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從一些地方、部門對廉政形勢的分析看,這幾年糾“四風”、正作風取得很大成效,如今明目張膽越雷池的少之又少了。但毋庸諱言的是,東躲西藏、化大為小搞“微腐敗”的問題,仍不時發(fā)生。比如,吃喝不去大酒店了,改去“農家樂”;公款報銷不搞大數額了,化作“小發(fā)票”;家庭辦事不再開公車了,變成私車加“公油”。有的領導干部認為,收點“小東小西”、搞點“小吃小喝”、破點“小規(guī)小格”,都“不算作什么事”“不會有多大事”。其實,這樣的“微腐敗”又何嘗不是對黨紀法規(guī)缺乏真知與敬畏的一種愚蠢表現。如果說過去一些人走偏出格,還可以部分歸因于不良政治生態(tài)的拖累,那么現在咋還如此沉迷不悟?
前不久,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引發(fā)了觀眾的追劇熱潮。這部反腐熱劇成功在哪兒?筆者認為,既是創(chuàng)作者的榮耀,更是當下人們對反腐敗斗爭成效的高度認同和一致贊許。該劇將貪腐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淪陷,權力觀、政績觀、事業(yè)觀的扭曲以藝術的形式逐一呈現在觀眾面前,與十八大以來“打虎拍蠅”取得的顯著成績相對照,更讓人對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生態(tài)中的不良現象深惡痛絕。
可以說,劇中反腐金句不斷,凸顯出中央反腐精神已經深入人心。“老虎蒼蠅一起打”“小官巨貪”“團團伙伙”“吹吹捧捧”“能
人腐敗”“會所腐敗”“有權不能任性”“某些地區(qū)某些部門的干部素質不如一般老百姓”……《人民的名義》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反腐敗斗爭實踐,通過劇中角色之口不時迸出耳熟能詳的反腐金句,對當前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尤其是中央反腐敗斗爭的決心和魄力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讀。反腐敗斗爭從思想觀念到具體行動,從干部到群眾,從官方到民間,已經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普遍共識。
正如劇中所反映的“某些地區(qū)某些部門的干部素質不如一般老百姓”一樣,目前一些黨員干部錯誤的行為背后,必然有其錯誤的思想根源。近年來“微腐敗”增量不斷,很大程度上源于法不責“小”的心理作祟,這也說明一些黨員干部心中的“貪念”仍在活蹦亂跳。過去,一些人覺得法不責“眾”、法不責“大”,以為“大家都這樣,不是我一個”,法紀就無可奈何;官當到一定級別、名大到一定程度,法就會網開一面。隨著一批省部級以上高官相繼落網,遼寧賄選案一次性“批量處理”近千人,這才使人徹底開悟——原來,黨紀國法不是“松緊帶”“稻草人”,法也會責眾、刑也會上大夫。
當前,“微腐敗”現象不只是基層才有,機關同樣存在。懲治
“微腐敗”,既要抓基層這個“大頭”,也不可忽視領導機關這個
“重點”。坐機關的一塵不染,抓基層才能一身是膽;機關做到窗明幾凈,基層才可能清爽干凈。
眼下無論在基層還是在各級黨政機關,“微腐敗”因其體量不大,又常常不在眼皮底下,組織上的“探頭”很難及時探清照明,加之群眾中也有人積非成是、見慣不驚,因此尤需黨員干部當好自己的“紀檢官”。有道是:不講道德,紀律就會靠近;無視紀律,法律就會靠近。
所以說,在黨言黨、為國為民,領導干部在遇到有人施以小恩小惠時,要理直氣壯地拒絕,決不能因“不好意思”而收受,更不能怕人說“不夠朋友”。許多時候,正是因為“不好意思”或怕人說“不
夠朋友”而敗了事理、壞了規(guī)矩、潰了公正。
今后,查“細”責“小”、無“微”不“治”將成為常態(tài)。對于黨員干部中那些各種各樣的“隱
身衣”“擦邊球”“游擊戰(zhàn)”,奉勸大家再也不要穿、不要打、不要玩了。正所謂“沙粒雖小傷人眼”“船到江心補漏遲”。如果還以為“小范圍”“小地方”“小活動”“小表示”“小便宜”“小方便”“小變通”“小愛好”等等“不算啥事”“不會有事”,那么遲早會陰溝翻船、小隙沉舟。
(責任編輯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