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回望遙遠的古代,在遠離塵囂的叢林深處,生活著一些超然灑脫、特立獨行的修行者。這些禪師在教育弟子時使用了許多獨到而富有智慧的方式,形成了鮮明的教學藝術特色。學習和借鑒這些充滿禪意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我們自主探究的課堂充滿智慧和詩意。
一、啐啄同時——課堂時機的藝術
雞蛋孵化時,小雞將出,即在殼內(nèi)吮聲,謂之“啐”;母雞為助其出而同時嚙殼,稱為“啄”。禪宗因以“啐啄同時”比喻機緣相投或兩相吻合。在鏡清禪師看來,參禪覺悟的過程如同雞蛋孵化,禪師與學僧之間的關系也如同母雞和小雞的關系。在參禪悟道中,學僧的自性覺悟可以看作其啐殼的努力,禪師的適時開示可以看作其啄殼的接引。兩相結(jié)合的關鍵之處,是最佳啐啄時機是否出現(xiàn),以及對啐啄時機能否精準把握。
語文課堂的智慧在于把握“啐啄”之機,智慧語文課堂的“啐啄”之機當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之時。在學生要讀讀不好,想說說不出,“欲辨已忘言”之時。
在課文中,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句或段,這些句或段就如汁水豐富的甘蔗,教師要把握“啐啄”之機,引導學生細細咀嚼,品味其甘甜。例如李吉林老師教學《小蟲和大船》,她抓住文中“小小的蛀蟲,竟毀了一艘大船”句中的“竟”字,先讓學生進行“刪”與“留”的比較:
小小的蛀蟲,毀了一條大船。
小小的蛀蟲,竟毀了一條大船。(原文)
然后又讓學生進行換詞后與原文的比較:
小小的蛀蟲,果真毀了一條大船。
小小的蛀蟲,竟毀了一條大船。(原文)
這樣比比讀讀,使學生從一個“竟”字,“感受到船主所受教訓的沉痛,體會到‘竟字意想不到的語感?!保ɡ罴帧肚榫辰逃稰75-76頁,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李老師對“啐啄”時機的把握是非常及時、巧妙的。智慧的課堂上,教師就應當這樣抓“文眼”,扣“關鍵”,找“矛盾”,捉“細節(jié)”,選“空白”,尋“疑難”,挖“無疑”,捕“含蓄”,借“對比”,來選擇課堂“啐啄”的最佳時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讓學生自主探究,自求得之。這樣才能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撞擊,課堂教學才能波瀾起伏、有聲有色,學生才能入情入境、欲罷不能,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瓶中出鵝——課堂喚醒的藝術
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向南泉禪師提出的問題很是令人困惑:瓶中養(yǎng)鵝這樣的事已近荒誕,出瓶不得當然便是順理成章的結(jié)果,而這種難解的困境竟還條件苛刻到近乎無理取鬧,不得毀瓶,不得損鵝,這可怎么出得?這種兩難困境的解決,沒有超越的智慧是無法做到的。南泉普愿禪師沒有直接做出回答。因為他敏銳地洞察到這個兩難問題之所以產(chǎn)生,乃是陸亙大夫自性迷失的結(jié)果。所以他只是輕聲一喚:大夫!陸亙很自然地應諾。南泉普愿便借機開示:鵝(我)這不出來了嗎。陸亙從此開解。
同理,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生動活潑,充滿樂趣的,它是一個洋溢著生命律動的過程,作為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應該“喚醒”學生,讓學生做回課堂的主人,把精彩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中最為亮麗的風景。教學《歡樂的潑水節(jié)》一課,學生對潑水節(jié)并不熟悉,單靠閱讀也許并不能讓他們體會到潑水節(jié)的快樂情感,有教師播放了一段潑水節(jié)的視頻,從視頻中,孩子們看到了人們奔跑追逐,相互潑水,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聽到了嘩嘩的水聲,人們的歡笑聲和叫喊聲。從畫面中,學生被“喚醒”了。教師再讓孩子們說說:如果你就在潑水節(jié)上,你要把水潑到誰的身上,送出怎樣的祝福?孩子們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有的說把水潑到老人身上,祝老人身體健康;有的說把水潑到孩子身上,祝孩子學習進步;有的孩子想把水潑到老師身上,祝老師工作順利;還有的要把水潑到同學身上、朋友身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增添了課堂情趣,增加了課堂的厚度,讓課堂立體化起來。課堂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喚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和熱情。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組織形式,真正“喚醒”學生,讓自主學習真正進入課堂,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智慧生成,精彩不斷,實現(xiàn)更大價值的生命超越和個性的發(fā)展。
三、語不如默——課堂留白的藝術
敬奉佛教的梁武帝召請傅大師講《金剛經(jīng)》,傅大師走上講臺,揮案一下,便下去了。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太不合常理了。旁邊的高僧志公問了一句:陛下領會了嗎?梁武帝根本就沒有聽到任何對《金剛經(jīng)》的講解,何談領會?所以只能說:不會。志公看出梁武帝真的沒有領會,便提醒他說:其實傅大師已經(jīng)講經(jīng)結(jié)束了。傅大師為什么采取這種方式講《金剛經(jīng)》呢?因為他認為對《金剛經(jīng)》要靠心開悟解,而不假文字。這讓我們想起哲學家維特根斯坦那句警示世人的名言: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梁武帝之所以先是愕然而后不會,是因為他太耽于講經(jīng)、迷于義解,不能自用智慧,被語言文字所障蔽。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的課堂上,老師講得太多,講的卻是無用的廢話,等于沒講。智慧的課堂應該像傅大師一樣適時、適當?shù)亓舭?,不該講時堅決不講,不當說時堅決不說,留下點禪意給學生去自悟、自解。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一個人可以喋喋不休地講,卻始終什么也沒說。另一個人可以保持沉默,但正因為一言不發(fā),他說了許多。
曾聽一位老師在教《二泉映月》一課時,他用《二泉映月》樂曲導入課文,當時而低緩,時而高亢,時而深沉,時而激昂的樂曲在課堂上空飄蕩的時候,孩子們也完全沉浸在阿炳那動人心弦的樂曲聲中。待到一曲完畢,老師并沒有馬上打破課堂上的靜寂,而是讓這種氛圍保持著。足足3分鐘后,老師才用低緩而又溫和的聲音說:“同學們,我從你們擰起的眉頭中,從你們滿含熱淚的眼眶中,從你們臉上凝重的神情中,看出了你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告訴老師,現(xiàn)在,就讓老師和你一起分享你那獨特的感受吧!”只見,這時的課堂就像“銀瓶炸破”一般,孩子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了自己對樂曲的獨特體驗?!拔衣牭搅税⒈膮群奥暋薄拔衣牭搅税⒈诮诸^賣藝時,遭到地主的打罵聲”“我聽到了二泉的流水聲”“我聽到了阿炳不幸的人生”“我聽到了阿炳在訴說著自己受的苦”“我聽到了阿炳正在和命運作斗爭”“我聽到了阿炳在對著月亮暢想未來”……這就是3分鐘留白產(chǎn)生的效果。境由心生,此刻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想象力都得到了發(fā)展,也培養(yǎng)了孩子美好的心靈與情操。這樣的情境“留白”,不管是對課內(nèi)還是對課外的延伸,都是妙不可言的。課堂中的情境“留白”,豐富了課堂的容量,增添了課堂的活力,增強了孩子們學習語文,喜歡語文的興趣與信心。
四、問指答月——課堂對答的藝術
在佛教典籍中,指月之辯由來已久,手指能指月,但手指不是月。循手指所指,可以找到月,但找到月后,那手指還有何用呢?指月之辯。如果說“月”可以比喻真如妙諦,那“指”便可喻佛經(jīng)文字。學僧問:指就不問了,什么是月呢?本來,指是指月的,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何須再問?學僧如此問,說明他此時連指也不明。所以文益禪師反問他:你那個不問的指是什么呢?這足以讓學僧幡然醒悟自己將指月分離、指即不問而問月的錯失了。學僧再問:月就不問了,什么是指呢?這一問又把月擱置一邊,徑問指是什么。月都明了了,指月之指還有問的必要嗎?所以文益禪師只答一個字:月。話雖一個字,勝過千萬言。學僧如有悟性,心靈應受震動。但在這一公案中,學僧顯然沒有領會,而是仍然追問:弟子問指,您為什么回答月?文益禪師只得再藏機鋒:因為你問指。問答是禪門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本來普通尋常的問答,因為有了禪心和智慧的參與,便在運用中顯得多姿多彩、妙趣橫生了。有研究者將禪門問答歸類為答非所問、答問脫節(jié)、答問相背、答問等同、異問同答、同問異答、答語倒序、實答被斥、仿答被斥、循環(huán)答復、循環(huán)否定、循環(huán)肯定、同題反問、反題反問、將虛就虛等十五種形式。文益禪師這種問指答月的對答方式,是禪門運用最為機智的教學藝術。智慧的課堂,教師也需要靈活運用這些技巧。
于永正老師指導學生讀童話《小稻秧脫險記》,學生讀雜草被化學除草劑噴灑過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了”這句話時,一學生沒有理解課文的意思,讀的聲音很大。于老師笑著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產(chǎn)品?!闭f完,朝學生做了個噴灑動作,全班學生哈哈大笑。在笑聲中,學生的緊張感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對課文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很快就把課文讀得非常到位。盡管只是一個小小問答的細節(jié),但窺一斑而知全豹,于永正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已經(jīng)到達“問即不問”的境界。
課堂問答是一門藝術,或精彩導入,適時點撥;或只言片語,巧妙連接;或隨機應變,幽默制勝。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教師的“教”已不再是全盤授予的講深講透,而是要重點性地開撥釋疑,對學生進行相機指導,這正是于永正老師這個教學片斷的價值所在。
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智慧充滿禪意,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賦予它新的時代內(nèi)涵。智慧的課堂是“對人的成全”,從禪宗大師處我們可以收獲教學的耐心、省察的細致、點撥的精妙,當我們真正著眼于“人”字時,課堂自然會禪意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