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彬
【摘要】“六大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引起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反思,推動了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筆者以《談禮貌》一課為例,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拓寬研課新視角,探究說理文教學的新方法,從目標定位由“本”向“人”,方式變革由“表”入“深”,學習內容由“罔”及“思”三個視角,指向學會學習、科學精神、人文底蘊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說理文 教學實踐
自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以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師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2016年9月14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正式發(fā)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
“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yǎng)”是一線教師的共識。學校借助學科大教研活動,合力研討以“核心素養(yǎng)”理念指導的研究課,推動了語文教師團隊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實踐。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意味著對“課程標準”的重新認識?!罢n程標準”是以學科研究的方式展開?!昂诵乃仞B(yǎng)”更著力于“人的發(fā)展”,是基于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谶@樣的認識,通過《談禮貌》教學實踐的探究,嘗試改變“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現(xiàn)象,落實核心素養(yǎng),初步形成新的“教”和“學”的思路。
一、學會學習:目標定位由“本”向“人”
“能識記、能理解、能感知”是“課標版”的目標規(guī)范用語,強調對學科知識的認識要求;“建立、掌握、審視、生長”是“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嘗試用語,更加關注“人”的思維素養(yǎng)的發(fā)展??此七@兩種目標用語表達方式不同,其實是話語體系不一,其背后的理念也有著本質區(qū)別。
由《談禮貌》一課的研討,初步提煉整理出小學階段說理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建立說理文的學習結構,掌握說理文的表達方法,體驗說理文的理性情感,讓學生學會學習說理文,說理能力得以生長”。為達成這一目標,在說理文教學實踐研討中,立足學生需要,開發(fā)了“說理課程”,給予學生豐富的說理文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
1.文本聯(lián)結,樂學善學。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深厚的學習興趣,是學會學習的必要條件。從“單篇文本”走向“集中文本”,建立了文本的聯(lián)結關系,促進學生樂學、善學。
蘇教版小語教材共有5篇說理文,五下《談禮貌》恰巧位于“中間地位”?!爸虚g地位”體現(xiàn)在學生已有四上《說勤奮》,五上《滴水穿石的啟示》兩篇說理文的學習經(jīng)驗,還將在六年級繼續(xù)學習《學與問》《學會合作》兩篇說理文?!爸虚g地位”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談禮貌》文本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了文本聯(lián)結的學習策略。
傳統(tǒng)的說理文教學都以“單篇”形式呈現(xiàn),四年級學習了《說勤奮》,五年級繼續(xù)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很少將篇與篇聯(lián)系起來,進行經(jīng)驗回眸,對比學習。有些老師會聯(lián)系過去的舊知,以復習導入的方式引入新一篇說理文的學習。然而,這也只是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并沒有理性的說理學習內涵的聯(lián)結。
學習一種文體,“集中閱讀”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學習《談禮貌》之前,提供“集中文本”,讓學生閱讀。從小學各版本教材中選擇典型的說理文,打包整理成“集中文本”,其中包括蘇教版教材中的5篇,并補充人教版教材中《為人民服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北師大版教材中《做一個最好的你》等等篇目。通過課前“集中文本”的閱讀,給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說理文”文體特點的機會。學生在閱讀后不難發(fā)現(xiàn)說理文的特點——列舉事例說明道理,并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
因此,跳出“單篇文本”的教學,課前以“集中文本”的方式展開說理文閱讀,推進了學生“學會學習”核心素養(yǎng)的逐步形成。
2.知識統(tǒng)整,反觀反思。對學習方式進行反觀反思,善于總結經(jīng)驗,重新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方法。這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方法。知識統(tǒng)整是傳統(tǒng)說理文教學反觀反思后重建的教學思路?!笆吕x取和說理方法”是小學說理文需要統(tǒng)整的知識點。
蘇教版的5篇說理文“事例選取”都有其獨特性,但又內存著嚴密的邏輯結構。雖然都是“列舉事例”,但事例的典型性稍有不同。從事例人物選擇來看,《說勤奮》列舉了“古今名人”的事例,《學與問》列舉了“中外名人”的事例。從事例內容來看,《說勤奮》列舉了“天資聰穎又勤奮努力”,“起步落后卻后來居上”的兩個事例;《學與問》列舉了“多問”和“追問”的兩個事例。再如,《學會合作》列舉觀點側重不同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啟示》和《談禮貌》是列舉正反事例。這5篇說理文的事例,有“敘”有“議”,有的“先敘后議”,有的“先議后敘”,有的“夾敘夾議”。統(tǒng)整說理文“事例選取和說理方法”,讓說理文的學習走向結構化。《談禮貌》的統(tǒng)整則表現(xiàn)在“事例選擇和說理特點”的設計上。
案例:比較三個事例的獨特性、關聯(lián)性。
(1) 請同學們默讀這三個事例,體會有什么不同之處?
(2) 三個事例的“敘”,和事例后的“議”,能否相互調換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思考歸納出三個事例的不同之處:事例觀察角度不同,“請人幫助”“無意傷人”“意外受傷”三方面展開;人物選擇不同,兼顧古今人物、偉人與普通人的生活事例;表現(xiàn)主題不同,正反事例,對比說理。另外,這三個事例均是先“敘”后“議”,而且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作用,不是無序地組合。這樣統(tǒng)整教學,綜合體會“事例說理”的特點。
3.生活閱讀,信息意識。能跳出文本,走向生活,自覺、有效地獲取信息,利用信息,豐富積累,服務生活,便是“活學”“學活”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面對紙媒閱讀、電視新聞、生活事件討論、“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發(fā)展趨勢”……常常會置身于“說理”的生活情境。
《談禮貌》一課的學習,進一步建立了學生學習說理文的結構,使他們在進行說理文閱讀時更有自我的理解,因此推薦符合學生個體閱讀需要的“課外說理文閱讀系列”,比如,胡繩《想和做》,林家箴《說“勤”》,吳晗的《談骨氣》……這些文章的閱讀,豐富他們對說理文的進一步認識,也是閱讀思維的更高挑戰(zhàn)。在班級語文學習生活中,開展“五分鐘演講”的活動,人人圍繞主題 ,展開事例說理。在家庭生活中,關注“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等節(jié)目,嘗試“互聯(lián)網(wǎng)+閱讀”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說理主題及說理方法?!白呦蛏睢倍嘣喿x,讓說理生活化、常態(tài)化,豐富他們的說理感受。
二、科學精神:方式變革由“表”入“深”
科學精神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這在科學課程強調更多。然而,在相對理性的說理文教學中,更需要科學精神的引領和啟迪,來建立學生的說理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
1.轉向:知識記憶到語言運用,培養(yǎng)探究素養(yǎng)。教師教學說理文,常會引入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并緊扣三要素展開教學。教師教得很努力,而教學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小學生才開始閱讀和學習說理文,只需初步感知說理文體特點,了解說理方法。因此,對于“說理文”的教學需要轉向,從知識記憶轉向語言運用,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探究素養(yǎng)。
《談禮貌》一課從“岳飛”與“牛皋”的正反事例進行比較。如僅僅告知學生這是“對比的說理方法”,是知識傳授與記憶?!墩劧Y貌》一課教學可這樣設計——
案例:對比的說理方法——精讀“問路”,體會對比。
(1)理解“離鐙下馬”理解“鐙”。學生查字典,通過文字描述理解;再通過岳飛騎馬圖直觀感知。引入并理解《弟子規(guī)》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學生理解了岳飛“離鐙下馬”,是對老者的尊重。
(2) 理解“呔”?!斑尽毕喈斢谡Z氣詞“哎、喂、嘿”,大聲吆喝,顯得沒有禮貌。聯(lián)系《西游記》《水滸傳》的閱讀體驗,進一步理解“呔”。
像岳飛這樣問路,就是“彬彬有禮”;像牛皋這樣問路,就是“出言不遜”。
學生通過岳飛的“動作”、牛皋的“語言”,理解了“禮貌”的意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查閱工具書,看圖理解,聯(lián)系生活語言等方法品讀語言文字,深刻理解“對比的說理方法”,培養(yǎng)了語言探究素養(yǎng)。
2.鏈接:說理理解與說理表達,建立批判思維。建立學生的批判思維,是學習說理文的目標之一,也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思考與表達的支架,讓其通過整理、歸納、總結,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說理內容的清晰、說理形式的完整。
《談禮貌》一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例舉牛皋的“反例”,“反例”對說理表達有什么作用,不例舉“反例”是否具有說服力,來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建立。說理表達與說理理解一樣,有益于學生批判思維的建立。
在《談禮貌》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禮貌”與“不禮貌”的事例,并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說理表達。有“敘”有“議”,相得益彰。
案例:“敘議結合”的說理訓練。
(1)提煉《談禮貌》的說理方法。
(2)推薦幾句說理諺語:①禮多人不怪;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3)回憶生活中“禮貌待人”或“無禮粗魯”的事例:①一本好書的借閱;②堵車時不小心蹭車;③……
(4)說一說,再寫下來:有禮與無禮的表達,對于人際交往與解決問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談禮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驗,進行說理表達的教學設計,是具有實際的交流功能和存在價值的。
三、人文底蘊:教學內容由“罔”及“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內容能否促進“思”的深度,教學內容的選擇非常關鍵。選擇“教學內容”源于文本特點的教學需要,源于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也源于學生差異資源的生成需要。
1.積淀:漢字演變,感受文字魅力。漢字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美麗的文字。每一個漢字演變,都有其東方文化的色彩?!墩劧Y貌》雖是說理文,但也可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理解和感受中國文字的魅力,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
案例:文字演變,揭示課題。
(1) 出示“禮”字的“甲骨文”。你知道這是什么嗎?這是甲骨文,中國古代的文字,很像一幅畫,所以很難認識。
(2) “小篆”禮。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漢字逐漸演變成這樣。這是小篆體的“禮”。
“禮”字的甲骨文,下面像個大鼓,上面供奉著一串串的玉,表示擊鼓奏樂,把最貴重的東西奉獻給神靈。甲骨文逐漸演變成小篆體的右半邊,而左邊像高高的祭臺,表示舉行禮儀,祭神求福。
(3) 揭示課題,一個“禮”字的演變,激活學生對祖國文字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期待。
2.審美:品讀語言,發(fā)現(xiàn)表達之美。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及“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guī)律、‘節(jié)奏的規(guī)律、表現(xiàn)的內容、豐富的啟示……你就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一個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
審美情趣作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并非只在藝術課程中呈現(xiàn)。在閱讀文學作品,品味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情感中,更需要關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頗具挑戰(zhàn)的目標。對《談禮貌》一文的說理語言細細品讀,就能發(fā)現(xiàn)其表達之美。
3.情懷:尊重差異,關切思的過程。教學實踐中需要關切學生“思”的過程。同時,尊重兒童的說理基礎,利用差異資源,讓學生的說理自信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
說理文的學習,往往有充足的默讀時間,默讀促進思考的深入,是真正展現(xiàn)學生“學的活動”。王榮生教授提出:“‘教的活動與‘學的活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我們首先要把它們區(qū)別開來,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動來代替學生‘學的活動?!币虼?,依據(jù)王榮生教授提出的“學的活動”的特點,梳理《談禮貌》一課的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的活動”如下。
案例《談禮貌》一課:數(shù)次“學的活動”。
第一次“學的活動”,自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還可以查查字典。
第二次“學的活動”,交流自讀成果。初步理解“小校場”“出言不遜”等詞意。
第三次“學的活動”,默讀說理文,想想說了一個什么“理”?怎么說明道理的?
第四次“學的活動”, 默讀三個事例,思考有什么不同之處。
思考過程是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yǎng)過程。課堂中,“學的活動”是學生的思考。有質量的“學的活動”,更是思維活躍的過程?!墩劧Y貌》一課的設計立足展現(xiàn)“學的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可以通過教學實踐落實并獲得發(fā)展的,其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每一學科內容的真實學習過程。語文學科塑造并影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就在真實的語言理解與運用之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