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熹文
很喜歡劉瑜的一段話,她說:“每當我一天什么也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么都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么都沒干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沒干啊,我寢食難安,仿佛自己親手殺了三個無辜的小孩。”
作為“時間的瘋狂守護者”,我非常認同這段話。這段話就是我三個月前的真實寫照。
我在開車的時候構思文章,在堵車的時候聽日語碟,在等人的時候寫文章,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在任意兩件事的銜接點那里扒出細縫,用來回郵件,回短信,思索人生……就算是半夜被噩夢驚醒,我也會掏出早已在枕頭底下備好的電子閱讀器,借著再次入睡前的半個鐘頭看二十幾頁的書。
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勤奮,但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的休息時間越來越短,我的情緒越來越焦躁,只要有十分鐘的無作為,我就會變得非常慌張。而我的社交時間也不得不盡量地縮短,我甚至不再有時間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沒有變化,可看起來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遞增著,我開始害怕夜幕降臨的那一刻,因為那意味著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貼上了“沒完成”的標簽。
我很自責,覺得這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直到我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資料來源:微信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
點燈
大概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可成績還是上不去。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勤奮,而是我們的勤奮缺乏效率。表面看起來,我們每天都很忙碌,可事實上,我們看書的時候可能忍不住去看手機或者想其他事情。這種沒有效率的勤奮就變成了懶惰。只有專心致志,勞逸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