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市北侖區(qū)小港實驗學校 張玉紅
思維導圖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有效運用
浙江寧波市北侖區(qū)小港實驗學校 張玉紅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力。本文主要利用思維導圖的特點及優(yōu)勢,將其運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三個階段,結合課堂案例,提出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和步驟。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思維導圖 有效運用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理念和小學生的學習方式高度契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恰當地使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清思維的脈絡,還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回顧、建構整個思維的過程。筆者在綜合實踐活動的不同階段指導中,嘗試運用思維導圖,略有成效。
1.思維局限PK思維發(fā)散
在以往的主題確定課上,我們通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主題;之后,教師利用大量的圖文信息調動學生感官,學生圍繞該主題,通過說一說,議一議等方式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最后,全班同學通過篩選、歸納、合并、整理等方式,確定自己小組的活動主題。這樣傳統(tǒng)的課堂,看似給學生獨立的空間,讓學生調動思維,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實則不然,大量的圖文信息,充斥著學生的眼球,它帶給學生許多信息,但同時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提出的話題總離不開教師課前的鋪墊,因而,學生的自主性并沒有真正發(fā)揮。
學生的思維該如何發(fā)散呢?筆者嘗試使用思維導圖,開啟主題活動,拓展學生思維。
[課堂呈現]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有北侖港、吉利汽車等知名大型企業(yè),年級段中有不少學生家長就在這些企業(yè)工作,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我在班級中開展了“走進吉利”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在備課中,我從吉利車、吉利人、吉利的其他,三方面進行考慮,課堂上,以其中一個小方面——吉利熊貓為例,如圖1,引導學生從吉利熊貓的外形、價格、安全性能、銷量、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解、探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自主設計一份思維導圖,如圖2。
圖1
圖2
在這樣的鋪墊下,我預想學生會出現五花八門的答案,但是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選擇吉利的其他車型,如吉利帝豪、吉利出租車等,照樣畫葫蘆,完成思維導圖。
[打破枷鎖再次出發(fā)]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一方面,活動內容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只會仿照板書,完成練習紙。另一方面,看似思維導圖式的練習紙反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大部分學生只是填寫四塊內容,不再另外發(fā)散。有了第一次嘗試后,我徹底放開了教學思路,再次進行嘗試。
課前,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平臺中了解吉利;課堂上,我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學生再次走進吉利。在此情況下,下發(fā)空白的練習紙張,讓每個學生圍繞吉利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人人進行頭腦風暴,真正拓展他們的思維。之后,學生按自己所提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刪選、重組等問題,最后,小組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這次,學生想要研究的主題五花八門,還出現許多老師未曾想到的主題。有一個學生,其爸爸是吉利員工,因此,該生圍繞吉利人,利用思維導圖提出以下問題:(1)為什么選擇在吉利上班?(2)待遇如何?(3)想換工作嗎?(4)每天工作多長時間?(5)對公司有什么建議?
2.尋覓蹤跡,思維承接
活動方案是學生實施活動前的必要準備,體現了活動的預設性,保障了活動有序地進行。在以往的課堂上,主題確定課和方案制定課是分割開來的,雖然進行的是同一個主題,但是內容上,操作上卻相對獨立,學生的思路不能一脈相通。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何不利用思維導圖,徹底將兩者結合起來呢?
在“舌尖上的北侖”這一活動的主題確定課上,我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分解主題,同時滲透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初步打算。在學生練習紙的設計上,我也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如圖3。因此,在方案制定課中,我們延續(xù)開題課,不打斷,并且繼續(xù)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延續(xù)、細化思維導圖,使方案更加具體、詳細。
圖3
1.思維完善,調整提綱
研究方法的指導和信息資料的收集。如何有效學習研究方法?思維導圖就能夠幫助學生在思維上進行不斷完善,全方位調整。
[案例呈現]
五年級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方法已大概了解,掌握基本要點,可能細節(jié)方面會有些遺漏。根據學情,在“我們做采訪”方法指導課之前,我給每組同學一張極其簡單的練習紙,如圖4,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采訪前應該準備什么,注意什么,采訪時又該怎么做,采訪后又該做些什么。
圖4
為何在課前布置這樣的練習?第一,進行課前回憶,挖掘學生記憶底層思維;第二,節(jié)約課堂時間,避免重現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第三,全面掌握學情,提出針對性指導。
課前閱讀學生的思維導圖,我發(fā)現擬定采訪問題是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因此,在課堂上,我利用學生原有的思維導圖,和學生一起合并類似問題,剔除多余問題,總結關鍵問題,補充重要問題,從而突破擬定問題的難點。課后,學生再次對修改過的思維導圖進行整理,完善,加深印象。
2.局部整體,思維創(chuàng)新
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階段交流,各組學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匯報:已開展的活動,取得的活動成果,活動中的新發(fā)現,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后一階段的安排。以上這些內容是相對獨立的,如何將零散的版塊合理地統(tǒng)一起來呢?郭巨小學姚成偉老師的課堂——“舌尖上的北侖”中期交流課為我們做了示范:
[課堂回顧]
課堂上,姚老師請各小組依次上臺匯報,學生每分享一個板塊,姚老師就會小結并且板書匯報內容,看似隨意地板書,卻另藏玄機,最后,姚老師將這些板塊用線連了起來,形成了一張思維導圖,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的回顧。而且,這張思維導圖含義深刻,恰好是一條魚刺的樣子,正符合我們的主題——“舌尖上的北侖”,如圖5。
圖5
1、思維構建,精彩呈現
在總結交流階段,各組同學首先通過整理,總結形成了實踐活動的成果,下一步就要進行成果的展示。展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研究報告、主題演講、小品表演、辯論賽等。然而,這樣的呈現只是結果的展示,更多過程性的研究內容、方法卻有所忽略。如何在成果展示課中,將過程性的研究內容、方法同時呈現?巧用思維導圖,將思維構建,融合過程與成果,讓精彩呈現。慈溪市匡堰鎮(zhèn)中心小學王老師的一堂成果展示課中,其中一組同學的匯報,利用思維導圖,將成果與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大家眼前,這讓在場的老師眼前一亮。
[案例分享]
在《拾青瓷碎片揚傳統(tǒng)文化》成果展示匯報課中,研究青瓷文化的小組,分工明確,有的負責講解,有的展示手抄報等作品,有的在黑板上板貼他們運用的研究方法及相應的研究內容。匯報完畢,同學和老師直觀地感受到了該組同學全面的研究過程與成果,如圖6。
通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引入思維導圖,我發(fā)現它不但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文化理念,有助于轉變任課教師的教學觀念,而且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