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丹
閑暇時刻,我為女兒讀繪本,曹文軒的《柏林上空的傘》。
故事好聽,文字也美。配圖的人一定是個大師,人物造型很突出,畫面看上去溫馨又和諧。
只讀了一遍,7歲的女兒就愛不釋手了??墒俏?,卻感覺憋悶——因為讀不懂。
女兒嘲笑我,說:“媽媽,這么簡單的情節(jié),你怎么會看不懂呢,還是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好,洗耳恭聽。
“一個人帶著行李和一把傘獨自去柏林。他游歷了很多的名勝古跡,見到好多新鮮又神奇的事兒。他總是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將感受分享給電話那頭的未婚妻。因為柏林天高云淡不下雨,傘總是沒有用武之地?;貒峭恚硇心?,忘記了擱在窗臺上的傘。沒想到,‘嘭的一聲,黑傘自動打開,借著風,飄向柏林上空。它在萬眾矚目之中游山玩水。主人伸手想抓住傘柄,它卻馬上飄走了,將主人到達和沒到達的地方都玩了個遍。最后,這把傘停在空中,成為柏林城從未有過的風景……”
復述完情節(jié),女兒蹦蹦跳跳地跑開了。
她好像一點兒都不糾結于這個故事,想象和荒誕對小朋友來說從來就不是個問題。
可是我,終究不能說服自己。
寫《草房子》的曹文軒是個大作家,故事本身留有空白也必有隱喻。
再讀。這一次,豁然開朗。
誰是本文第一“主人公”呢?
如果說是“人”,那么他只是帶了把傘去游歷柏林并和未婚妻分享了感受。柏林不下雨,他自然沒有機會實現“帶傘一起去游歷”的承諾。
當傘成為全城焦點熠熠發(fā)光的那一刻,他也永久地失去了它。
從頭到尾,“人”都沒有大的過錯,如果說非要有,可能就是“忽視”這兩個字了。
世界那么大,誘惑那么多。名勝要看,奇聞要搜,功名要努力,錢財要爭取。需要討論和傾訴的情緒那么多,誰有時間去牢記一個小小的承諾,體會一個事不關己的渴求?盡管失去它之前,它一直默默地在你身邊。
可是你忘了,傘,是因為想要被打開,才選擇長途跋涉陪伴你。
它的要求一直很強烈,你看不見,是因為你只關注了自己。
想起去年高考結束后,我收到了一個女生的短信。
她說:“老師,我現在還是您的‘粉絲??墒牵恢赖氖?,我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對您‘粉轉黑。您肯定已經忘記,高一時您找過我,讓我當團支書。我一直等著您在全班宣布,可是您似乎忘了這件事,還找了別人頂替。后來,我知道您有了新的考慮,也諒解了您,可是,您欠我一個解釋啊!您不知道,當時我有多么傷心!”
你瞧,我就是故事里的那個“人”,這位女生就是陪伴我卻沒有及時被打開的那把“傘”。
我可以有千百種理由去解釋自己的行為,也寫了長篇的回復向她表達歉意。但是,對于當時的那份承諾、那份渴求,已經是永久的傷害了。
如果我們的眼里只有自己,那么,忽視必將長存,我們也必將一路失去。
如果說,第一主人公是“傘”呢?
當得知人要去歐洲旅行的時候,“一把黑傘從貨架上滾落下來”,它區(qū)別于其他五顏六色的同類,引起了主人的注意,并得到“走,伙計,咱們一起到歐洲旅行去”的承諾。
傘帶著自身想要飛翔的理想,懷揣著知遇之恩,蜷縮在又黑又悶的行李箱里,聽著主人對未婚妻的各種絮叨:柏林墻像一道憂傷的疤痕,猶太人紀念碑有2711塊,大街上有惟妙惟肖的表演,元首有高大威武的馬……
世界那么大,誘惑那么多。主人生動的闡述,為傘自由飛翔的心靈點燃了一把火。
傘說:“為什么不下雨,你就不可以打開我?”
你是受害者,你禁錮于僵化程式的思維;我是受害者,我禁錮于你自以為是的認為。
傘逮住機會,縱有千般不舍也要離去。傘有自己的遠方,想看人看過的風景,也要到人未到過的地方。
你本來可以不失去我。我的本意,也是想和你一起去翱翔。
傘掙脫了禁錮,成為了城市的傳奇。
在故事里,它停在了半空,接受萬眾的驚嘆,作為一種成功,卻因此沒了下文。
走遠的女兒又從遠處跑了回來,督促著我,開始一個新的故事。
我還在此處神游。傘如果失重,掉了下來,會怎樣呢?
為了屬于自己的自由,為了成長,是否會以失去歸宿為代價?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長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