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
家庭暴力,不是我國獨有的,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都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它極大地危害著家庭穩(wěn)定和社會治安。家庭暴力發(fā)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即老人與子女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夫妻之間,其具有隱秘性,反復性,長期性這樣的特點。受害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極大的痛苦,尤其當受害人是孩子的時候,由于自身年齡的限制,很難意識到自身權利的侵犯,找到救濟的渠道。筆者希望通過對我國和國外對家暴受虐兒童法律救濟的比較,找到有效途徑預防家暴的發(fā)生和妥善安置家暴受虐兒童,并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生活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一、我國對家暴兒童法律救濟的現狀
兒童是一個家庭的核心,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國在兒童權利保護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憲法》《民法通則》《刑法》《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中就虐待兒童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除此之外,各地就家暴受虐兒童保護也出臺了一些辦法和條例,如浙江省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條例》、陜西省的《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北京市的《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六條規(guī)定: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城鄉(xiāng)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責任。通過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共同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特別在第十條指出,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在2015年12月2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中,更明確指出未成年人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應當給予特殊保護。《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首次明確了家庭暴力的定義,確定了反家庭暴力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從預防和處置方面都有了清晰的指導。
但是,在實際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家庭內虐待兒童案件有以下特點:一是兒童在受到家庭的虐待后不敢吭聲。即使有鄰居、老師、同學、親戚、醫(yī)生等知情人發(fā)現或知道兒童受到了家庭虐待,但也因為各種因素沒有舉報或報警導致虐待兒童案難以被發(fā)現。二是家庭和社會存在錯誤的思想觀念,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知情人也存在“別人家的事不要管”的不正確心態(tài),導致了兒童成了最后受害者。三是虐待兒童案往往發(fā)生在結構不穩(wěn)定的家庭例如單親家庭、離異重組家庭中,父母關系的緊張家庭暴力,不正當的情緒、怨恨轉嫁等因素,都導致了兒童極易受到虐待。《反家庭暴力法》雖然通過強制報告制度,設立臨時庇護場所,變更監(jiān)護人,公安機關出具訓誡書,法院依申請發(fā)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給予家暴受害者以幫助,但缺乏針對兒童生理心理特殊性的具體條款。同時,對兒童的忽視、語言暴力、猥褻等沒有列入法律之中。
二、國外對家暴受虐兒童法律救濟現狀
荷蘭法律規(guī)定:制止家暴是每個市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家暴不是家庭內部糾紛而是社會事務。從2013年開始實施強制通報法案,要求相關專業(yè)人士(如醫(yī)生、警察、教師、從事社會工作的義工)如果知悉有家暴發(fā)生,應立即向主管單位報告,如果隱瞞不報,后果便是他們被解雇。但若被害人不同意上報,必須經被害人簽字后才能免于上報。同時,在荷蘭家暴庇護中心地點完全保密,除非受害人主動告知,施暴者不可能找到。家暴庇護中心沒有門牌和標記,只有輸入密碼才能進入。荷蘭的家暴庇護中心設有公共廚房、衛(wèi)生間、洗衣間、娛樂室、健身房、圖書館,還有托兒所,以及為兒童提供學習的教室,工作人員教授受庇護的孩子們學習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
美國受虐兒童強制報告制度,是指能夠與兒童有親密接觸的人員在發(fā)現存在虐待兒童行為時有向專門機構報告的義務,未能履行報告義務的主體將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的制度。與兒童有親密接觸的人即是強制報告義務的主體,當他們發(fā)現存在虐待兒童行為時就應當在第一時間向當地兒童保護服務機構進行報告。如果上述主體沒有履行報告義務,強制報告主體將被處以最高達百萬美元的賠償或者一年以下的監(jiān)禁,還可能被撤銷從業(yè)資質。作為兒童權利保護機制較為成熟的美國,無論是聯邦還是各州均將兒童作為特定主體進行單獨規(guī)定。在聯邦層面,美國有專門針對兒童受虐的法律《兒童虐待與處理法案》。
日本的《防止虐待兒童法》在2000年5月24日頒布生效。《防止虐待兒童法》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規(guī)定了“虐待兒童”的定義,該法第2條規(guī)定虐待行為包括“兒童受到身體外傷傷害或者遭受可能受到傷害的暴行的,猥褻兒童或者唆使兒童進行猥褻行為的,明顯減少兒童食量從而影響兒童正常身心健康成長或者長時間置之不理,對兒童惡言相向或者對其請求粗暴拒絕的”,即身體虐待、性虐待、疏忽照顧、精神虐待四類行為。該法第5條規(guī)定了“虐待兒童的早期發(fā)現”義務,擴大了兒童虐待信息通報義務,對于沒有確切證據但存在虐待可能的情況,發(fā)現者也有通報義務。
從以上這些比較看來,我國在保護家暴受虐兒童的道路上還任重道遠。從源頭上預防家暴,首先要提高全民對家暴的認識,摒棄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糟粕,家庭暴力,管教孩子都不是家務事。鼓勵全民早期發(fā)現,早期舉報,同時免除誤報責任。加強學校的普法宣傳,告訴孩子什么是家暴,遭遇家暴的時候要去哪里尋求幫助。其次,加快針對兒童虐待的立法,違反強制報告制度的特殊人群責任要更加明確。設立專門的兒童庇護所妥善安置家暴受虐兒童,幫助其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同時,建立客觀的評價標準,評估家庭環(huán)境,并設專職心理咨詢人員重建受虐兒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國家公權力要適時介入,代表國家提起公益訴訟,更換監(jiān)護人,使家暴受虐兒童脫離危險環(huán)境,重新健康自信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文軍.當前家暴受虐兒童法律保護的局限與完善.
[2]裴斐.完善兒童虐待防治法律問題研究.
[3]荷蘭的家暴防范疏導及制裁機制對沈陽和遼寧省的啟示.孫河川.
[4]張朔,爨優(yōu)藝,李影,費蓬煜.淺析美國強制報告制度對中國的借鑒.
[5]馬慧.防止虐待兒童的法律對策——以日本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