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茅盾興趣廣泛,尤其愛看“閑書”。一次放學回家,他在雜物間里找到一本木板刻印的《西游記》。盡管這部書已經(jīng)十分破舊,有的章節(jié)字跡都已模糊成一片,無法辨識,可是,他一拿到書就愛不釋手,揀那些可以看的章節(jié)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茅盾的父母對此并未阻止,還找來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記》給他,并給他講《西游記》中的故事,與他談論書中人物的功過是非。父母諄諄教導他,看小說不能只揀插圖有趣的回合看,而要細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自己文學水平有所長進。茅盾讀高小以后,讀小說的興趣更濃了,他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涉獵,熟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名著。這為他后來研究古典文學和進行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也許是受舊小說中那些精美插圖的感染吧,少年時的茅盾十分喜歡繪畫和篆刻。他學繪畫不僅認真臨摹《芥子園畫譜》,練好基本功,而且講求變化和創(chuàng)新。他自己用傘骨自制篆刻用的刻字刀,他的母親找來好幾本不同的畫譜,讓他細細揣摩,博采眾長,畫出新意。除了看小說、繪畫、篆刻、唱歌,茅盾還進行農(nóng)事觀察。每年養(yǎng)蠶時節(jié),茅盾就特別興奮,放學后就圍著母親問這問那。母親就叫兒子拿蠶具、喂桑葉,引導他細心觀察蠶兒從“收蟻”到“上蔟”整個生長過程的變化情況。茅盾后來創(chuàng)作的小說《春蠶》中運用的養(yǎng)蠶知識,就是這個時期積累起來的。直到晚年,茅盾還深情地說:“我童年時最有興趣的事,現(xiàn)在回憶起來宛在眼前的,就是養(yǎng)蠶?!?/p>
知識收藏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著名作家、政治活動家。茅盾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1927年8月,沈雁冰遭蔣介石政府通緝,不能用真名發(fā)表作品,在完成《幻滅》的寫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說月報》。取“矛盾”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諸多矛盾。代理《小說月報》編務的葉圣陶先生覺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煩,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頭。此后,茅盾便成了沈雁冰的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