60余首古詩詞為例,一起挖掘這些潛藏的“秘密”。
人文底蘊。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guān)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都是情感的真誠流露,都表達了對善與美的不懈追求?!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中的寧靜灑脫、悠然自得,直讓人如癡如醉,羨慕不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碧天黃沙之間,白煙直上,紅日西下,這畫面是何等雄奇壯闊?!耙股钋簟保ā堕L相思》)亦是如此。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似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則是另一番意境另一種美了。
科學精神。有人覺得古詩詞中最缺的可能就是科學精神,其實不然。你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diào)歌頭》)作者從月的圓缺聯(lián)想到人的離聚,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富有哲理,又飽含情趣,很耐人尋味?!罢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保ā朵较场罚┤绻f上一句講的是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這一句就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批判質(zhì)疑了。都說歲月流逝,如江水東流一去不返。然而也有意外,眼前就有溪水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傷悲?還有,“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已亥雜詩》)詩人把所見所思相融合,高度濃縮,句句在理,句句動心,至今都廣為傳誦、引用。
學會學習。古詩詞中有不少樂學善學、勤于反思的名句,耳熟能詳?shù)挠小吧賶巡慌Γ洗笸絺保ā堕L歌行》),勸人珍惜光陰,發(fā)奮圖強?!拔覉舐烽L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漁家傲》),這里的“路長”隱括了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意,也告訴我們,學習、創(chuàng)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需持之以恒?!敖袢章牼枰磺?,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常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的學習不能局限于書本,與他人交流、到社會實踐,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
健康生活?!肮嗜司唠u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這些詩句,既有日常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純樸友情的流露。與朋友開懷暢飲,開心暢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談人生理想,論成敗得失,好不愜意,好不快活!難怪詩人意猶未盡,直嚷著“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游山西村》)。旅游也是健康生活的一種好方式,古人常登山則情滿于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觀海則意溢于海,“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就是離別,也勸慰朋友不要傷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點傷感,因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開朗、樂觀、豁達,都是健康心理的必備要素。
責任擔當。在“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極寒天氣,依然駐守邊關(guān),保家衛(wèi)國;在“山河破碎風飄絮”(《過零丁洋》)的國難當頭,仍咬牙堅持,大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這是忠誠愛國的堅定信念。遭受挫折,相信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這是自強不息的進取氣質(zhì);“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詠煤炭》),寧愿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粉骨碎身,也希望天下蒼生人人能吃飽穿暖,居有其所,過上幸福生活,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一直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始終,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實踐創(chuàng)新。關(guān)于實踐,古人早就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也知道勞動最光榮,常感念民生艱難,百姓疾苦,對不勞而獲心存愧疚:“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觀刈麥》)。在詩詞創(chuàng)作、歷史思考、人生感悟中,不斷別出心裁、推陳出新:“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詩人對生活感受之細膩,含蓄蘊藉,輕靈新巧,意味深長;“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一句簡單的假設(shè),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則更為大膽新奇。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學詩,無以言”,從《詩經(jīng)》《楚辭》的源頭,經(jīng)唐過宋,一直至今,源遠流長,名篇佳作浩如煙海。千百年來,我們就是從這些意味無窮的詩詞中得到滋養(yǎng),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其中所蘊藏的肯定遠不止上述這些,我們該如何去挖掘、傳承,使之真正內(nèi)化為“核心素養(yǎng)”,又外化為氣質(zhì)形象呢?都說“讀詩使人靈秀”,那就“讀”吧,或輕吟低唱,或引吭高歌,或婉轉(zhuǎn)悠揚,或鏗鏘激昂,讀出詩詞的平仄之味,感受其韻律之美;讀出詩詞的句讀之意,感受其文字之美;讀出詩詞的弦外之音,感受其意境之美。在讀中,跨越古今,打破時空,細細品味古詩詞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讓心與心更近,讓情與情相融,達到“我見‘詩詞多嫵媚,料‘詩詞見我應(yīng)如是”的境界與高度,以涵養(yǎng)詩心,潤澤詩情,從而詩意的棲居,更為自豪、更為自信。這種自信,將是我們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作者單位:新邵縣坪上鎮(zhèn)洪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