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義云
按照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功能的闡述,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等都屬于非本體性內容。一直以來,語文課通常都是以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為主要目標,圍繞語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來組織教學的,這就造成了語文課程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教學內容的錯位,異化了語文課程性質。
一、基于文本特點,整合本體性教學內容
文章的寫作順序、篇章結構、表達技巧都屬于本體性教學內容,在一篇文章中有著不同的具體呈現(xiàn)。如果只單純地關注這些本體性教學內容的訓練,會使語文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這就需要對文章的本體性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草原》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名篇。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景寫得非常出色:從寫作順序上來看,作者以觀察順序(從上到下,由遠到近)為敘述順序;結構是先總后分,先說“這次,我看到了草原”,再分述草原的景物;在表現(xiàn)手法上既有實景,又有聯(lián)想,大量的運用了比喻及擬人的修辭手法。課后作業(yè)安排了背誦課文的一、二自然段,編者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是希望學生積累這些典范的語言。但是,在教學時僅靠積累還不夠,還要鼓勵學生嘗試遷移運用,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教師可以讓學生寫看到的“田野” “濕地公園”等。在寫作時要按照觀察的順序去寫,寫出事實與聯(lián)想,盡量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這一仿寫的訓練,讓學生從整體到局部揣摩作者的匠心獨運,有利于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煙臺的?!愤@篇課文,可以說是學習比喻、擬人手法的典范之作。教學時,如果僅僅把目標定為學習比喻句、擬人句,就使學生失去了一份審美的樂趣。因此課后的第四題是這樣設計的:“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煙臺的海上景觀的?請你當一回小導游,介紹一下某一季節(jié)煙臺的海?!边@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語用能力的提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要按照冬春夏秋的季節(jié)順序,簡單介紹一下煙臺的海四季的典型特點;然后著重介紹某一季節(jié)的海上景觀。既然是當導游,介紹的語言自然要形象生動,少不了比喻句、擬人句的運用,還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表達出自己對煙臺的海的喜愛。
二、基于學生學情,調整本體性教學內容
學生的學情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要對已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首先,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已經(jīng)爛熟于心的不必教,學生努力學卻總是學不會的也不必教,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這就是說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適合學生。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目標過低、內容過易的現(xiàn)象,學生的語言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
《三打白骨精》是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根據(jù)《西游記》第二十七回改編的。教師用書上的教學要求共有三條,作為教學重點的第三條是: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記》,體會孫悟空的堅定、機智和勇敢。這樣的教學要求對學生來說明顯過低,對于看動畫版《西游記》長大的學生來說,即使不讀課文,也知道孫悟空的堅定、機智和勇敢。那么教師就要重新研讀課文尋找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細讀文本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妖精雖然善變,但卻非常愚蠢。在荒山野嶺、人跡罕至的地方,化作美貌的村姑出現(xiàn),八戒若不是餓昏了頭、色迷心竅,也會認出來。化作白發(fā)老公公、老婦人,行動卻很敏捷,可謂破綻百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可以是引導學生了解環(huán)境描寫對故事的烘托作用,通過神態(tài)、語言、動作描寫,學習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表達技巧。
《廣玉蘭》一文中,教師用書上的教學要求是:理解作者為什么喜愛廣玉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這一要求是非本體性教學目標,只應在教學中滲透,不應作為教學的重點。而理解作者為什么喜愛廣玉蘭,這一要求就過低了。文章最后一句點題:“我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更愛廣玉蘭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學生自讀課文,也可以概括出課文寫了廣玉蘭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獨特的情趣。而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通過細致、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現(xiàn)廣玉蘭的特點的。這樣,教學要求可以調整為:學習作者通過細致、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現(xiàn)廣玉蘭的幽香、純潔以及旺盛的生命力。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研讀課文,探究作者是怎么寫的。之后,通過仿寫“梔子花”“茶花”等內化寫作方法。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就是要引導學生領會語言的規(guī)律,通過強化語言運用,習得語用的技巧。
三、基于學生生活,開發(fā)本體性教學內容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自然是學生學習的源泉。然而,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又是零散的。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關鍵在于尋找到課內與課外結合的訓練點。
《莫泊桑拜師》一文中,福樓拜指導莫泊桑要仔細觀察:“……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怎樣的?這一切你都能寫得清楚嗎?”莫泊桑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生習作中遇到的問題;福樓拜對莫泊桑的指導,也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這時,讓學生觀察大街上的小販、行人的衣著、神態(tài)、步履等練習細節(jié)描寫,自然有效。
《大自然的文字》第三自然段先介紹:“云,也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比缓笥么虮确降氖址鑼懻锠钤?,再指出“砧狀云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這樣的敘述將枯燥的自然知識寫得形象、生動、有趣。民間有許多有關“看云識天氣”的諺語。比如“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雨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曬谷。”等等。教師讓學生搜集這些諺語,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寫法,用上比喻、擬人等手法,將這些諺語改寫。這樣既掌握了科學知識,又習得了科學小品文的表達方法,一舉兩得。
選擇本體性教學內容,教師要有本體性教學的意識,對文本的材料進行甄別篩選,提煉出文本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讓課堂成為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陣地,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群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