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楊海寧
摘 要:文章從開放大學的成人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了學期初的教學課程設計,是成人學習者在初期學習階段建立社會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增加開放大學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成人學習者;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22-0123-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adult learners, this article designs the curriculu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which can helps adult learners establish a social telepresence and teaching telepresenc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e open university.
Keywords: adult learner; social presence; teaching presence
開放大學的學生都是成人學習者,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工學矛盾的問題。針對成人學習者,如果對所學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整個學習過程就會變的簡單、輕松、愉快。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工學矛盾就會更加突出,很難堅持到最后。所以怎樣設計課程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開放大學的課程導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學期初的課程設計
開放大學的課程大部分都是在線課程,在線課程依托于課程平臺,學習者自主在學習平臺上學習,那么課程在平臺上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是否吸引學習者,學習者在期初的學習中是否有興趣。這關系到學習者的本門課程是否能堅持學習到期末。學者Salmon曾提出了在線學習5階段模型,如圖1所示。
在這個模型中,第一階段平臺登錄和熟悉、軟硬件使用和網絡訪問技術是動機激發(f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呢?在期初教學階段應該建立社會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
(一)社會臨場感
Short, Williams, and Christie 三位學者定義社會臨場感是個人在溝通中對群體中其它人的感覺。理論中以電腦媒介通訊情境和面對面的溝通情境的差異,描繪出社臨場理論。他們認為溝通管道的限制,會減少個人在群體中的感受到的社會臨場感。因此,當個人在群體中獲得低度的社會臨場感,群體成員通常較不具凝聚力。而高度的社會臨場感才會讓人有較高的群體融入感。
社會臨場感的支持策略:幫助學習者融入學習社區(qū)氛圍中,向他人展現真實自我,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基于學期初課程設計的建立社會臨場感:破冰活動的設計。在開放課程學習的期初階段的破冰活動主要分面授的破冰、在線的破冰、移動/社交軟件的破冰。在破冰活動中作為輔導老師可以給學生寫一封歡迎信向學習者表示歡迎,在信中可以介紹本門課程,并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讓學生知道隨時有問題都可以找老師咨詢,并且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就在你身邊,讓學生對學習本門課程有信心;其次在信中也要介紹學習平臺的使用方法以及學習本門課程要完成哪些任務,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教師可以設置任務貼,學生完成發(fā)帖及跟帖就能獲得相應的分數,這樣既簡單又有趣,符合學生玩中學的心理特征;學習者也可以簡單進行自我介紹;學習者詢問自己關心的技術或學習問題,并記錄解決建議與大家分享;學習者點擊學習平臺中常用功能,并將個人平臺使用感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學習者添加E-mail 地址、修改密碼、上傳個性照片,真實呈現個人的信息通過平臺、QQ、微信等方式建立在線學習共同體,小組成員通過討論確定小組名稱、口號、小組長。小組內成員自我介紹,然后每個人向全班同學介紹小組內的一位成員,簡要用兩三句話總結即可根據分組的名單,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制定本組的名稱、口號、小組長、組規(guī)學生向老師和各位同學說明選擇這門課的原因,可以從個人興趣、專業(yè)背景、學分等各內外方面闡述;教師拋出一個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話題,學生分享自己成長中經歷的或是看到他人經歷的小故事。
(二)教學臨場感
教學臨場感的支持策略: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提供幫助和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它是教師和學習者進行學習交流的橋梁。
在教學臨場感的建立中,作為教師要展示個人、學術魅力。在建立教學臨場感的在線活動中學習者閱讀課程相關信息,包括課程目標、考核方式、課程內容、教學計劃等;教師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專業(yè)、教學年限、教學經歷、研究領域等(小視頻);學生自由提問時間,可以詢問老師關于學習方法、課程內容、考核方式等各方面信息。在建立教學臨場感的面授活動設計中教師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專業(yè)背景、研究領域等;教師向學生介紹課程相關信息,包括課程目標、考核方式、課程內容、教學計劃等;教師為學生講述案例:上學期優(yōu)秀學生案例、生活工作中運用本課程知識的成功案例、因不了解本課程知識而導致的失敗案例;學生自由提問時間,可以詢問老師關于學習方法、課程內容、課時安排、考核方式等各方面信息。總之,在建立教學臨場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就明確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學習任務和評價標準!并且要明確教師自己的授課風格和特色。
二、動機激發(fā)
(一)目標激發(fā)
目標是一種刺激,心理學也稱之為誘因。合適的目標能夠誘發(fā)人的動機,規(guī)定行為方向,具有激勵作用。激勵能使“成功者”繼續(xù)努力保持成功,鼓勵“失敗者”再作努力爭取成功。學生學習動力在這種激勵機制下將得到激活和鞏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開放大學的學生參加在職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者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這樣才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完成學業(yè)。因此,作為開放大學的教師,在課程設計階段就應該想到怎樣設計自己的課程才能讓學生更有動力,更有興趣的完成本門課程。在課程的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以在職學員目標來設計,使學生們面對這門課程的時候能夠由興趣,有目標的完成。面對開放教育學生,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點。1.求新實用。求新,課程的新穎會讓學生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課程的設計要反應出本學科的新動態(tài),新發(fā)展,緊跟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實用,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在職學員的學習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理論知識,是學生們學以致用,為自己的工作服務。2.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合理。開放大學的學員基礎參差不齊,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能把目標定位的過于高端。要使學生們感到蹦一蹦就能夠得到,努力了就能完成,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增加動力和興趣,讓學生們感到原來我也可以完成這門課程。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針以及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革,以滿足開放大學學生參加學習的不同階段的目標需求,通過目標激勵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情感激發(fā)
引入情感因素可支持和催化學習者的積極情緒,激發(fā)出其好奇心、樂觀精神、對學習的熱愛以及自信心,進而刻苦學習,以獲得最大成績。情感策略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就這一活動給學習者營造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情緒高潮。這種策略包括在活動全程持續(xù)維持積極的群體氛圍,呈現的內容和方法能引發(fā)學習者的情感,將學習和學習者校外生活中重要事情聯系起來。作為開放大學的老師要積極轉變觀念的角色:開放大學的學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學生,開放大學的學生都是在職學習的學生,學生年齡不統一,所以在面對興趣和愛好上不同年齡段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作為開放大學的老師要處理好師生關系。作為老師不能高高在上,老師要時刻以學習者為中心考慮問題,是師生關系更是朋友關系,老師要真誠對待學生,與學生共同進步,在平等、和諧、互助的學習氛圍中才能使開放大學的學生有學習的興趣,解決工學矛盾,從而堅持完成學業(yè)。
(三)信心激發(fā)
作為開放大學的學生,由于都是在職學生,既要工作又要完成學業(yè),導致學習時間很有限,工學矛盾突出是開大大學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由于學習時間相對有限,導致了學習的信心不足,學生往往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作為老師首先要為學生建立信心,明確他們不是個人能力差而導致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讓學生知道好成績都是用汗水和努力換來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增加他們學習的信心。通過信心激勵,讓學生們知道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克服困難,形成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同時開放大學要做好支持服務工作,在學生需要咨詢和幫助時能給予及時的解決,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畏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好的教學是雙目標的融合,即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相融合。在面授課的動機激發(fā)設計中讓學生說出對本門課程的期待;設計小調查;引入案例進行課程導入;最后明確課程目標與評價標準。在線的動機激發(fā)設計中除了以上方法外增加了學習契約的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都在平臺上傳學習契約,同學之間互相監(jiān)督完成的效果。移動、社交軟件的動機激發(fā)設計中輔導教師可以提出常見問題的討論,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用事實證明他們需要學習你提供的知識用這些知識解決或者避免學習者可能遇到的某個問題;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嘗試的機會,讓他們看到通過學習可以得到職業(yè)領域和個人方面的發(fā)展,把課程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習變得有趣。
三、以《信息化管理與運作》學期初課程設計細化方案
信息管理運作這門課程的破冰活動采用面授的方式進行。通過典型案例實現課程內容的引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度描述本次教學的目標:破冰活動,在情感上讓學生們接受這門課、接受任課教師。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建立社會臨場感,通過案例的深入分析使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通過學生自我介紹開展破冰行動,讓學生之間能夠相互認識,增進了解,同時了解學生的職業(yè)經驗,讓他們每個人說出對于課程的期待,了解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實際意義。在學習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獨立意識,把教學內容和活動與他們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努力實現教學目標、學生需求的雙向融合。在本節(jié)課的前10分鐘,教師首先做個自我介紹,將自己的專業(yè)、愛好、特長等介紹給同學們。在課程的10-20分鐘學生做自我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在短暫的面授課上相互認識,可以讓大家互相加QQ好友,趁面授課的機會讓大家加入這門課程的學習群,方便大家的今后學習的互相交流。
在課程的20-30分鐘讓學生們自己講講在工作中用到了哪些信息化的東西,這樣可以讓大家都發(fā)言。接著引出本次課的主題,學習本門課程能在工作中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自己的職業(yè)素質有哪些提高。在課程的最后15分鐘運用案例導入教學法,舉例1:如何利用信息系統做好業(yè)務員管理?可口可樂、卡夫(億滋)、寶潔、康師傅、百威英博、瀘州老窖,這些企業(yè)都正在使用一家公司名為意貝斯特的業(yè)務員管理系統。在此,可以講些實例來說明。
舉例2:企業(yè)信息化管理與運作的例子,解決了哪些實際的問題,大大提高了企業(yè)的工作效率和決策的工作水平。這些問題對于在職的學員來說都是比較感興趣的。這樣使這門原本比較枯燥的面授課變得更加生動。
四、結束語
在教學中提高學習興趣的方法還很多。作為開放教育的輔導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和積累,我們會發(fā)現教學中只有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彥.中國遠程教育[M].北京:中國電大教育出版社,2002.
[2]王鳴盛.開放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面向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的開放大學學生學習模型研究[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
[4]馮曉英,李秋 ,陳麗.“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大學系統分析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
[5]袁本雯.激勵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主動參與式學習的策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6]李新宇.遠程學習者自主學習動機的激活[J].中國遠程教育,2003(13).
[7]唐建祥.開放教育學習者學習動力激勵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