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如何設計和推進語文課堂活動,使語文課堂活動聚焦、有效、生動,這是語文教師需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研究的課題。實踐中,一些老師在活動的設計和推進過程中比較隨意,不太顧及學科、學生、教材等的實際,比較盲目,比較雜糅,效果自然就不太理想。為此,我們需要遵循課堂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增強課堂活動的魅力。
1.基于文本,充分用好教材。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展開,必須基于教材,充分用教材來說話,讓學生憑借教材獲得語文的滋養(yǎng)。而不能因為獵新獵奇,刻意設計,把教材丟在一邊,不讓教材這個例子充分發(fā)揮作用。黃厚江老師有個經(jīng)典教例。他教《孔乙己》,讓學生感悟孔乙己這個形象,緊扣文本,開展了“讀手、品手、寫手、析手”等活動。何以如此?小說《孔乙己》短短2000多字,寫“手”的就有近10處,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善良、迂腐,還有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懶做的性格,無不在“這雙手”上得到表現(xiàn)。也就是說,孔乙己的“這雙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標志,也是他命運的象征。所以,黃老師的課堂活動就以“手”為核心,引導學生由“手”讀出人物的性格,由“手”讀出人物的命運,由“手”讀出人物悲劇命運的根源。這樣的語文活動設計和推進,就源于文本,緊扣文本,把文本本身的資源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就憑借教材得以提升。所以,開展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活動,老師不能想當然,或只是為了求熱鬧,把文本丟在一邊,而應從文本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文本的實際精心設計,巧妙推進,讓學生真正深入文本內(nèi)部,把文本的思想和藝術理解透。這是語文教學的前置性條件。有位老師在《明天不封陽臺》教學中,分別采用“新聞會客廳”(人類與自然的對話)與“辯論賽”(圍繞“明天封陽臺與不封陽臺”展開辯論)的形式,學生唇槍舌戰(zhàn),煞是熱鬧,卻將文本冷落一旁,課堂上充斥著膚淺的對話和應景的問答。這樣的課已經(jīng)異化為思品課了。
2.基于學生,激發(fā)學習熱情?;顒邮菫閷W生而展開,為學生的學習而展開,所以必須基于學生學習的實際,努力讓學生投入,讓學生有所得。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在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時,安排的教學活動就注重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fā),努力用極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激發(fā)學生對“消息”這種文體的學習熱情。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nèi)容。學生一思考,一交流,明白了:這是個金字塔結構,活動一就是標題訓練,活動二就是導語訓練,活動三就是新聞的主體訓練。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文體的特征,在訓練中發(fā)展言語思維,提升了思維品質(zhì)。
不同學段學生水平有異,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實際,讓不同學段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益。吉林省高中語文孫立全名師工作室,小學和初、高中老師同臺執(zhí)教柳宗元的絕句《江雪》,小學抓誦讀,理解情境:初中析意境析情感,體會“仕”與“隱”的選擇,結合柳宗元《愚溪詩序》;高中析禪意、析詩中有畫、詩中有人、詩中有我。這是典型的基于學生的設計,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
3.基于學科,凸顯語文味道。語文學科有鮮明的學科特點,也就是專家們津津樂道的“語文味”。語文課堂活動的開展必須注意彰顯學科元素,讓語文味更濃一點。有位老師執(zhí)教《再別康橋》,向?qū)W生展示了好多劍橋大學的畫面,配了美妙的西方音樂,很是優(yōu)美。但忽視了一個基本原則:語文課不是藝術欣賞課,語文學科有自己的專責。林忠港老師說:“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思維,提升學生在語用方面的思維品質(zhì),才是語文學科的專責?!秉S厚江老師教《黔之驢》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學了驢虎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講故事。注意要忠實于原文進行合理想象,要有故事性。小時候我們講故事怎樣開頭?(生講故事)
師:這位同學注意了故事性,但有個細節(jié),驢到底踢到老虎沒有?(生:沒有,老虎很機智的)
師:我們把講故事的要求提高一點,分別用虎和驢的口氣來講。挑戰(zhàn)一下好嗎?(一男生用驢的口氣講,老師說講得很生動,故事性強,有味道;一女生用虎的口氣講,老師說把老虎的心理表現(xiàn)得很細膩,層次分明。)
師:老虎的故事比驢的故事更生動更具體,那課題為什么是“黔之驢”而不是“黔之虎”呢?(生:用驢反襯虎的聰明機智;從老虎的角度寫驢;聯(lián)系時代是諷刺朝廷官員。)
在這里,《黔之驢》的課堂活動,用黃老師自己的話說就像山民種地,在語文的地里種著語文的莊稼。他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用語文的方式教學生學語文,在閱讀中學閱讀,在寫作歷程中豐富寫作素養(yǎng),這是語文教學的正途。
4.基于目標,強化活動指向。課堂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指向,不能像技術不好的司機開汽車“游盤”。我們看余映潮老師以朗讀帶動品析的兩個課例。一是教《安塞腰鼓》的美段朗讀: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余老師組織了這樣的“四讀”活動:一讀,把握語速;二讀,讀出激情;三讀,讀出本段“敘議結合”的結構特點;四讀,讀好描敘部分的一個總說句“狂舞在你的面前”;二是教《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剑骸白鹁诓??”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眨∨c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一讀,用“略略停頓”的方法,讀清文中的兩個故事;二讀,讀好“客人”的不同語氣;三讀,讀出“元方”的個性特點;四讀,在語速的起伏變化中,表現(xiàn)故事的波瀾??纯从嗬蠋煹脑O計,想想我們?nèi)粘Un堂的朗讀活動,很多老師是會汗顏的,因為我們平時教學讓學生讀書,只是停留在“讀”上,沒有明確的指向,讀的效果自然不好。所以,課堂活動必須有明確、強烈的目標,每一次課堂活動目標不能雜亂,要相對單一、聚焦,努力解決一個問題,以期收到好的效果。
5.基于興味,增益活動意趣?!盎顒印边@個詞,本身傳遞的就是開心快樂。所以課堂活動,必須充滿趣味,讓學生開心樂意的參加。但課堂又絕不能只圖熱鬧,還要有思維量,要意味深長,意和趣需兩者兼顧。邱榮珍老師教蕭乾的《吆喝》,就基于學生閱讀的興趣點開展活動。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文中的“吆喝聲”很感興趣,便以“吆喝聲”為切入點開展課堂活動,讓學生品讀文中的聲聲“吆喝聲”,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吆喝聲”自由大聲的“吆喝”。為避免課堂的雜亂,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大街小巷天天響起這么多的吆喝聲,作者是怎么處理的?”于是學生細細品讀“吆喝聲”語句,讀出了語言的幽默風趣,讀出了充滿濃郁地方色彩的北京味兒,讀出了“吆喝聲”的語氣語調(diào)和包含的思想感情。這樣,品讀“吆喝聲”不僅洋溢興味,也成了有條有理、有滋有味的對作品組材之美、結構之美的領悟。
有趣需要有味,有趣的學習活動要耐人尋味。有位名師執(zhí)教魯迅的《藥》,巧用三個標點符號設計流程:先在板書“藥”的后邊畫上一個句號,說“這是一個關于藥的故事”,讓同學們理清故事,復述情節(jié);然后在“藥”的后面畫上一個問號,激發(fā)學生對“藥”的疑問。大家提出“革命者的鮮血怎么會成了愚昧者給兒子治病的藥”,“華老栓怎么這樣相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好他兒子的癆病”,“標題‘藥有什么深刻的含義”等,一個個問題正是打開作品內(nèi)文的鑰匙;最后老師又在“藥”后面畫上一個感嘆號,讓學生讀了故事發(fā)抒感慨。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很有趣,又有了內(nèi)在的豐富與深刻。
6.基于引領,確保活動品質(zhì)。課堂是師生共有的課堂,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課堂管理,都需要老師的主導和引領。崔巒老師說,我們的教學“既要尊重學生主體,也要發(fā)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diào)控的作用。對學生理解不到位,體會不深刻,甚至理解有錯誤的地方,要訂正甚至做必要的講解,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學習過程中還會出現(xiàn)許多偏離學習目標的行為,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
何其芳的《秋天》到底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學生不太好理解。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放飛想象,去天馬行空,所謂多元解讀。但學生很可能理解偏了,語文教學不能給學生留多少不確定。盧望軍老師執(zhí)教時,就及時介紹何其芳質(zhì)樸的為人、詩意的情懷,提醒學生他不像別的詩人那樣愛用象征,把詩寫得太富哲理,也不像有的詩人拘泥于個人狹小的情感空間兒女情長,而是將視野投向鄉(xiāng)野,投向普通人的場景,表達一種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他的名字也由何永芳改成何其芳,多么芬芳??!這么一點撥,孩子就靠近了作品的題旨。接著,盧老師又讓學生根據(jù)何其芳的作品,自己仿寫秋天。盧老師正是這樣及時引導點撥,確保了活動的順暢,也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正確而不至過度解讀。
7.基于效率,優(yōu)化活動效果。課堂教學的有效與高效問題雖然學界有爭議,但一堂課45分鐘,應該追求效率,這應該無可爭議。所以課堂開展學習活動,要注意從效率的角度思考,努力擴大容量,增強活動效果。王安濮老師曾開過一節(jié)課,和學生一起欣賞了7首古詩詞。她的課堂活動主要是讓學生讀、看、議、品,成功之處一是分類欣賞:亡國之痛的《春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過零丁洋》《泊秦淮》;離別之情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雜詩》;登高之志的《望岳》;二是時間分配上詳略有致,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春望》《望岳》多花點時間,其他則一筆帶過。這樣的活動設計就使課堂顯得非常豐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則消息,全文就600字左右,內(nèi)容淺顯。如何讓課文教學效益最大化?王珺老師的活動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在讓學生作了簡單的熱身運動以后,將課堂教學設計定位在“讓學生接受挑戰(zhàn)”上,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挑戰(zhàn)”,教學流程就是學生面對挑戰(zhàn)、應對挑戰(zhàn)、完成挑戰(zhàn)的過程:提出“為什么把東路軍放在最后說”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新聞的結構很講究”;拎出一組詞語讓學生細細體悟,提醒學生“新聞的語言很耐嚼”;將課文導語部分與注釋比照著讀,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中帶“我”的句子,比較有“我”沒“我”的不同效果,促使學生明白“新聞的滋味很綿長”。學生完成這三個挑戰(zhàn),也就真正理解了課文所內(nèi)蘊的結構魅力、表達魅力和情感魅力。整堂課,教學內(nèi)容豐裕飽滿,教學節(jié)奏波瀾起伏、有序有致,學生又學得那樣得趣得理,有滋有味,有感有悟,有情有法,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避免了教學新聞這類體裁可能出現(xiàn)的枯燥、無聊、淺薄。
8.基于建構,豐滿學科素養(yǎng)。語文學科有自己知識和能力的體系,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需要心中有“學科大廈”,通過一次次活動,讓這座“大廈”在學生的心中聳立起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詞語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徐杰老師教學時,就集中開展了弄清詞語古今異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認真理解一下八句古今異義的詞——親舊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因以為號焉,亦不詳其姓字,短褐穿結,好讀書不求甚解——中的“舊、去、或、造、以為、詳、結、不求甚解”,在此基礎上,與孩子們一起總結出語言演變的三種基本形式:詞義擴大(長河落日圓)、詞義縮小(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詞義轉(zhuǎn)移(涕泗橫流),完成這一方面的知識建構。所以,開展課堂活動不能太隨意,而要有意識地從語文知識與能力建構的角度去組織,通過活動努力讓學生完成知能某個方面的建構。長期堅持,建構增益,建構連綴,語文的大廈就慢慢建成了。
就學生的閱讀水平而言,建構越扎實,水平就越高。比如古詩文閱讀,有好多路徑,建構多了,閱讀就能循徑而入。南京的蔣國銀老師教《小石潭記》,以“一字立骨”為綱,從作品的題目入手,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小、石、潭、記”四字所表現(xiàn)的四個意象,通過比較不同的內(nèi)容,從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情感變化。學生通過尋找,發(fā)現(xiàn)了文中可與之對應的句子,立意就很清晰了,學生也就掌握了一種古詩文寫作的方法。這樣的積累多了,學生讀古詩文就能入境入里了,那些欲揚先抑、移步換景、映襯反襯、點面結合、言近旨遠、平中見奇、尺幅千里、聯(lián)想想象、詩中有畫、側(cè)面措筆、渲染蓄勢、虛實交映、動靜相佐、托物寓意、欲露還藏、筆用諷刺、張弛相間、活法用典等技法,孩子們就很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