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思
摘 要:文章將Seminar教學模式引入到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探討了Seminar教學模式實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設計了具體的實施步驟。研究發(fā)現(xiàn):Seminar 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符合英語專業(y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Seminar;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3-0084-0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跨文化的經(jīng)濟和社會交往日益頻繁,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由于語言、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的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了國際交流的重要因素??缥幕芰Π拔幕R、解釋和關聯(lián)技能、探索和互動技能、態(tài)度、跨文化敏感度”等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作用的因素。[1]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我國許多高校的英語專業(yè)單獨設置跨文化交際課程,凸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是20世紀60年代源自美國的一門交叉性學科, 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交際學引進中國,開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視??缥幕虒W的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和包容心,在熟知多種文化的基礎上能客觀評價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具備文化觀察、文化闡釋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最終將知識應用到跨文化交流中去。那么,在跨文化交際的課堂上,教師如何突破知識灌輸?shù)钠款i?教學方式如何改進?知識與交際能力之間如何轉(zhuǎn)化?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跨文化的實踐能力?這些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Seminar教學法
Seminar一詞源于德國大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指“學生的論文研究發(fā)表會?!边@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教學研討以某個“主題”展開;教學對象主要為高年級學生;教學班級規(guī)模較小。20世紀80年代,以學生為中心的Seminar教學范式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要求學生不但要成為知識的接受者,還要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2]Seminar教學的基本程序是:(1)確定選題。首先由教師規(guī)劃好學期的教學內(nèi)容,設定各章節(jié)的主題,然后遵循學生的研究興趣,自主選擇具體的研究主題。(2)自主學習。學生的任務是依據(jù)教師提供的參考書目來閱讀主題內(nèi)容、獨立思考、撰寫主題論文。(3)課堂討論。負責主題單元的學生需要綜合分析國內(nèi)外的研究狀況,闡述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觀點,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在交流中可以拓寬研究視野,并深化對主題的理解。(4)論文反饋。在課堂展示和討論之后,教師需要及時反饋意見,同時學生要對別人的研究論文提出自己的意見。
三、Seminar教學法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應用
(一)Seminar教學法實施的可行性
跨文化交際課程面向的是大三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生具備相對扎實的知識基礎、成熟的思維模式和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專業(yè)的班級基本上是不超過40個人的小班,這為Seminar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跨文化交際課程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知識內(nèi)容繁多,涉及面廣,依靠教師單一的課堂信息輸入無法滿足學生實際的交際需求,學生必須具備主動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Seminar教學法以“主題”為中心,鼓勵學生查找資料、樹立觀點,獨立展開研究,并能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學和老師進行探討,這將大大有利于學生研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Seminar教學法實施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跨文化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教學模式弊端,如:教師主要通過單向的教學來傳授各國不同的文化知識,忽視對學生的跨文化感知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依舊是課堂的中心,學生依賴課本、主體地位未落到實處;教學評價體系直線化,不夠立體全面,看重學生掌握知識的內(nèi)容與熟練程度。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純記憶式的被動接收知識在信息時代“無法生存”。教師如何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發(fā)揮支架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發(fā)展交際能力的空間,關鍵要鼓勵學生主動地去研究、探索和分享,并把這些知識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跨文化交流中去。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中Seminar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1. 第一步:準備研究選題
筆者選用的教材是許力生主編的《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全書以不同的主題為線索,共分為10個主題單元,如:文化與交際、語言與文化、跨文化言語交際、跨文化非言語交際、跨文化適應等。該課程共48個學時,每個主題約占4個學時,另外8學時用來教師的示范和總結(jié)。在第一周的課程中,教師向?qū)W生講解教學內(nèi)容、安排計劃,讓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內(nèi)涵、學習目標、論文的寫作要求以及Seminar教學法的操作過程,并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4人,組長1名,負責本組研究任務的具體分配。每組的研究主題為不同主題單元,主題單元下有分為不同的子單元。以“跨文化非言語交際”主題為例,可以分“手勢”“表情”“眼神”“姿態(tài)”“身體接觸”等子單元,學生有一周的準備時間,按照不同的研究任務,依據(jù)教師提供的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去查閱資料,撰寫論文。在自學為主的準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必須調(diào)動內(nèi)在的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克服惰性、提高意志力。
2. 第二步:課堂展示
各小組課前對主題的研究程度可以直接從論文報告體現(xiàn)出來。每組由一名同學作為代表對指定的研究題目進行陳述,并用PPT展示出來。時間安排為45分鐘,內(nèi)容需要包括理論介紹(約10分鐘):如非言語交際的含義、文化定勢、非言語行為的傳播內(nèi)容等;論點闡述(約10分鐘):如言語與非言語交際的比較、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共性與獨特性等;案例分析(約15分鐘):如不同民族在手勢、身體接觸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等;設置開放性問題(約10分鐘):如教師和同學在課堂上的非言語行為有哪些?對課堂教學有什么影響?如何調(diào)整非言語行為來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Breen & Candlin[3]認為,學生作為自我學習過程與學習目的之間的溝通者的角色,來自于其在所參與的活動中的角色,這種角色對學生的意義在于他們應該將所學用于交流,從而以互動的方式學習。學生代表在課堂上展示的主體地位能夠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研究探討型Seminar中,討論環(huán)節(jié)是重頭戲,全體同學參與開放性問題的討論,并提出問題。
3. 第三步:教師反饋
在小組學生主持的研究陳述結(jié)束后,教師首先就研究報告內(nèi)容的完整性、結(jié)構的層次性、觀點的清晰度、案例的廣度深度、PPT展示的效果、陳述的語言表達、討論方面進行評價與總結(jié),指出存在的問題,如:對非言語交際的含義解釋得還不夠清楚、報告中的觀點缺乏支撐,太隨性,論據(jù)不足、案例不充分、PPT的制作形式大于內(nèi)容等。然后補充案例,引導發(fā)散思維,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知識,如非言語行為中的兩性在目光語、表情語、身試語、體觸語、空間語等領域的差異及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地位、權勢、支配等角度);交際情景中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的沖突會有什么特殊的交際效果和交際障礙等。
學生在大量查閱資料,與同伴共同探討學習之后,對研究主題的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有很清晰的思維與想法,課堂上的展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正如孔子所提倡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原理,此時的教師反饋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和“獨角戲”,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fā),良好的知識儲備讓學生更自信,思想更有深度,與教師的互動才能擺脫熱鬧的假象,從本質(zhì)上達到促進深化的效果。同時,師生的思想碰撞大大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師生感情的升溫成了學生學習的助力器。好的教學不僅意味著流利的語言,不讓學生睡著,也不僅意味著教師講授的課程要“內(nèi)容清晰,結(jié)構合理”,而更多地意味著智慧的展示和對學生心靈的啟發(fā),意味著開發(fā)青年人的頭腦,培養(yǎng)其形成清晰縝密思維的習慣。[4]
4. 第四步:撰寫反思日記
教師反饋后,學生需要以日記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具體包括:(1)記錄在查閱資料中獲得的新知識;(2)描述在小組學習中如何溝通,解決爭議的途徑;(3)表達對教師反饋的思考;(4)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與改進之處;(5)設置下一步的學習目標等。反思日記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也能積極推動師生的相互溝通,使老師能更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學習效果,為下階段的教學做準備。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撰寫反思日記能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反思自我的認知、價值取向和思維活動,用綜合、評價等批判性思維來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文化沖突、文化融合等問題,促進有意義的跨文化交際學習,促進評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四)面臨的挑戰(zhàn)
Seminar研討式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課后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和思考,而跨文化交際課程開設在英語專業(yè)的大三年級。在大三,除了語言基礎技能課程,還增加了很多英語專業(yè)課程的開設,如英美文學、英美國家概況、語言學等,學生的課程繁多、學習負擔非常重。跨文化交際課程內(nèi)容繁雜、涉及面廣,實踐性強,要把學生的知識準備、教師的拓展和師生間的討論融入到有限的課時里,對教師、學生都是一種挑戰(zhàn)。Seminar研討式教學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參與度,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高質(zhì)量的配合是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教師需要積極示范,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針對學生不同背景、需求和興趣,有選擇地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被激發(fā)出來的學習欲望得到延伸和滿足,這對教師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轉(zhuǎn)變惰性的“聽課”模式,肯花時間,肯吃苦,在掌握扎實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鍛煉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國際視野、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四、結(jié)束語
Seminar教學模式是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具有學術性。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事的是研究性教學,而學生從事的是自主性的研究學習。[5]將Seminar教學模式應用到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進行概括、分析、綜合、運用等思維活動,對文化和文化差異現(xiàn)象進行研究分析,嘗試解釋,對異域文化進行對比探索,并及時反思總結(jié)。這種研究+探討+反思式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提高跨文化敏感性與自覺性,促使學生以更包容的心態(tài)、更全面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來與不同文化取向的人進行交流。學生不僅成為了知識的主人,也獲得更為重要的獨立學習能力,這將使學生受用終身。
參考文獻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2]美國高質(zhì)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投身學習:發(fā)揮美國高等教育潛力[A].教育發(fā)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編),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Breen, M. & C. N. Candlin. 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
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
80,127:89-112.
[4]Harry Lewis. 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How a Great Universi
ty Forgot Education[M].NewYork:Public Affairs,2006.
[5]沈紅.美國研究型大學形成與發(fā)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