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凇 劉俊
年度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不斷刷新收視記錄,被觀眾贊“全程高能”。主題上的立意深遠、破題深入,藝術上的多線敘事、視覺品質,傳播上的多屏熱播、反饋熱烈,都是該劇成為“現(xiàn)象級”電視劇的原因所在。
主題震撼:國家與人民的正義張揚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反腐力度上一直保持高壓,“打老虎”“拍蒼蠅”的決心堅決,這既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執(zhí)政能力與智慧,同時順應了當前社會上反腐倡廉的普遍期盼,廉政廉潔已成為人民心中的大正義。
在這個大背景下,《人民的名義》將主題和內容直擊反腐敗斗爭,直擊反腐戰(zhàn)線斗爭的復雜性、堅決性、人民性、正義性。
以影視藝術為主要樣態(tài)的傳媒藝術,因為影像的直觀性、傳播的大眾性、藝術的感染力、價值的影響力,成為當前百姓接觸方式最便捷、接觸頻度最高的重要審美經(jīng)驗來源。
傳媒藝術也理應以其藝術魅力和吸引力,自覺承擔起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重任,承擔起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任,承擔起引領和凈化人的精神靈魂的重任。
《人民的名義》正是以傳媒藝術的樣態(tài)和巨大影響力,在全社會傳遞了正義和正向能量,震懾了心懷巨貪之念的邪惡之徒,彰顯了以反腐工作“前赴后繼”對抗一些官員“前腐后繼”的作品主旨,自覺承擔了社會責任,自覺順應了人民訴求,為國家和人民的正義鼓與呼。
該劇作為反腐“大劇”,劇中描寫的反腐過程敢于觸及真問題,不避諱中國式官場任務關系的復雜性、多面性,作品揭示反腐主題的力度很大。該劇第一集就展現(xiàn)了劇中虛構的“漢東省”省級領導群體的復雜性和暗流涌動。
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既有助于滿足觀眾對官場的想象,更體現(xiàn)了影視監(jiān)管部門、創(chuàng)作者值得稱道的魄力和膽識。
藝術細膩:內容與形式的品質追求
在中國電視劇發(fā)展史上,反腐劇也曾一度熱播,但2004年之后,因題材的特殊性及敏感度等一系列原因,該類電視劇進入了長達十年的沉寂期。
雖然之前此類電視劇也出現(xiàn)過一些品質上佳的作品,但就藝術水準而言,整體來說存在著懸念不強、表演做作、敘事手段單一、邏輯脫離實際、畫面效果粗糙等問題。
而《人民的名義》的播出,宣告反腐劇沉寂期的結束,這特別體現(xiàn)在該劇的藝術品質上佳。
一則,從藝術內容上看,該劇大量使用多線敘事的方式,人物刻畫也有創(chuàng)新。就復線敘事而言,如前兩集便同步在三個場景和邏輯線上切換:劇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抓捕國家部委項目處處長趙德漢的情節(jié)、漢東省領導商議在本省抓捕行動的情節(jié)、漢東省京州市副市長丁義珍出逃的情節(jié)。
就人物刻畫而言,“正角反寫”“反角正寫”的模式是對傳媒藝術作品敘事的一種創(chuàng)新,無疑讓作品的懸疑性陡增。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會讓觀眾不斷撥開表象的迷霧,多次否定自己的第一印象,這深度卷入了觀眾的觀察和判斷,值得我們在傳媒藝術創(chuàng)作時借鑒。
而劇片方透露,在即將播出的內容中,情節(jié)將更為撲朔迷離、復雜多變、懸念迭生。
二則,從藝術形式上看,該劇對畫面的追求值得稱道。無論是前期拍攝的機位設置、光影布置,還是后期制作的畫面剪接、視覺調色,都是該類電視劇的一次突破,該劇是以類似對電影畫面的追求呈現(xiàn)電視劇作品。
此外,該劇集結了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凱麗等實力派演員,在快節(jié)奏的情節(jié)敘事中,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是大大提高了該劇的藝術品質。
劇中“戲骨級”演員們對人物把握的精準、對故事表現(xiàn)得到位、對主題理解的深入,也使得該劇成為一種對當下“無厘頭”“后現(xiàn)代”影視作品當?shù)里L氣的矯正。當然,如果能夠在敘事節(jié)奏、年輕演員表演等方面再增色一些,會使得該劇的藝術表現(xiàn)更為豐滿。
傳播跨屏:移動與全齡的共同關注
《人民的名義》在電視收視端和新媒體收視端,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不斷刷新收視記錄,被觀眾贊為是“全程高能”的年度反腐大劇。
就傳播而言,該劇不僅可以在電視端的湖南衛(wèi)視黃金時段觀看,多個網(wǎng)站和移動APP終端也熱播該劇,擴大了收視的群體,以及觀看和反饋的便捷度。
該劇的熱播還帶來了熱議。熱議不僅呈現(xiàn)于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端同樣如此:該劇在豆瓣網(wǎng)評分一度高達9.1分;同時微博、微信相關文章和網(wǎng)友熱議度也隨著作品的播出而不斷提升,特別是無論是影視機構公號還是民間自媒體公號,關于該劇的微信公號評論文章在作品播出期間常常刷屏。
可喜的是,該劇不僅吸引了對政治話題更為親近的中老年觀眾,還吸引了為數(shù)眾多的80、90后觀眾。
根據(jù)媒體公開報道和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年輕觀眾對于該片的視效的電影化、敘事的真實化、主題的反思化深感興趣;類似《人民的名義》這樣反映真實世界、展現(xiàn)真實反思的作品,契合了年輕觀眾對生活、對社會、對國家發(fā)展關注的熱情和活力。
傳播中的線上線下、多年齡段對這部劇作的關注,背后體現(xiàn)的是百姓對人民正義、社會正義、國家正義的翹首眾望。
從字面上講,劇名“人民的名義”是對人民期望的深度契合:黨和國家的好干部,是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我們堅決以人民監(jiān)督政府、反對腐敗的名義,震懾和處理那些打著人民名義的幌子行貪腐之實的腐敗分子,還社會以正義,助國家之發(fā)展。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局限,這需要優(yōu)秀的傳媒藝術作品去反映問題,去銘記發(fā)展。
期待《人民的名義》能夠不斷以其深刻的反腐主題、優(yōu)質的藝術品質,拉動反腐劇收視的同時,更為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正義貢獻出傳媒藝術獨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