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齊國富國強兵 霸諸侯“一匡天下”
《中國歷代謀士傳》
作者:晁中辰
書號:978-7-205-08434-9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定價:85.00元
管仲傳
管仲(約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今安徽境)人。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在輔助齊桓公治理齊國、建立霸業(yè)時,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對齊國的改革與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全面的謀士之一,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領域,都能為齊桓公出謀劃策,并能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卓有成效地組織實施。有了管仲的輔佐,齊桓公曾形象地比喻說好像飛鴻有了羽翼、濟大水有了舟楫一樣。管仲的一些言論散見于《國語·齊語》《管子》《說苑》等書中,不僅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借鑒,即便在今天,也仍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管仲是姬姓的后裔,當為貴族之后。他自幼聰穎好學,酷愛射箭。其父管嚴早亡,他和母親孤苦伶仃,相依為命,小小年紀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迫于生計,他從事過許多職業(yè)。他替人放過馬;和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因為家貧,常常將兩人賺來的錢多留給自己一些;有心為鮑叔牙辦點好事,卻事與愿違,越辦越糟,反而給鮑叔牙添了麻煩;當兵時因家有老母無人奉養(yǎng)多次臨陣脫逃;有一次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他還在成陽偷過人家的狗。管仲本是貴族之后,非常向往上層社會的生活,企圖通過當官出人頭地,但是他當過三次小官都沒有當好,被人家掃地出門了。
坎坷的經(jīng)歷,沒有摧垮管仲的精神支柱。相反,管仲從中卻開闊了眼界,洞察了世間的風云變幻,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增長了才干,造就了他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不成大器誓不休的性格。在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中,管仲和鮑叔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正是鮑叔牙為管仲后來通向政治大舞臺鋪平了道路,二人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堪稱刎頸之交,為后人所稱道。
這個時期,管仲盡管懷才不遇,但因為他經(jīng)多見廣,結識了許多朋友,他的才華也逐漸為許多人所了解。有人把管仲和鮑叔牙推薦給齊僖公,齊僖公決定讓他們做齊國公子的師傅。管仲對鮑叔牙說,齊僖公的三個公子,將來誰當國君現(xiàn)在難以預料,我們兩個要分開,不能共同做某一個公子的師傅,這樣將來無論哪一個做了國君,我們兩個都不難進入齊國政界。就這樣,管仲和召忽一起做了公子糾的師傅,鮑叔牙盡管認為公子小白不會成大器,但還是聽從了管仲的勸告,做了公子小白的師傅。
公子糾是齊僖公的次子。管仲出任公子糾師傅的時間已不可考,但總在他30歲以后。這個時候,管仲個人的思想已經(jīng)成熟,輔佐公子糾使他得以與聞宮廷政事,可是他的角色卻不允許他有什么“非分”之想,只能和召忽終日與公子糾相伴,讀書、下棋、狩獵、游園,等等,日子過得安寧、自在,卻談不上施展個人的抱負。一次宮廷事變,改變了管仲的一生。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公子諸兒,次子公子糾,幼子公子小白。公子糾有管仲、召忽輔佐,公子小白有鮑叔牙輔佐,品行、能力都很好,唯獨公子諸兒沒有賢人輔佐,終日不思進取,放任自流,成了一個花花公子。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按照長子繼承制,公子諸兒繼任為君,是為齊襄公。齊襄公上臺后,不是考慮怎樣治理齊國,怎樣使齊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立足腳跟,圖謀發(fā)展,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花月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不顧人倫道德和自己的妹妹文姜私通。文姜出嫁魯桓公后,仍時常與他秘密幽會,影響極壞。他不理國政,喜怒無常,濫殺無辜,導致民不聊生,邊防日弛。從姜太公到齊僖公十三代人創(chuàng)下的齊國基業(yè)眼看就要毀在齊襄公的手中,許多大夫深恐禍及自身,紛紛外逃,鮑叔牙和公子小白出奔莒國。
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686年,邊將連稱、管至父和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君。事變發(fā)生后,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倉皇出奔到魯國。公孫無知弒君而立,不得人心,不久被殺,齊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的大族國氏、高氏迅速將這一消息報告了遠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鮑叔牙立即和公子小白向齊國進發(fā),準備繼承君位。與此同時,魯國也得到了這一消息,急忙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為穩(wěn)妥起見,又派管仲埋伏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大道上,準備襲擊公子小白一行。不多時,公子小白一行人馬急匆匆趕來,管仲搭箭引弓,一箭中的,公子小白應聲倒于車下。管仲見大功已成,便從從容容地追趕公子糾去了。公子糾知公子小白已死,無人能和他爭奪君位,歸齊的速度也慢了,在路上盤算做國君的情景。孰知管仲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衣鉤上,公子小白唯恐管仲再來一箭,便順勢假裝死去,倒于車下,騙過了管仲。經(jīng)此一嚇,公子小白和鮑叔牙晝夜兼程,大大加快了歸齊的速度,結果先于公子糾6天回到齊國,在國氏、高氏的支持下,繼任為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不同于齊襄公,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決心振微起弊,大力治理齊國,使齊國強于天下。于是,繼位之初,他便委相職于鮑叔牙。而鮑叔牙自知才智不及管仲,便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滨U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爭。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p>
齊桓公見鮑叔牙誠心誠意地推薦管仲,便說我知道管仲有才華,但他是我的仇人,要不是我的衣鉤,說不定我已被他射死了,我怎么能用他呢?鮑叔牙說,管仲是我的好朋友,我十分了解他,他也很了解我。想當初您的父親讓我做您的師傅,我不樂意,是管仲勸我接受任命,他認為您可能是三個公子中最有作為的一個。他射您是為了公子糾,如您肯原諒他,他肯定會為您盡力的。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勸說下,以一個大政治家的坦蕩胸懷,盡釋管仲的一箭之仇,決定重用管仲。
然而,管仲不在齊國而在魯國。魯莊公派兵攻擊齊國,恰為管仲歸齊創(chuàng)造了條件。
管仲奉公子糾趕到齊國時,齊桓公已經(jīng)登位。魯莊公聞訊,認為這是越禮之舉,即發(fā)兵進攻齊國,企圖通過武力打垮齊桓公,讓公子糾做齊國的國君。魯齊軍隊戰(zhàn)于乾時,魯軍大敗。鮑叔牙不失時機地向魯國提出讓魯國殺死公子糾,放管仲、召忽回齊國等條件,這幾個條件得不到滿足,齊軍將繼續(xù)向魯國進攻。魯莊公召施伯商量對策,施伯說,管仲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為政的國家必然富強,決不能讓管仲活著回去,可先殺死他,把尸體交給齊國??墒驱R國的使者說,齊桓公對管仲恨之入骨,一定要親手殺了他才解恨,不如此,齊軍仍然要向魯國進軍。魯莊公此時尚未從乾時戰(zhàn)敗中定下神來,便按照齊國的要求,把管仲裝入囚車,交給了齊國的使者。管仲懼怕魯莊公變卦,一路上引吭高歌為役夫們解除疲勞,大大加快了歸齊的速度,待魯莊公醒悟過來,派兵追趕時,管仲早已進入齊國境內(nèi)了。鮑叔牙在齊魯邊境親自為管仲洗塵接風,希望管仲為齊桓公治理齊國出謀劃策。管仲念及與齊桓公有一箭之仇,擔心齊桓公不肯饒恕他。鮑叔牙說你不要多慮,一切由我來安排。
齊桓公得知管仲已平安回到齊國,十分高興。但他并不急于馬上接見管仲,而是請人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沐浴一新,十分隆重地接見了管仲。接見這天,風和日麗,齊桓公和管仲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管仲終于遇到了明君。齊桓公此舉歷來被譽為尊賢的模范,而管仲也從此正式踏上齊國政治的大舞臺,開始了他的謀士生涯。這一年,管仲約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