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祿 紀春梅
(1.海南師范大學 教育與心理學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2.西藏大學 師范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學生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的滿意度及其差異
沈有祿 紀春梅
(1.海南師范大學 教育與心理學院, 海南 ???571158; 2.西藏大學 師范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對于教育機會公平,國內有關于其定義、表現(xiàn)、成因、對策等方面的研究,但鮮有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性的滿意度及其差異的調查研究。本研究通過對全國九省不同層級一萬余名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總體上,近七成的學生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持比較滿意的態(tài)度,然而不同人口學變量特質的學生在滿意度的感知上存在顯著差異。總的來說是東部地區(qū)、城市及縣城、獨生子女、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母親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滿意度越高,而中西部、女生、老大、年齡越大、學段越高、越是家住在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越不滿意。根據(jù)這些差異本研究提出了提高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滿意度的對策建議。
學生; 教育機會; 分配的公平性; 滿意度
西方學者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的研究最初起源于政治哲學和社會倫理學領域,主要把教育機會平等作為一項社會權利來研究并加以保障。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科爾曼、胡森、安德森、南格爾、麥克馬洪等的研究,涉及教育機會的定義及其內涵、教育機會均等的形式、種類、原則以及與教育機會均等相關的制度等社會影響因素等方面。
分配公平是一個綜合性概念,不僅僅局限于經(jīng)濟領域財富、收入的分配,還涉及政治領域成員資格、權力與權利的獲得與分配,也包括教育機會、就業(yè)前景等涉及全部社會資源和社會福利的分配。但是,分配公平更重要的是指發(fā)展機會的平等,如人們獲得教育、就業(yè)發(fā)展機會的權利不應當受到家庭背景、性別、種族、身份和資本占有情況的影響,因發(fā)展機會的平等是分配公平的重要保證①。為了矯正原初的發(fā)展機會的不平等,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中處在最不利狀況的那個群體的地位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利益分配的份額②,通過補償與矯正分配以使這部分人在發(fā)展起點條件上具備基本的工具、手段與資源來保障他們與其他人獲得同等的發(fā)展機會。
國內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的研究多集中在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在區(qū)域間、民族間、階層間的分配的表現(xiàn)、成因及對策,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優(yōu)質教育機會的分配差異及其均衡等。而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的整體認識,國內鮮有站在教育機會被分配對象的學生角度來看待其分配的公平性(滿意度)及其差異的整體研究。本研究通過對全國九省135所各層級學校的10230名學生的抽樣調查,以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滿意度,并比較具有不同人口學變量特質的學生在滿意度上的差異。
本研究選擇了經(jīng)濟發(fā)達的廣東、江蘇、浙江作為東部地區(qū)的代表省份,安徽、江西、河南為中部地區(qū)(從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上的劃分而非完全地理意義上的劃分)的代表省份,陜西、四川、貴州為西部地區(qū)的代表省份,全國共抽樣9個省份以除小學外的其他所有學段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根據(jù)隨機與方便原則在135所學校進行調查,具體回收的有效樣本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學校及學生數(shù)在省份間的分布
由表1可見,全部樣本共調查9省135所各學段的學校、10230個樣本。具體分布為:廣東15所各類學校共1108份有效問卷,江蘇19所各類學校共1162份有效問卷,浙江13所各類學校共1097份有效問卷,安徽12所各類學校共1127份有效問卷,江西13所各類學校共1139份有效問卷,河南14所各類學校共1145份有效問卷,陜西14所各類學校共1178份有效問卷,四川19所各類學校共1135份有效問卷,貴州16所各類學校共1139份有效問卷。
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什么”的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什么”的調查結果統(tǒng)計表
注:缺失值為12人,占0.1%。
由表2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什么”的認識上,排名第一位的是“贊成”,選擇此項的有4772人,占46.7%;排名第二位的是“非常贊成”,選擇此項的有2361人,占23.1%;排名第三位的是“無所謂”,選擇此項的有1617人,占15.8%;排名第四位的是“不贊成”,選擇此項的有1092人,占10.7%;排名第五位的是“非常不贊成”,選擇此項的有376人,占3.7%。
可見,同學們在關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的認識上,持贊成立場的不到50%,持非常贊成立場的不到四分之一,合計的持贊成及非常贊成立場的共計69.8%,即同學們對政府在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總體滿意程度不到70%,但持非常不贊成(滿意)態(tài)度的也只有不到4%。
對“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什么”分別用SPSS 16.0進行人口學統(tǒng)計各變量的交叉列聯(lián)表分析,再通過卡方檢驗,以發(fā)現(xiàn)人口學各變量上在各種態(tài)度認可程度上的差異,表3顯示了各種態(tài)度下各人口學變量的卡方檢驗值。
1.持“非常贊成”態(tài)度上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非常贊成”的認識上存在地區(qū)間的顯著差異,東部三省25.0%要高于(均指各自原本的具體值,不是此比彼高出多少值,下同)中部三省22.5%、西部三省21.6%;在省份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廣東28.1%、四川25.2%、浙江25.2%、河南25.0%要高于安徽22.3%、江蘇21.9%、陜西21.0%、江西20.2%、貴州19.5%;在性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男生24.0%要高于女生22.6%;在家庭子女排序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25.1%要高于老二(指老二及以上,下同)22.8%、老大21.5%;在年齡上也存在顯著差異,12-26歲在19.5%-32.1%之間;在學段上也存在顯著差異,高中生27.8%、初中生27.3%、研究生25.0%要高于本科生22.9%、大專生(包括高職高專生,下同)18.9%、中職中專生17.8%;在家庭住所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城市(指地級市及以上的城市,下同)27.5%、縣城24.1%要高于農村21.7%、鄉(xiāng)鎮(zhèn)(指鄉(xiāng)政府或鎮(zhèn)政府所在地,下同)20.1%,即越是家住縣城、城市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父親職業(yè)上也存在顯著差異,體制內副科級28.7%、體制內正科級28.4%、體制內副處及以上27.4%、體制內普通職員26.3%、小企業(yè)主(雇員在10人以下的企業(yè)主,下同)25.0%、個體工商戶24.7%、私營業(yè)主(雇員在10人及以上的企業(yè)主,下同)24.7%要高于教師22.9%、工人(農民工)22.7%、農民20.2%,即基本上是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31.6%、大專(高職高專)26.1%、本科26.1%、高中(中職中專)25.2%要高于初中22.9%、小學20.9%、文盲20.1%,即母親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家庭年收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5萬-8萬元之間27.6%、8萬元及以上26.3%、3萬-5萬元之間23.3%、要高于1萬-3萬元之間22.3%、1萬元以下20.3%,即基本上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校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小城鎮(zhèn)26.2%、大城市(省會及以上)25.5%要高于城區(qū)(地級市)22.1%、縣城20.8%、山區(qū)17.6%。
表3 對“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什么”的各人口學變量進行交叉列聯(lián)表分析的卡方檢驗值 (2-sided)
注:表格中Sig值小于0.1即為各人口學變量下的各選項(子變量)間存在顯著差異(此處未選擇如心理學上的0.05水平上為顯著差異,而只選擇了在0.1水平上即為顯著差異),χ2值中“E2”表示“×102”(以此類推,下同)。各原因下對各人口學變量進行的交叉列聯(lián)表分析的數(shù)據(jù)表格因數(shù)據(jù)太過于龐大,為節(jié)省版面此處不再呈現(xiàn),僅在相關結果呈現(xiàn)中摘取需要的具體數(shù)據(jù)。
可見,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非常贊成”的認識上,學生各人口學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東部三省的該項認同比例明顯高于中部三省及西部三省,男生比女生及獨生子女比老二、老大更傾向于該項認識,基本上是越是家住縣城、城市、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母親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非常贊成”的態(tài)度。
2.持“贊成”態(tài)度上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贊成”的認識上存在地區(qū)間的顯著差異,西部三省51.2%要明顯高于中部三省44.5%和東部三省44.3%;在省份間也存在顯著差異,陜西52.8%、貴州50.8%、四川50.0%、江西47.6%、江蘇47.2%要高于廣東44.5%、安徽43.3%、河南42.7%、浙江40.9%;在性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女生49.7%要明顯高于男生42.1%;在家庭子女排序上存在顯著差異,老大47.8%、老二47.5%要高于獨生子女45.3%;在年齡上也存在顯著差異,12-26歲在39.7%-49.8%之間;在學段上也存在顯著差異,中職中專生49.3%、大專生47.9%要高于高中生46.6%、本科生46.3%、初中生45.7%、研究生43.3%;在家庭住所上也存在顯著差異,農村48.9%、鄉(xiāng)鎮(zhèn)46.9%要高于縣城44.8%、城市43.6%,即越是家住鄉(xiāng)鎮(zhèn)、農村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父親職業(yè)上也存在顯著差異,教師50.0%、體制內正科級50.0%、農民49.4%、工人(農民工)48.1%、體制內副處級及以上47.4%要高于體制內普通職員45.9%、私營業(yè)主43.5%、小企業(yè)主43.1%、體制內副科級42.7%、個體工商戶42.1%;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顯著差距,文盲52.5%、小學48.9%、初中47.9%要高于本科44.9%、高中(中職中專)43.2%、大專(高職高專)41.0%、研究生40.8%,即基本上母親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家庭年收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1萬元以下49.8%、1萬-3萬元之間49.6%要高于3萬-5萬元之間45.8%、5萬-8萬元之間42.0%、8萬元及以上41.1%,即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校所在地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山區(qū)58.6%、縣城50.6%、小城鎮(zhèn)47.6%、城區(qū)(地級市)46.7%要高于大城市(省會及以上)43.5%,即基本上是學校越位于小城鎮(zhèn)、山區(qū)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
可見,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贊成”的認識上,學生各人口學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西部三省的該項認同比例要明顯高于中部三省及東部三省,女生遠比男生及老大、老二比獨生子女更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贊成”的態(tài)度,基本上越是家住鄉(xiāng)鎮(zhèn)、農村、母親受教育水平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學校越位于小城鎮(zhèn)、山區(qū)的學生越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贊成”的態(tài)度。
3.持“無所謂”態(tài)度上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無所謂”的認識上存在地區(qū)間的顯著差異,中部三省17.1%、東部三省16.0%要高于西部三省14.4%;在省份間也存在顯著差異,江西19.0%、浙江18.4%、安徽18.1%、江蘇16.6%、貴州16.0%要高于陜西14.3%、河南14.2%、廣東13.0%、四川12.9%;在性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男生18.1%要高于女生14.4%;在家庭子女排序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16.4%要高于老二15.3%、老大15.3%;在年齡上也存在顯著差異,12-26歲在11.2%-20.7%之間,基本上年齡越小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段上也存在顯著差異,中職中專生19.3%、大專生17.6%、初中生16.1%要高于本科生14.9%、研究生13.6%、高中生12.6%;在家庭住所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縣城18.6%、鄉(xiāng)鎮(zhèn)17.8%、城市16.7%要高于農村13.8%;在父親職業(yè)上存在顯著差異,小企業(yè)主19.0%、個體工商戶18.1%、體制內副科級17.8%、私營業(yè)主17.4%、體制內普通職員16.4%、教師16.2%、體制內副處級及以上15.8%要高于工人(農民工)15.3%、農民13.5%、體制內正科級11.9%;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存在顯著差距,大專(高職高專)19.3%、本科17.0%、高中(中職中專)16.9%要高于小學15.4%、初中14.8%、文盲14.4%、研究生13.2%;在家庭年收入上存在顯著差異,8萬元及以上18.8%、3萬-5萬元之間17.4%、5萬-8萬元之間15.9%要高于1萬元以下14.1%、1萬-3萬元之間14.0%,即基本上是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校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大城市(省會及以上)17.4%、縣城16.4%要高于城區(qū)(地級市)15.6%、小城鎮(zhèn)12.5%、山區(qū)11.7%,即學校越是位于縣城、大城市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
可見,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無所謂”的認識上,學生各人口學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中部三省及東部三省的該項認同比例高于西部三省,男生比女生及獨生子女比老二、老大更傾向于該項認識,基本上是年齡越小、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學校越是位于縣城、大城市的學生越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
4.持“不贊成”態(tài)度上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不贊成”的認識上存在地區(qū)間的顯著差異,中部三省11.5%要高于東部三省10.5%、西部三省10.0%;在省份間也存在顯著差異,河南13.8%、浙江11.6%、安徽10.8%、貴州10.7%要高于廣東10.5%、江西10.1%、陜西9.9%、江蘇9.4%、四川9.4%;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10.7%要高于男生10.6%;在家庭子女排序上存在顯著差異,老大12.4%、老二11.0%要高于獨生子女9.0%;在年齡上也存在顯著差異,12-26歲在2.8%-16.1%之間,基本上是年齡越大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段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13.2%、本科生12.4%、大專生12.3%、中職中專生10.7%要高于高中生9.4%、初中生6.7%,即學段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家庭住所上也存在顯著差異,農村12.1%、鄉(xiāng)鎮(zhèn)11.2%要高于縣城9.4%、城市8.4%,即家住越是在鄉(xiāng)鎮(zhèn)、農村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父親職業(yè)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民13.3%、個體工商戶11.2%、工人(農民工)10.1%要高于體制內普通職員8.4%、私營業(yè)主8.4%、體制內正科級8.2%、小企業(yè)主8.0%、教師7.7%、體制內副科級7.6%、體制內副處級及以上5.3%,即基本上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存在顯著差距,小學11.9%、高中(中職中專)10.9%要高于初中10.4%、大專(高職高專)10.4%、文盲9.4%、本科8.6%、研究生7.9%;在家庭年收入上存在顯著差異,1萬元以下12.0%、1萬-3萬元之間10.9%、3萬-5萬元之間10.8%要高于5萬-8萬元之間9.9%、8萬元及以上8.6%,即基本上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校所在地上存在顯著差異,城區(qū)(地級市)11.8%要高于山區(qū)10.5%、大城市(省會及以上)10.0%、縣城9.8%、小城鎮(zhèn)8.5%。
可見,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不贊成”的認識上,學生各人口學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中部三省的該項認同比例要高于東部三省及西部三省,女生比男生及老大、老二比獨生子女更傾向于該項認識,基本上是年齡越大、學段越高、家住越是在鄉(xiāng)鎮(zhèn)、農村、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越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不贊成”的態(tài)度。
5.持“非常不贊成”態(tài)度上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
由表3可知,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非常不贊成”的認識上存在地區(qū)間的顯著差異,東部三省4.3%、中部三省4.3%要高于西部三省2.5%;在省份間也存在顯著差異,安徽5.4%、江蘇5.0%、河南4.3%、廣東4.0%、浙江3.9%要高于江西3.1%、貴州3.0%、四川2.5%、陜西2.0%;在性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男生5.2%要高于女生2.7%;在家庭子女排序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4.1%、老二3.6%要高于老大3.0%;在年齡上存在顯著差異,12-26歲在2.2%-7.4%之間;在學段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4.9%、初中生4.3%要高于高中生3.6%、本科生3.4%、大專生3.3%、中職中專生2.9%;在家庭住所上也存在顯著差異,鄉(xiāng)鎮(zhèn)3.9%、城市3.8%、農村3.6%要高于縣城3.1%;在父親職業(yè)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私營業(yè)主6.0%、小企業(yè)主4.9%、體制內副處級及以上4.2%、工人(農民工)3.8%、個體工商戶3.8%要高于農民3.6%、教師3.2%、體制內副科級3.2%、體制內普通職員2.9%、體制內正科級1.5%;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生6.6%、初中4.0%、高中(中職中專)3.9%要高于文盲3.6%、本科3.4%、大專(高職高專)3.3%、小學3.0%;在家庭年收入上也存在顯著差異,8萬元及以上5.3%、5-8萬元之間4.7%、1萬元以下3.7%要高于1萬-3萬元之間3.2%、3萬-5萬元之間2.7%,即基本上是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越認同該選項;在學校所在地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小城鎮(zhèn)5.2%、城區(qū)(地級市)3.9%、大城市(省會及以上)3.7%要高于縣城2.4%、山區(qū)1.6%。
可見,在關于“您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的態(tài)度是非常不贊成”的認識上,學生各人口學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東部三省及中部三省的該項認同比例要高于西部三省,男生比女生及獨生子女、老二比老大更傾向于該項認識,基本上是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非常不贊成”的態(tài)度。
(一)結論
1.總體上,近七成的學生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是肯定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肯定態(tài)度,總體滿意程度達近70%,合計的持“贊成”及“非常贊成”立場的共計69.8%,而持“非常不贊成”態(tài)度的僅有不到4%。
2.具體各人口學變量對公平性的感知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持“非常贊成”、“贊成”、“無所謂”、“不贊成”、“非常不贊成”的態(tài)度上,學生的人口學變量在地區(qū)、省份、性別、家庭子女排序、年齡、學段、家庭住所、父親職業(yè)、母親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學校所在地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差異為:(1)東部三省、男生、獨生子女、越是家住在縣城及城市、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母親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持“非常贊成”的態(tài)度。(2)西部三省、女生、老大、越是家住在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母親受教育水平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學校越是位于小城鎮(zhèn)及山區(qū)的學生越傾向于持“贊成”的態(tài)度。(3)中部三省、男生、獨生子女、年齡越小、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學校越是位于縣城及大城市的學生越傾向于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4)中部三省、女生、老大、年齡越大、學段越高、越是家住在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越傾向于持“不贊成”的態(tài)度。(5)東部三省、男生、獨生子女、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持“非常不贊成”的態(tài)度。
3.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持不滿意態(tài)度的學生多為中東部、大專生及以上、家住鄉(xiāng)鎮(zhèn)及農村、父親職業(yè)為農民及個體工商戶與私營業(yè)主及工人(農民工)、母親受教育水平為小學及高中與初中、家庭年收入為1萬元及以下與5萬-8萬元之間的學生。
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持不滿意(不贊成+非常不贊成)態(tài)度的學生中,中部三省達到15.8%、東部三省14.8%明顯高于西部三省的12.5%,其中尤其以河南省高達18.1%、安徽省16.2%、浙江省15.5%、江蘇省14.4%是最高的。不滿意度中研究生18.1%、本科生15.8%、大專生15.6%都明顯高于中職中專生13.6%、高中生13.0%、初中生11.0%。不滿意度在家庭住所上農村16.0%、鄉(xiāng)鎮(zhèn)15.1%要明顯高于縣城12.5%、城市12.2%的。不滿意度在父親職業(yè)上農民16.9%、個體工商戶15.0%、私營業(yè)主14.4%、工人(農民工)13.9%、小企業(yè)主12.9%要高于體制內普通職員11.3%、體制內正科級11.2%、教師10.9%、體制內副科級10.8%、體制內副處級及以上9.5%。不滿意度在母親受教育程度上小學14.9%、高中(中職中專)14.8%、研究生14.5%、初中14.4%要高于大專(高職高專)13.7%、文盲13.0%、本科12.0%。不滿意度在家庭年收入上1萬元以下15.7%、5萬-8萬元之間14.6%、1萬-3萬元之間14.1%要高于8萬元及以上13.9%、3萬-5萬元之間13.5%。
4.人口學變量中絕大多數(shù)因素與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態(tài)度的影響上成正向關系。
將原來的人口學變量進行適當調整后,選擇部分人口學變量為自變量,以學生對目前政府致力于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態(tài)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具體表格及數(shù)據(jù)略),發(fā)現(xiàn)調整后的各人口學變量與態(tài)度之間的關系。具體為人口學變量中的“是否女生”、“是否獨生”、“是否體制內”因素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態(tài)度為負向關系;“是否老大”、“母親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是否高中生”、“是否大專生”、“是否本科生”、“是否研究生”、“是否中職中專生”因素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態(tài)度為成正向關系,且在絕大多數(shù)上述人口學變量因素上具有極顯著性。負向關系中在“是否女生”、“是否體制內”上具有極顯著性,正向關系中“是否大專生”、“是否本科生”、“是否研究生”、“是否中職中專生”上具有極顯著性。
(二)政策建議
1.政府及社會各方應繼續(xù)采取各項措施,努力提高學生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性的滿意度
由調查結果現(xiàn)實,學生對目前政府在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性方面的改革持非常滿意的比例僅為23.1%,整體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的比例為69.8%,總體滿意度不是很高,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因此政府與社會各方應繼續(xù)加大各項切實讓學生感覺到并最終受惠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滿意度。據(jù)筆者的調查顯示,學生希望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如71.4%的學生希望“加大對貧困地區(qū)學校和困難群體子女上學的支持力度”,58.6%的學生希望“加快高考制度改革,全國統(tǒng)一一張試卷考試,各地錄取分數(shù)線不應差別太大”,45.0%的學生希望“提高畢業(yè)生的待遇及就業(yè)率”,41.6%的學生希望“政府、社會共同努力減小升學及就業(yè)方面的歧視對待”,38.1%的學生希望“取消重點校、重點班”,37.6%的學生希望“教育資源投入要均衡分配”,以及其他政策。
2.努力縮小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的教育發(fā)展差距,提高中西部地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學生的教育滿意度
由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性的滿意度與其所在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呈正比例關系,東部三省及城市與縣城的學生的教育機會分配公平性滿意度較高,而越是中西部及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的學生則越傾向于不滿意,因此,要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滿意度,根本還是在于發(fā)展中西部地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的教育發(fā)展水平,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發(fā)展機會給予更多的關照,具體需要在政策及資源投入上額外增加投入,向他們傾斜,補足短板,彌補教育機會分配及發(fā)展水平的不均衡狀態(tài)。而在中西部地區(qū)中尤其以中部地區(qū)學生滿意度不高,因此在發(fā)展中的資源投入以及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分配上應更加關注中部學生,特別增加補償投入以填補“中部塌陷”。
3.精準發(fā)力,加大對社會地位低下及家庭收入低等體制外職業(yè)的家庭、多子女家庭學生、中部學生、女生的資助,并提升他們的教育機會獲得份額,降低他們的不滿意度
據(jù)本研究的調查顯示,父親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低、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學生及女生越傾向于持不滿意的態(tài)度。因此,對學生資助及更公平的改革措施應精準定位,重點對象應針對多子女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下及家庭年收入水平偏低的體制外職業(yè)(職位)的家庭、中東部尤其是樣本中的河南、安徽、浙江、江蘇的學生,此外還應特別重視對女生的資助與關懷,提高如上特征學生對教育機會分配改革的滿意度,降低其不滿意度。
注釋
①何建華:《經(jīng)濟正義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1頁。
②羅伯特·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233頁。
責任編輯 曾新
The Satisfaction and Difference on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Equal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Shen Youlu1Ji Chunmei2
(1.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2.College of Teachers, Tibet University, Lasa 850000)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survey over ten thousand students in nine provinces, found out that near seventy percent students hold the positive and satisfied attitude towards the reform of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conducted by the government in China.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demographic factors of regions, provinces, gender, the birth order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age, phase of studying, residency, fathers’ career, mothers’ degree of education, family annual income level, location of the schools. As a result, th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eastern regions, big cities and county towns, one-child family, higher ranks of fathers’ job, higher education level of mothers’ education, much richer families have higher satisfaction, while th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small towns and rural areas, female students, older in age, higher schooling stage, lower ranks of fathers’ job, less income families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Regarding on these difference it put forth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tudents;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equal distribution; attitude
2016-11-1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機會分配的公平性問題研究”(10XJ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