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要:作為觀者,從理性角度分析,很多不同風格的藝術精品都有自己的美感,這就是理性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些理性因素有很多,例如構圖的新穎大膽,明暗線條的完美處理,形式構成的巧妙,整體和諧的色彩,新型材料的運用,理性的數(shù)學運算,畫面切入角度的獨特等等。這些排除在感性因素之外的理性因素,統(tǒng)稱為繪畫設計因素,也叫做設計形式感。在此,對繪畫作品設計因素的研究是本文所討論的重點,從觀看者視角研究產(chǎn)生的視覺沖擊力,探討繪畫作品中設計形式感對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設計因素 形式感 繪畫性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057-03
如何定義設計因素?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設計”。
維克托·帕巴奈克(Victor Papanek)在《為真實世界的設計》(1992)中提出:設計是賦予有意義的秩序所做的有意識的機智的努力。將一個觀念、一個思想、一個計劃,通過某種視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過程,就是技術層面的設計概念。
“設計”這個詞表面上就是設想和計劃的代名詞。設計的解釋可以引出設計因素的概念。筆者在這里所討論的設計因素大體上包括了在做畫前的所有準備和預想。例如:捕捉表達事物意向、傳達的思想性、構圖、安排和布置色彩、總體色調把握、繪畫技法表達等等。這一切的作畫前期準備都是我們要提前考慮的。失去了這些方面的考慮,我們作畫就較盲目或者是沒有方向。無法預測我們接下來要從哪一步做起,也就不會出現(xiàn)我們想要滿意的藝術作品。筆者把這種通過理性整理思路,依照形式規(guī)律,避免一些因感性因素盲目操作導致的畫面無法掌控和預知的因素,籠統(tǒng)的稱之為設計因素。
一、設計因素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筆者觀察和思維的方式偏向于理性。在創(chuàng)作之初,筆者首先考慮的是畫面的形式感。構圖形式一定要獨特,能達到很好的視覺沖擊力。這一過程完成以后才會考慮顏色安排、技法表達等諸多因素。就像莫里斯·德尼的名言:一幅畫,無論畫一匹戰(zhàn)馬、一個女人體或一個情節(jié),在本質上,它都是依某種組合秩序在一個平面上覆蓋色彩。
所有在繪畫前的一切準備因素,比如表現(xiàn)的主題以及想法、構圖、用色、用筆等等。對美的不同感受是我們表現(xiàn)不同畫面的起點,也是出現(xiàn)不同流派和大師的重要因素。心靈所想總會引導我們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沖動。沒有人會對自己想表現(xiàn)的事物無動于衷。沒有了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就不會有藝術美感的存在。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有沒有具體所要表達的實物,都應該提前考慮畫面上的物體與畫布或畫板之間相應關系,即構圖或形式。隨心所欲的信手涂抹,不能以抽象、現(xiàn)代主義等這一系列的名詞來掩蓋我們對繪畫的不負責任。這樣做也是對繪畫的各種流派、主義和概念的曲解和盜用。我們經(jīng)常討論畫面的色調是否協(xié)調;我們對調色板上的顏色進行嚴格的控制;對于留在畫面上的色彩總會去反復的斟酌。這幾種對繪畫過程與效果思考和審視的具體實例,非常明顯的說明了設計因素在繪畫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繪畫中,藝術家體現(xiàn)的對設計因素的理解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繪畫表達的獨特方法。無論在構圖方法、采用的材料、思維方式等,都是畫家通過自己的實踐真實表達。本文通過對兩位有代表性的畫家分析,說明在繪畫前的設計因素對于藝術家的重要性。
1.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金碧輝煌”的裝飾繪畫藝術家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奧地利畫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維也納郊區(qū)布姆加特,父親從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他是七個兒女中的長子,在工藝美術家庭的熏陶下,他與兩個弟弟一起進入奧地利工藝美術館附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畢業(yè)后進行壁畫、壁飾的藝術創(chuàng)作,代表作為《接吻》《埃赫特男爵夫人》。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臘及中世紀諸藝術要素,將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繪畫樣式。他發(fā)起了一場旨在反對學院派美術保守、泥古不化的運動,以“維也納分離派”為稱號,力求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術相互吸取營養(yǎng),發(fā)展藝術家個人的風格。
分析克里姆特的畫作有別于一般的藝術家??死锬诽卦谒茉焓址?、材料運用上也是獨樹一幟不同于其他人。由于出身于一個金銀雕刻兼銅版工藝的家庭,他從小就接觸和裝飾有關的材料,比如孔雀羽毛、螺鈿、金銀箔片、蝸牛殼等。他把種種可以用來裝飾的東西鑲嵌到畫面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畫出來的鑲嵌”的繪畫。在這幅名畫《埃赫特男爵夫人》(參見圖1)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大面積的運用了金箔。在這幅畫中的金箔用了兩種不同的手法:一是打碎的金箔運用在背景中,這樣的用法使得背景呈現(xiàn)出亞光的效果;二是主體人物的旁邊裝飾整塊貼金箔,呈現(xiàn)出亮光的效果。這兩種不同的用法對于金箔這種材質的使用比較充分。對于油畫的表現(xiàn)上,帶有金屬光澤的材料一般不能直接的使用,但是作者把金箔這種材質的光澤與油畫顏料的特性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沒有顯得金屬光澤突兀,反而更好的烘托了主題人物的氣氛,顯得人物高貴和華美。這種高超的技藝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材料運用的嫻熟駕馭。在塑造人物裝飾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圓形、方形、橢圓、不規(guī)則形狀的幾何形體圍繞在人物周圍,組合成人物頭飾和衣服,這種處理的方式完全就是裝飾性的平面表達法。這種手法與人物的面部手部的寫實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一種夢幻的視覺藝術效果。
從構圖上分析克里姆特的畫作,也可以感覺到很明顯的形式感。他的作品把立體的人物和物體做了平面化的處理,把三維的空間盡量壓縮成二維,不是在平面上模仿三維的視覺觀感。從整體畫面上看,他喜歡用類似于直線的分割畫面,分別劃分出不同的區(qū)域,劃出不同區(qū)域后運用曲線來局部描繪。在不同的區(qū)域之間按照不同的造型需求進行穿插和整理。這種獨特的構圖方式和他的藝術追求是分不開的。他的構圖帶有明顯的形式構成感,這種獨特的風格更多的融合了設計的理性和繪畫的感性。
克里姆特認為:“只有通過藝術,不斷滲透到生活中去,藝術家才能找到基礎,以取得進步”的觀點與藝術實踐,證明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的。這正是他所以能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成功之處。把繪畫的裝飾功能發(fā)揮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歐洲的新藝術運動增添了許多新鮮的因素,并開拓出了一種新的油畫表現(xiàn)形式。
2.盧西恩·弗洛伊德——描繪精神性的藝術家
盧西恩·弗洛伊德,當代英國具象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生俱來的懷疑、孤獨和好奇精神,他將這種能力帶入畫作,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鮮明標志。
以下通過兩個實例來說明,他是如何理性的通過設計畫面來表達他自我的精神世界的。
《在兩個孩子的印象里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1965年(參見圖2)。從構圖上分析這幅創(chuàng)作,作者首先開了一個玩笑。從兩個小孩和弗洛伊德本人兩種不同的透視關系可以看出是畫中有畫。主體人物放在了畫面的正中,而且采用的是仰視角度。這樣的處理給人一種高壓的感覺。畫面頓時增加了思想精神氣息,使人們不自覺的就產(chǎn)生繪畫以外的思維活動。從而在一種普通的構圖中取得了一種新的不平衡,使畫面產(chǎn)生一種強烈藝術感染力。這種形式的追求明確的增強了畫面的張力,加強了畫面的神秘感。這是對傳統(tǒng)構圖穩(wěn)定感的挑戰(zhàn)和突破。
《大衛(wèi)與艾莉》是他的另一重要作品,創(chuàng)作于2003年(參見圖3)。畫面上的人物,我們明顯感覺到下肢被拉長。這是作者有意為之。這種變形夸張的手法是他人物作品一個突出的特征。穩(wěn)定感構圖一直都是各種繪畫流派藝術家追求的目的。但是,他卻主動地通過構圖,在畫面中營造出極度的不平衡性。傾斜的線條、凝重的棕褐色都會讓觀看者產(chǎn)生一種錯覺,就是人物隨時有可能從畫面上方翻滾下來。作者通過主觀想法,刻意描繪這種不穩(wěn)定感,加劇了觀者情緒上的波動。通過構圖和變形來傳達作者的精神緊張感。
大膽多變的用色、厚涂法、多次完成,造就的極其強烈的肌理效果。這是弗洛伊德繪畫明顯區(qū)別于他人的標志。本應細膩光滑的皮膚,在油彩多次遮蓋、反復涂抹、筆刷肌理處理中,讓人感受到憂慮、不安、荒誕的氛圍;感受到變異的個體帶來的深刻的人性思考以及人類的脆弱。他通過這種處理辦法,使得視覺不僅僅是唯一的一種欣賞方式,肌理帶來的心理變化讓我們有種觸摸人體的感覺。這就是他的理性思維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三、設計因素應用到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體會
在筆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源于理性思維的思考,一直在繪畫中追求設計因素的體現(xiàn)。筆者喜歡帶有理性成分的畫面構成感(設計中概括的稱為平面構成)。在畫面色彩安排上,微妙變化更能吸引筆者的關注。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像畫、古典油畫的傳統(tǒng)人物、對光影色彩完美追求的印象派、渴望自我內心表達的表現(xiàn)主義,還是多元化表達的現(xiàn)代藝術,于筆者而言,都帶有非常明顯的自我設計成分,都很明確的知道各自畫面需求是什么,怎樣完成自己腦中的思維構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物體反映在視覺中的圖像是沒有經(jīng)過歸納的物象視圖??陀^物象是繪畫造型的來源和依據(jù),構圖、造型是繪畫的基礎要素之一。如何把真實看到的場景轉化成繪畫的圖像造型,是處理好畫面非常重要的步驟。在尋找符合自身情感和精神價值的畫面中,藝術家對客觀物象到藝術繪畫構圖、造型之間的轉化理解,體現(xiàn)了不同藝術家各自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
根據(jù)自我繪畫創(chuàng)作的體驗,在可借鑒的設計因素中,提取了對我們創(chuàng)作十分重要的形式因素參與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形式感展示著某種有序化的觀感,讓藝術作品呈現(xiàn)給觀者視覺和心理上的平衡感。其實我們的視覺認知的過程是由簡單視覺映象到復雜重組再現(xiàn)。只有我們充分運用設計因素重組畫面,才能夠體現(xiàn)畫面構成的節(jié)奏合理、比例條理性,使人的視覺產(chǎn)生了主次關系、虛實效果、節(jié)奏韻律等視覺美感。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多元意識的普遍存在,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和相互交叉。在當代藝術中,繪畫作為一個很小的分支,要不斷的學習和借鑒相關藝術門類的獨特優(yōu)點和長處。繪畫只是藝術再現(xiàn)的手段,而不是藝術本身。繪畫和設計沒有形式和內容的本質不同。繪畫的內容、觀念或者精神并不是獨立的藝術形式。兩者不是相互孤立的不同學科。設計中思維方式和設計因素等都能給予繪畫工作者一定的啟示作用。如果能夠更準確和清晰的認識繪畫本身特質,繪畫藝術才能有所突破的。
參考文獻:
[1]張也夫.外國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孫欣.KELIMUTE HUIHUA YANJIU克里姆特繪畫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張堅,許平,李新.西方現(xiàn)代美術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鄭岱.油畫藝術導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發(fā)行,2009.
[5][英]克萊夫·貝爾.塞上之后[M].張恒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6][奧]弗洛伊德.論美[M].邵迎生,張恒譯.北京:北京藍圖印刷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