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97-0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毙抡n改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條,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是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訓練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朗讀能力的基礎訓練,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一、回歸閱讀的本體
閱讀是件幸福的事,在浮華之外,能捧得一本好書,在寧靜的時光中深深淺淺地讀,唇齒留香,實在美妙。在我的眼里,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均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值得學生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從一年級開始,我便和孩子們一起用各種方式去讀書,從《春雨的色彩》到《數(shù)星星的孩子》,從《掌聲》到《鄉(xiāng)下人家》,一次次在飽滿的文字中流連往返。
閱讀需要寧靜,摒棄喧囂,拒絕功利。隨著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的陸續(xù)出現(xiàn),語文課堂開始變得熱鬧起來,我們在聲音、畫面、影像的牽引下,漸漸迷失了方向。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往往都是在教學一段文字或一篇課文時,先給學生欣賞大量的美圖,觀看精彩的視頻,讓學生在這些更迭的畫面中去閱讀?可是,在這樣的視覺沖擊下,學生還有空間還原出最初的閱讀情感嗎?比起我們小時候,讀西游讀水滸,讀得有滋有味,有喜有憂,多有意思啊。于是,我固執(zhí)地追求語文課堂尤其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那份寧靜。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我和學生們先回憶《靜夜思》《回鄉(xiāng)偶書》,聊聊自己曾與家人分隔兩地的故事,唱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有了初步的情感積累后再來讀《楓橋夜泊》,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只是安安靜靜地讀,用喜歡的方式讀,讀月落讀烏啼,讀江楓讀漁火,讀寺廟讀鐘聲,讀到學生按捺不住心里的體會,便一起把讀出來的畫面畫下來。畫一艘船,畫一江水,一個孤獨的人,看著一幅幅寂寥的面面,心里有隱隱的憂傷。畫不能夠表達出心中所感時,再一起說一說,彼此讀到了什么,是江水映月給人帶來的思鄉(xiāng)情緒,還是鐘聲送寒勾起了你與詩人的情感共鳴。就這樣一邊讀一邊想象,一邊讀一邊思考,茫茫夜色中漫天的霜華,秋風中瑟瑟抖動的明月,浪跡天涯的孤獨,背井離鄉(xiāng)的愁眠。學生的感情漸漸飽滿,這時再去讀讀詩人的生平,讀讀那個朝代的故事,讓學生有完整的情感體驗,品味文字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二、享受閱讀的快樂
我和學生都認為快樂是相互的分享,閱讀也是一樣。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文字背后的呻吟,在一本書中讀出幸福的心跳,這份喜悅需分享才能長久鮮活下去。課本中有許多故事,許多美景,許多哲理,《憫農》《烏鴉喝水》《田忌賽馬》《地震中的父與子》《兩小兒辯日》,生動有趣,寓意深刻,讀起來可有意思了。在《烏鴉喝水》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們讀著讀著便感興趣了,也想像小烏鴉一樣去找水喝,于是我們的課堂上出現(xiàn)了好多扇著翅膀的小“烏鴉”,大家在表演中交流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的確是件快樂的事;再讀著讀著又讀出疑問了,“烏鴉要想喝到瓶子里的水,還有其他方法嗎?用樹葉舀、用吸管吸、把瓶子推斜、砸碎了抓緊時間吸幾口”。多么可貴的童真童趣啊,于是我們的課堂上又多了好多小“編劇”,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導演的劇本展示給大家。閱讀讓大家充滿智慧,通過閱讀,學生們獲得的個性化情感體驗不斷升華。
課本中有好多經典詩文,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我和學生讀了一遍又一遍,卻怎么也讀不夠。永恒的鄉(xiāng)愁,從古至今,總是能引人共鳴。詩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為國的壯志和理想,思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像大提琴的歌聲,淺淺的哀傷,深深的寂寥。就像王崧舟老師曾說過的:“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愛祖國,愛故園,字字化作長相思?!倍x《滿江紅》,又是另一種風格:“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比~風格粗獷,氣勢磅礴。岳飛精忠報國,豪情滿懷,英雄風采后人瞻仰。這些經典詩文,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感情,值得反復閱讀,但不僅僅是停留在閱讀上。結合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滿江紅》走上了舞臺,學生鳴鼓揮旗,誦讀經典,“壯懷激烈”,用精彩的表演詮釋著自己理解,感染著身邊的人,很有成就感。其實,閱讀不僅僅是讀,也不是一種形式地去讀,它是一種超越,每一次閱讀都是對前一次閱讀的超越,這份超越不光是指讀的熟練度,還包括理解、積累、體驗,能讀一讀,畫一畫,寫一寫,演一演,是多么快樂的事?。?/p>
三、拓寬閱讀的層次
閱讀的目的是什么?這是很多語文老師在思考的問題。我的理解是,閱讀,是為了記憶,為了欣賞,為了積累良好的語感,更是為了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不少人變得浮躁,沉溺于快餐文化中。一個人不閱讀,也可以聽話、說話,但是那種“學習”難以超越自己的生活范圍,只有閱讀才能把人帶人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的空間,變得生動有趣,氣質非凡。在語文教學中,除了陪伴學生在課本中寧靜地讀,還要帶領學生在課本外有聲有色地讀。讀寓言童話,讀散文詩歌,讀國學經典,讀古今名著,在廣泛地閱讀中獲得多方位的情感體驗?!墩Z文課程標準》在不同學齡段提出了不同的閱讀目標,第一學齡段(小學一二年級):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美和生命。第二學齡段(小學三四年級):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第三學齡段(小學五六年級):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簡單說,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的放矢地引導他們讀不同層面的書籍。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留白,課外閱讀就是最好的填縫劑。于是我和學生一起讀《安徒生童話》,讀《草房子》,讀《魯濱遜漂流記》,讀《愛的教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論語》,由淺人深地閱讀,并長久保持著閱讀的良好習慣,不難發(fā)現(xiàn),課外閱讀量豐富的孩子知識豐富、思維活躍。一起讀《安徒生童話》時,學生們每天都有興奮的話題,《海的女兒》《踩著面包走的女孩》《小錫兵》,許多故事都讓人記憶深刻。一起讀《愛的教育》時,書中暖暖的親子之情、師生之情、朋友之情、愛國之情,使每一個用心品讀的學生為之動容。還有什么是比閱讀更有意義的事呢?
今后,我將會在語文課堂實踐中積極探索,優(yōu)化自己的朗讀教學,讓有效的朗讀真正走近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