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香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就要樹立典范,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努力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夯實文學底蘊。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判斷能力和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直接影響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無不強調(diào)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本文將就如何及早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紛繁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談談我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所做的點點滴滴。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zhí)著的追求。從小培養(yǎng)興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不盡。小學語文教材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占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nèi)容具體,形象生動。
二、擴大學生閱讀量,夯實文學基礎
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看一些課外讀物,組織安排一些文學業(yè)余活動,讓各年級的小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總量。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看一些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例如《西游記》、《封神榜》、《安徒生童話集》、《伊索寓言》等,是最好的閱讀素材。到了三年級,讓學生逐步接觸一些現(xiàn)代文學作品,如魯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學大師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級中開展一些相應的文學活動,如敘述故事情節(jié)、談感受、討論交流等,加強學生對內(nèi)容的記憶。高年級的學生,讓其慢慢接觸一些中國現(xiàn)代和古代的文學名著以及外國文學經(jīng)典名著,為以后學生持續(xù)閱讀打好基礎。我們讓學生閱讀的目的,在于讓其汲取更多的文學養(yǎng)分,而不是去增加學生學習以外的負擔,為此,我們必須得保證學生課外閱讀的質(zhì)與量。(1)要求學生有目的、有選擇地讀書。(2)讓學生從開始讀書便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平時閱讀中將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優(yōu)美的修辭,好的用詞等摘錄下來,空閑時可以拿出來琢磨琢磨,以加深記憶,循序漸進,閱讀中積累一些原始的東西。引導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等,加強對內(nèi)容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恢復記憶。
三、奠定堅實的閱讀基石——重視字、詞、句的訓練
我們應該為閱讀打好基礎,也就是加強字詞句的訓練,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其中的利害。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閱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guān)都不能通過,怎么可以打開閱讀的大門呢?字、詞、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積木,不認識一個個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積木組裝好呢?我們不可以“忘本教學”,就好像“空中閣樓”一樣危險。那么如何進行字、詞、句教學為閱讀服務呢?
1.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進行詞句教學。詞句如果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理解,則很難弄清它的準確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就要聯(lián)系它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挖掘、體味和揣摩,深入理解詞句含義。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其感悟就不一樣,這就為個性化閱讀留出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有意識地為學生預留時空,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體味、思考……學生才能通過詞句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結(jié)論。
2.利用比較法進行詞句教學。有比較才有鑒別。葉圣陶的《語文教育二十韻》所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有在品味和咀嚼中,學生才能通過語言文字來觸摸作者的靈魂,感悟文字的精彩,語文教學才不會變得空洞、說教。
3.針對語句特點進行教學。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字義的教學也很重要,這就需要把漢字放在詞的位置上進行理解,做到字不離詞,讓學生用所學的漢字組詞或組成短語,在完成讀、認、寫的同時能真正理解和學會運用。句不離篇也就是需要結(jié)合全段或全篇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句子的意思增強語感,利于培養(yǎng)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適時地引導學生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的要求。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塞給學生,要他們?nèi)ケ常桓皇且宰寣W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我認為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fā)揮名副其實的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學習知識的“柱子”,和同學們在實踐探索中領悟?qū)W習方法。閱讀教學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zhì)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和途徑。首先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在理解“飛奪瀘定橋”一課的題目時,學生抓住“飛”與“奪”這兩個字開展充分的討論,充分開發(fā)自己的思維空間,分析“飛”、“奪”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提示了課文的中心。
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shù)。它需要“百家爭鳴”,我們教師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博覽群書、翻閱工具書、探索、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那么就讓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會創(chuàng)新。讓我們語文老師共同努力,使我們閱讀教學的明天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