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
什么是“文本細讀”?用朱光潛先生在《美學》里的形象描述就是:“慢慢走,欣賞??!”細讀猶如觀景,需要欣賞者放慢腳步,用充裕的時間,以寧靜的心境慢慢體會?;谖谋炯氉x的微型小說的教學實踐探究,是以學生對微型小說的閱讀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引導學生對微型小說的精巧構思為著力點,最終落實到學生對微型小說藝術價值的認識理解上,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對微型小說的文學鑒賞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微型小說是小說的一種類型。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高中三年教材的選文看,古今中外的小說所占比重相當大,其中不乏小說的經典之作。學生有閱讀的興趣,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他們的閱讀水平通常只停留在對小說情節(jié)和人物的粗略的關注上。在教學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把小說教得不像小說,用分析推理等非語文的方式教小說;或者教師盡管在教學課堂上,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找大量的細節(jié),但并沒有涉及小說的言語表達,不需要學生去體驗文章中的情感,也不需要調動學生的想象和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把小說的教學變成了篩選信息的閱讀,用非文學的方式教小說;或者分不清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同,用非小說的方式教小說;或者不管小說的個體文本特點,不管學生的年齡層次,教學永遠停留在對小說三要素的條分縷析上,程式化地教小說……究其原因,教師沒有認清小說的本質特征——敘述和虛構。小說是敘事的,讀小說,一定要從敘述和虛構的角度去讀,這是把握小說教學的一個基本前提。教師只有對小說的特征把握準確了,才能夠在教小說時正確選擇教學內容,進而引導學生對小說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下面筆者以課文《走出沙漠》為例,談談對微型小說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基于文本細讀的微型小說的教學出發(fā)點
微型小說千字左右,人物少,情節(jié)簡單。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微觀反映宏觀,成為社會某一方面的縮影。所以教學的出發(fā)點首先應是引起學生對小說的學習興趣。
那么,如何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呢?
1.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導入課文
筆者在《走出沙漠》中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羅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曾經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上世紀70年代由于周圍沙漠化嚴重,已完全干涸成一片一望無際的戈壁灘。1996年6月,上海籍探險家余純順在即將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羅布泊全境的壯舉時,不幸在羅布泊悲壯遇難。事后,經研究人員證實,是迷路和常人難以忍受的高溫最終導致了余純順的死亡。今天又有一支迷路的疲憊的考察隊,沒有食物,沒有水,他們能走出沙漠嗎?他們靠什么走出杳無人煙的沙漠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微型小說《走出沙漠》?!睂W生在略帶傷感的音樂聲中,在教師緩慢低沉的敘述中能快速沉浸到文本創(chuàng)設的氛圍里。
2.運用“擴寫法”引導學生明確主題
這篇課文,筆者主要通過擴寫小說的題目,引導學生理解主題。據此設計了兩個問題:①請同學把小說的題目擴充成一句話,要求這句話能概括小說的主要內容”。學生能找到文中相關的語言點:“你們走出沙漠全靠它了”“這水壺是我們的支柱”,“它將支撐我們走出沙漠。”從中體會到考察隊員是在肇教授生前設計的一壺“水”(實際上是沙子)的激勵下最終戰(zhàn)勝死亡、走出沙漠的。②“這壺‘水,對這些考察隊員來說意味著什么?小說是怎樣具體描寫考察隊員們對這壺水的渴求的?”學生在解決了上個問題的基礎上能很快找到相關的細節(jié)描寫從而理解了這壺特殊的“水”其實蘊含生的信念,是它支撐著考察隊員最終走出了沙漠。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利用題目,從關鍵句入手,養(yǎng)成細讀文本的習慣。
3.運用“朗讀法”促學生感悟人物形象。
筆者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兩步。第一步:先讓幾個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經過朗讀,學生能體會并比較自然地概括出:“我”是個意志堅定、誠信可靠、忍辱負重的人;“孟?!避浫?、暴躁但理智尚存;“郁平”盲從,但工作仔細。第二步,筆者讓學生從肇教授的角度設計旁白,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重新組織小說中人物的對話順序。這樣,學生不僅有了再讀課文的強烈興趣,而且在朗讀中能意識到“肇教授”這個人物的重要性,也為下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二、基于文本細讀的微型小說的教學著力點
微型小說要在短短的千字篇幅里吸引讀者,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定要運用各種寫作技巧。教師指導學生賞析微型小說,就是要讓他們細讀微型小說的構思藝術并以此作為著力點,分析出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與獨特價值,從而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
1.側寫主人公
微型小說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以對人物的刻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須把筆墨著重在主人公身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讀微型小說要讀的是主人公,而不是讀人物。
《走出沙漠》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肇教授。
作者對肇教授,主要采用的是側面描寫的方法。主人公自始至終都沒有出場。讀者就是通過側面描寫才看出肇教授先人后已的博大心胸和機智沉著的性格特征。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充分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有震撼力,達到了“含不盡之意在言外”的效果。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設計中,筆者讓學生圍繞小說中出現的人物,如:“我”、“肇教授”、“孟?!钡热苏归_評選先進人物的活動并讓學生說明理由。通過這個活動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明確了小說的主人公。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側寫的好處就毫不費力了。
2.巧設懸念
微型小說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設置懸念也是其常用的寫法。有一定閱讀水平的學生可能會知道這種寫法,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去解讀。這時就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方法教會學生正確解讀文本。
《走出沙漠》對主人公主要是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來表現的,而側面描寫必須包含一個巨大的情節(jié)突變作為基礎。為了制造這種故事情節(jié)的突轉,作者采用了“敘述跳移”的手法,把故事里正常的情節(jié)鏈中的某一個重要情節(jié)(環(huán)節(jié))挪移到情節(jié)的最后,這樣便制造了情節(jié)的空白和敘述的懸念;又因重要的情節(jié)在故事的結尾才被快速補出,因故事的真相的突然展示而形成情節(jié)的突變和波瀾,從而給讀者帶來了閱讀的震驚和愉悅。
為了使學生能對“敘述跳移”這個創(chuàng)作手法有直觀的認識,筆者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個表格,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明白了這個概念。其情節(jié)順序應該是:③“我”為了這壺水和4個同伴進行了緊張的對峙—①因迷路而走進了沙漠—④在艱難的對峙與妥協(xié)中堅持到了黃昏—⑤終于發(fā)現了綠洲—②肇教授的精心安排。
學生從這個情節(jié)流程圖中,能很快明白它的敘述結構機制:從中間講起,然后把前面的內容天衣無縫地加進去,再把中間省略的情節(jié)移到結尾,快速補出。這就形成了“敘述的跳移”。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如果用對了教學方法,節(jié)約了教與學的時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關注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是小說的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從廣義上說,敘述視角包含了敘述人稱、敘述者的身份、心理狀態(tài)、觀點態(tài)度等。在微型小說中,我把它狹義地理解為“敘述人稱”。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微型小說的敘述人稱,以更好地理解小說的藝術效果。
在《走出沙漠》的課堂結尾處,筆者拓展了另一篇微型小說《杭州路10號》,設計這一程序意在鞏固、強化學生對本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理解,并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在教學策略上,筆者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重點從敘述人稱的角度把微型小說跟短篇小說相比較,明確了《走出沙漠》這篇微型小說在敘述角度上采用第一人稱現在時的方式,既渲染了故事的緊張氣氛,又突顯了主人公的強烈感受,從而讓學生感知由于敘述人稱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同的藝術效果。這樣圖表式的設計,意在讓學生明白,每一篇微型小說都有它的獨特之處,要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奧秘。
對教師來說,每篇小說的獨特之處,正是教這篇小說的價值所在。把握住“不同的小說應該有不同的教法”,對小說教學尤其重要。
文無定法,微型小說的教學也是如此。從教師“教”的這方面看,基于文本細讀的微型小說的教學策略的探究,是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上,以小說的構思藝術為探究點,以更好地把握小說的核心價值,提高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的質量,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也能獲得相應的提高。從學生的“學”這方面看,基于文本細讀的微型小說的學習,能使學生養(yǎng)成細致閱讀的好習慣,能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書目:
[1]《高中語文質量目標手冊》漓江出版社 2013年3月第1版第1次
[2]《小說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第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