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娜
摘 要:本文以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美術課程標準》為準繩,從巧妙選材,比較學習,導入美術術語和巧借文字,設置留白,賞練結合多角度闡述了語文與美術元素在教學中的結合。
關鍵詞:語文;美術;教學
說到語文與美術的結合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詩畫同源這個話題。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說:“畫是一種無形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倍螅R拉斯在《詩藝》中將其濃縮為“畫如此,詩亦然?!边@種默契綿延千里,在我國,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碧K軾在為王維畫作《藍田煙雨圖》上的題跋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痹姰嬐床粌H僅是因為視覺的同一性、筆墨紙硯等先天的因素,共同承載著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更深層次的歸宿應該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化思想。所以這就為語文與美術的結合建立了理論上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從學情出發(fā),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文本立足于小學高年級即第三學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動手畫畫或者畫的畫越來越簡單,趨同于模仿。由于小學中低年級側重讓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自由創(chuàng)造,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在欣賞完一幅畫后,他們的文字感想多為簡單的辭藻:美麗、漂亮,在老師的引導下,會說出感傷或者神秘等簡單的主觀感受。那么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在欣賞美術作品方面得到成長同時又能激發(fā)學生把語文課上學到的魅力語言運用到作品欣賞中呢?
一、有的放矢,明確目標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在第三學段中這樣說到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達到以下目標:第一,激發(fā)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多角度欣賞,了解中外美術發(fā)展概況。第二,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審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yōu)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
基于《課標》,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激發(fā)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多角度欣賞,了解中外美術發(fā)展概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yōu)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
二、巧妙選材,比較學習,導入美術術語
我選取的是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閱讀鏈接各美其美中畫作圖片作為美術欣賞課的素材。首先選取的是《李白行吟圖》和《蒙娜麗莎》,面對熟悉的文字,似曾相識的人物,學生心理上就會產生親近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美術欣賞與語文的結合這種形式本身就視角獨特,激發(fā)起學生的獵奇思想。其次,格式塔學習原理倡導要把關鍵性的東西放在較為突出的位置,但并不完全顯露,以便讓學生經過努力自己掌握問題。所以,安排學生在兩幅畫作比較中進入觀察學習階段。就這兩幅圖來說,讓學生只觀察圖片,大部分學生會找出在色彩上不同。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不著痕跡的導出美術術語,就要借助語文課本中的語言文字。例如:《李白行吟圖》和《蒙娜麗莎》這兩幅畫作旁邊的文字,在字里行間出現了諸如線條,構圖的字眼。借勢讓學生觀察兩幅畫線條的不同,并用最簡單直白的話語表達出來。有的學生就會說:《李白行吟圖》線條簡單,通過旁邊語言文字的解說,學生的語言會上升為簡練豪放?!睹赡塞惿返木€條更細膩。當然在我們具體操作的時候,要先播放兩幅畫,讓學生發(fā)現色彩上的不同時,再出示兩幅圖的解說文字,在學生圖文結合的基礎上進行美術術語的尋找和發(fā)現。第三,繪畫主題的滲透。李白豪放不羈及其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早以明晰,這與《李白行吟圖》繪畫風格不謀而合,讓學生可以再原有的知識圖式中構建新的繪畫知識圖式,降低繪畫欣賞的枯燥性和陌生感。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找出繪畫欣賞中的美術術語,教師把這幾個關鍵詞不規(guī)則的整理出來,讓學生運用以上詞語,說說對作品的感受。這樣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欣賞作品的同時,更完整的說出對作品的感受,同時也不會埋沒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獨特見解。
三、巧借文字,設置留白,賞練結合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突出的特點是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因此,我們讓學生選取一個美術術語,進行畫作的賞析。為了讓學生把重點放在畫作的欣賞上,我們可以借助文字句式進行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例如:康斯泰勃爾的《干草車》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對于樹木樹葉的比較欣賞。學生們很快就能發(fā)現不同之處。我們可以運用文字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完成:前者很像(實物),后者用(線或墨塊)來表現樹葉。西洋畫重(神似),中國畫重(神韻)。借助文字提示讓學生有跡可循,適當的留白又能鍛煉學生觀察后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話說:學以致用。在學生尋到了美術術語,在文字的輔助下完成了賞析語言簡單表達。接下來就是獨立的賞鑒結合。我選取的是齊白石的《蝦》和丟勒的《小野兔》。學生很快就能觀察出不同,并能夠仿照上一提的文字提示,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發(fā)現。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習掌握了簡單的美術術語,還能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存在方式,教會學生如何欣賞一幅畫并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對學生更多的去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得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發(fā)現美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提高審美能力,而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促進學生對美麗語言的運用與組織,終將“陶養(yǎng)性靈,使之日進于高尚”,使民族文字日進于高尚,使民族日進于高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賀拉斯.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4]奧斯本.鑒賞的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