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就語文教學而言,由于語文課中蘊涵有豐富的自然之美、社會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和科學之美,所以使語文教學在審美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呢?我們可以以小學語文課文為依托,挖掘美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鑒賞力。審美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悅性。也就是說審美教育必須有生動具體的形象,從豐富多彩的、可感的、鮮明的形象入手,使人在感情上感到自由、舒暢和快樂,寓教育與美的享受之中。語文教學就是以形象和情感見長,它是一種始終不脫離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它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鑒賞力。根據這些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抓住文學形象,引導學生感受形象所展示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tǒng)治地位?!庇捎诿揽偸峭ㄟ^具體形象體現(xiàn)出來,所以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緊扣教材中生動可感的形象來進行審美教育。對于那些描摹自然景觀的文章,我們就要在教學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悟這些自然形態(tài)美,從而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審美愉悅。比如學習《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我注重指導學生體會桂林漓江之水的“靜”“清”“綠”和山的“奇”“秀”“險”等景物的風貌特征。文中“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更是活生生展現(xiàn)在你面前。桂林山水的秀美和奇美,正如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滌蕩著學生心靈,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對于那些刻畫藝術形象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指導學生對這些人物形象進行客觀的分析。這些形象或偉大、或平凡,或正面、或反面,通過對形象的客觀分析,指導學生辨別美丑、善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精神美。恰當?shù)皿w的審美教育就仿佛帶學生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人物畫廊,這其中有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神機妙算、有膽有識的諸葛亮,機智勇敢、無所畏懼、顧全大局的藺相如,熱愛自然、勇于探索的法布爾……形象不同,各盡其妙,無不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審美體驗,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分析文章意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意境也是產生審美體驗的重要方式。王國維說過:“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蔽闹凶髡咚枥L的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無不深深打上作者情感的烙印,它是作者審美情感的體現(xiàn)。因此在分析作品時,通過加強對意境的分析,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從而引起他們心靈上的共鳴。例如人教版五年級選編了老舍先生的《草原》,這是一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作者到內蒙古訪問時所看到的優(yōu)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動人情景,反映蒙漢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情厚誼。課文是按照作者進入草原以后的經歷的順序來敘述的。課文用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文章時,既要注意詩情畫意的景色,也要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作者是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圖畫美,而且富有人情美。
三、通過對美的語言學習,指導學生鑒賞美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沿彼討源,雖幽必顯?!闭Z文的形式美表現(xiàn)在語言上,它包括有聲語言音韻美、文字的形體美和內容美。因此教師在講析作品時,就要通過語言分析,把作者描寫的“真景物”、“真感情”揭示出來,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懷、生動的畫面感染學生,喚起他們豐富的聯(lián)想,使之動心動情,接受作者借作品體現(xiàn)的審美情懷,逐漸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觀念。
美學與語文流分源合,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情同手足?!懊烙掠c智育之必要”。以美育手段來完成語文課的思想教育,在全面塑造學生人格、陶冶學生性情、美化學生心靈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愿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從語文學科本身出發(fā),多探索,多交流,行之有效地完成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真正達到“情發(fā)于真”,“美源于實”,“感出于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