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勇 吳耀明
2 015年12月印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黨校承擔著為黨員干部補鈣壯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務。黨校課堂要立足于培養(yǎng)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shù)母刹筷犖?。黨校要突出主業(yè)主課,加強和改進黨性教育和理論教育的教學方式,應當從改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入手,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特征和規(guī)律,切實提高黨校課堂質量。概括地說,就是應遵循“三個堅持”。
一、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chǎn)黨人干革命、抓建設,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強化問題意識,體現(xiàn)的是黨校人的責任和擔當,也是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緊扣時代脈搏、實現(xiàn)有效研究的必然要求。如果黨校教師不能針對國計民生、社會熱點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就不可能嚴肅地去對待問題、分析問題,更談不上引導學員去研究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教師課題缺乏問題導向,潛意識下就會搞
“空對空”的填鴨式灌輸,缺乏生機和活力,難免會有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之嫌。表面上看,講的都是大道理,但就是不能達到入腦入心、醍醐灌頂?shù)男Ч>枚弥?,學員也會因缺乏思維“倒逼機制”而逐漸喪失思考的激情和動力,只會造成“你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局面。因此,黨校課堂必須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強化問題導向也就是強化研究導向、實踐導向。當然,我們的問題不是憑空捏造,也不是頭腦中純粹抽象的思辨,而是根植于現(xiàn)實、立足于時代,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立足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國家的長治久安戰(zhàn)略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著力研究時政熱點、社會民生、國內外形勢以及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等涉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同時,根據(jù)信息化、產(chǎn)業(yè)化、新型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要求,針對地區(qū)發(fā)展實際和基層工作實際,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要避免“問題”的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又要防止出現(xiàn)庸俗化、娛樂化傾向,保證嚴肅化、規(guī)范化、時代化、具體化?!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的“活水”,只有把它當研究對象、思考對象,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jù),幫助學員解疑釋惑,實現(xiàn)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
二、堅持感染力與說理性并重
古詩中的“天街小雨潤如酥”“潤物細無聲”等名句,不僅給了我們感官上的美學享受,更是告訴了我們教書育人的道理:只有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清新”,用接地氣的家常話表達出來,潛移默化、入腦入心地熏陶,才是受眾所喜聞樂見的,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穿透力和感召力。一名優(yōu)秀的黨校教師,應該把空洞和枯燥當作自己的敵人,時刻警醒自己。要避免黨校課堂成為學員心目中的“雞
肋”,必須擯棄那種講得好壞都無所謂的思想,應該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上“有所謂”,增強課堂感染力。當然,這種感染力不是刻意去搞一些花哨、嘩眾取寵的東西,而是要做到課件和講義都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除文字資料外還要加入視頻、音樂、圖片、故事等內容,綜合運用提問、互動、實景模擬等方式,別開生面、新穎別致,讓人耳目一新。其實,課堂教學是否枯燥,不光是學員有感受,教師自己也會感覺到。加強教學感染力,不僅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有聽取學員意見反饋、虛心接受的雅量,不斷整改、提高。一方面需要我們端正態(tài)度,實現(xiàn)教學相長;另一方面,則是要不斷增強自身功底、夯實基本功,使扎實的理論功底與課堂形式的生動活潑相得益彰。
同時,我們要做到感染力與說理性并重。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什么是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增強課堂教學的說理性,就是要求我們抓住“問題”的根本,仔細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措施和方案,做到條分縷析、鞭辟入里。這樣不僅能有效保證教學不淺薄、不浮華,還會使教學效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應該注意的是,說理性是以科學理論支撐為基礎的,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原則,必須反對那種不合邏輯、帶有歷史虛無主義性質的歪理邪說,也要反對那種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的方式方法,既要客觀思辨,又要弘揚主旋律,既要批判分析,又要堅持正能量,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出正確、科學的闡釋,直面黨員干部在思想理論上的困惑,澄清重大問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信心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堅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yè)中去。
三、堅持聯(lián)系實際,促進學用結合
黨校課堂不同于其他學校的課堂,它不是單純的知識普及、傳播,而是通過教學實現(xiàn)黨性鍛煉、理論升華,這就必然要求黨校課堂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由于黨校教師大多走出校門便走上工作崗位,對工廠、農村、社區(qū)等基層一線接觸較少,缺乏對實際情況的掌握,這方面的“短板”要求我們的課堂必須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這也決定了黨校教師跟學員之間的關系,是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共同啟發(fā)、共同進步的關系,學員需要教師的理論點撥,教師也需要通過學員了解掌握基層實際情況。這種開放性,要求我們對待黨校課堂的心態(tài)也具有開放性,不要設太多的條條框框,不要太多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應該側重于對理論的理解消化、對科學思維的引導和培養(yǎng),更要鼓勵互動爭鳴,時時碰撞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堅持聯(lián)系實際,意味著我們首先要有平等的心胸對待學員,切忌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要相信學員的思維能力和工作經(jīng)驗,相信他們長期實踐中的真知灼見;要鼓勵學員對相關問題懷疑、提問,不要盲目跟隨教師、把教師的觀點當作權威不變的教條。毛澤東曾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領導干部來黨校培訓,正是為了指導和推進改革、建設實踐,為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才來學習的,從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既用以改造客觀世界,又用以改造主觀世界。理論聯(lián)系實際,根本目的是要對黨的理論、黨的事業(yè)高度負責,有的放矢,學用結合,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去檢驗理論的真理性;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知促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就是要把黨的理論中好的傳統(tǒng)、好的作風與實際工作方法、技巧、步驟、措施結合起來,把課堂理論內化為實踐力量,增強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的要求,也是從根本上對黨校課堂“為了誰”、課堂教學的初心是什么作出的實際回答。
總之,上述“三個堅持”是黨校課堂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其充滿活力、生命力的有效途徑,三者辯證統(tǒng)一于“黨校姓黨”這一根本原則。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黨校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擼起袖子加油干”,把黨校課堂教學當作實現(xiàn)黨的意志和使命的有力抓手,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黨校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中共恩施州委黨校、中共河北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 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