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實驗小學 吳麗娟
音樂教學該有怎樣的價值取向
——音樂公開課的現(xiàn)象解析及對策
江蘇海安縣實驗小學 吳麗娟
公開教學中,常有一些老師忽視學生音樂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和需求,上出“假”“大”“空”的音樂課,值得我們引起警惕。無論是公開教學還是日常教學,我們都應該做到目標定位準確,步步求真;教材選用精制,步步求實;師生關系翻轉,步步求美。唯其如此,音樂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體感舒適、情感投入、美感升華的愉悅之旅。
音樂教學 價值取向 教學目標 教材選用 師生關系
怎樣才是一堂好的音樂課呢?2011年版音樂課程標準中說:要讓“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fā)現(xiàn)、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yǎng)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由此可見,音樂教學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換言之,好的音樂課,應該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課,應該是關注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并超越技能訓練、鍛造學生音樂思維、涵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課,還應該是師生共同出發(fā)、共同參與、共同發(fā)展的一次神奇審美之旅。
然而,在最近參加的幾次教研活動中,有幾種課堂評價的導向與上述目標背道而馳,值得警惕。我們只有旗幟鮮明地反對,才能避免這種不良的思潮以研討活動為載體,滲入更多音樂老師的日常教學之中。
1.以“假”為美。
在一些教研課上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首新歌,老師還沒有怎么教,學生都已經會唱了。所有的難點似乎無須任何教學手段,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比如教學劉雪庵所作的《踏雪尋梅》一課,歌曲中有幾處前半拍休止都是學生難以唱好的地方,但是在公開課教學時,常常會有些老師避重就輕,把很多時間花在演唱四次“響叮當”之處,先用碰鈴模仿,再不斷地變換力度、速度等來演唱。日常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前半拍休止之處,學生卻一下子就會唱了,而且唱得非常準確。
這樣的音樂課堂教學是一種虛假的教學,它蒙蔽了很多年輕老師的雙眼。老師只是在課堂上“走流程”,事實上學生是無所得的,這樣的課即使課堂氣氛再好,也不能稱之為“好課”。正如一些外國老師聽了中國的公開課所問:“學生都答得很好,看起來學生們都會了,為什么還要上這堂課?”當老師講得非常完整、完美、無懈可擊時,就把學生探索的過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過程,就無異于消除了學生獲得學習能力的機會。
2.以“大”為美。
不少公開教學擺脫不了師本的陰影,以“大”為美,追求教學目標的面面俱到、教學場面的宏大、課堂氣氛的熱鬧。很多老師為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所累,總期望在一節(jié)課上讓學生實現(xiàn)自己所有的“音樂夢想”。為此,就有了預設當中的許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上又怕教不完,所以只能帶著學生“玩命“往前趕,導致每個環(huán)節(jié)徒有其表,“走過場”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這樣的課,看起來很美,但是因為師生之間缺少情感的交流,難以彰顯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色彩,一切顯得忙亂而沒有生機。
誠然,課前的充分準備有利于課堂的學習,但課堂是一個師生生命共同生長的地方。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指望通過短短一堂課實現(xiàn)所有的音樂教學目標,所以我們不妨把繁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點減法,讓學生閑適一點、輕松一點,這樣才有時間和空間可能產生更多情感的體驗、美感的喚醒,這也才是音樂教學真正的目標。
3.以“空”為美。
一節(jié)課不應該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在課堂中應有教師和學生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tài)的生成。課堂預設雖然很重要,但更多的精彩之處應在于生成。
如一位老師上《大河之舞》,學生統(tǒng)一服裝,課上得非常熱鬧。整節(jié)課老師都在不停地跳,孩子也跟在后面跳,所有的動作都是在老師的口令之下完成,學生沒有自主參與的空間。因為動作繁多,學生來不及反應,只能茫然地跟著老師走,下課鈴聲響起,就是連聽課老師也沒有記住音樂的主題,滿腦子都是課上不停舞動的身影。這樣的課堂只有“動”而沒有“靜”,學生能記得住的大概就是老師的踢踏舞鞋發(fā)出的“啪啪”聲,熱鬧的背后卻收獲甚微?!皩嵺`了”不等于“體驗了”,學生們雖然“實踐了”,但沒有自我覺醒的美的表達,有的只是一種機械的、忙亂的跟隨與模仿。因此,表面熱鬧的“空課”不一定就能稱之為“好課”。
公開教學中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眾多“假”“大”“空”的現(xiàn)象,原因在于執(zhí)教者的眼里更多關注的是坐在教室里的觀課者,總是嘗試用自己完美的表現(xiàn)去征服他們,卻忘了他們最應該關注的兒童,使得教學背離了兒童學習的需要。
1.好課,應當是目標定位準確,步步求真的課。
在教學中,當內容有一定難度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設計時層次鋪墊,化難為易。筆者曾聽一節(jié)公開課《田野在召喚》,由于這是一首二聲部的歌曲,教師在課的一開始,采用讓學生邊走邊唱的方式體驗二聲部的音高與節(jié)奏,如下譜例:
在課堂的后半時間,當學生會演唱第一聲部之后老師運用了口風琴進行二聲部的教學。先讓學生聆聽老師吹奏這一聲部,再讓學生們跟著口風琴演唱。由于在課堂的一開始,通過走路律動,學生們已經對這個聲部有了感性的認知,這時候又聆聽了老師的吹奏,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兩個聲部的合作,已經變得比較容易了。當有些學生找不到音的時候,老師繼續(xù)吹奏口風琴來提醒學生。
在這樣的教學中,也許我們的學生會出錯,也許他們的表現(xiàn)沒有一下子讓聽課的老師“賞心悅目”,很多時候,他們需要老師的提醒與幫助,但教學是一個過程,在這里,學生們由“不會”到“會”,由“不敢唱”到“敢于表現(xiàn)”,這正是課堂最精彩的地方。
2.好課,應當是教材選用精致,步步求實的課。
公開課中,識譜教學一直是讓我們糾結的問題。我們不敢過多進行識譜教學,生怕學生完成不好,會讓課堂氣氛“冷”下來,而事實上,離開了識譜教學,音樂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時候,我們可以對教材實行重組、拓展、二度開發(fā),并在音樂感知與實踐中進行識譜教學,一定能收獲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如一位老師教《愛唱什么歌》。這本是一首非常簡單的單聲部歌曲,老師自己為歌曲配上二聲部,在課初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聆聽青蛙媽媽和小青蛙演唱的不同的旋律。
在學生會分角色演唱旋律之后,老師帶著學生看老師的手勢,用“呱”字進行二聲部的合唱,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彼此的聲音,唱出和諧的二聲部。在歌曲會唱之后,老師再把課堂開始進行的二聲部合唱加入到歌曲的處理中去,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感知、體驗多聲部的美妙。
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在這一節(jié)課中,老師通過將教材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嘗試演唱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感受、體驗、表現(xiàn)這些音樂元素,學有所獲。這樣的公開課以生為本、導向正確,長此以往,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必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3.好課,應當是教學關系翻轉,步步求美的課。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上,師生關系完全翻轉,老師不再是控制者,而是促進者。學習過程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實踐中開始,在渴望中等待,在體驗中前行,在幸福中升華,在不舍中暫停。每一個教學步驟都是追求美的過程,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度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更為深刻和全面的審美體驗。
比如,教學丹麥民歌《豐收之歌》,在課堂的一開始,有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1)學生雙手拍一個順時針的圓圈(八拍正好拍一個),隨著樂句拍擊:
(4)隨歌曲《豐收之歌》做動作,讓學生們聽音樂想,拍的什么動作最多。
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音樂課堂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以兒童的審美歷程為教學主線,老師化身為學生們開展音樂活動的“隱形的翅膀”。但是,這種師生關系的翻轉并不意味著老師在課堂進程中的無所事事。相反,課堂上的老師始終站在學生的身邊,高度關注著他們,既幫助學生在迷茫的時候及時擺脫困境,還讓學生盡可能少地感覺到老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