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萍
減負增效一直是新課改以來的熱點問題。根據長期的實踐觀察,發(fā)現學生的負擔主要是來自多而雜的作業(yè)。一年來,筆者努力實踐“以練導學”的課堂教學,力圖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減少教師講的機會,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通過近一年來的實踐,筆者認為該課堂教學模式可以通過課前設計預習單,課內學習單練習以及課后練習單的形式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此,我們采取以下兩種途徑進行落實:
一、整合有效的練習資源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能夠系統(tǒng)整合有效的練習資源,如,課文中學習伙伴的提示、課后練習、課堂作業(yè)本等。將“學”與“練”無痕對接,融入課堂的整體學習。而同時追求樸實、扎實、落實的練習,是小學語文課堂走向優(yōu)化的重要因素。
1.“以問帶學”——以課后問題引領閱讀訓練
小學語文課后練習題揭示了課文的重難點,體現了語文訓練的階段性。充分發(fā)揮課后習題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教師要將課后練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
2.“以練代講”——把課堂作業(yè)本納入課堂訓練
語文課堂作業(yè)本是為全面考查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而設計的一本有針對性的練習本。因此,積極利用語文課堂作業(yè)本,實施有效練習,從而實現“減負”不“減質”的語文課堂教學。當然,在使用時,應該結合課堂,將這些練習進行加工后融入課堂。
(1)借助“課堂作業(yè)本”上的基礎性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預習
如學習《童年的發(fā)現》時,第1題“讀拼音,寫詞語”和第2題“根據句子意思,把畫橫線部分換成一個詞語”既可以作為學生預習情況的一項反饋內容,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第二天學習這篇課文時的作業(yè)負擔。
(2)借助課內閱讀類的練習,梳理文本內容,強化鞏固對文本的理解
如《晏子使楚》課堂作業(yè)本第4小題——“默讀課文,填空”教學時,即可適當將本練習進行加工梳理,設計成如下形式:
課文回顧:了解楚王是怎樣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辦法反駁楚王來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3)“小練筆”等類型的練習,提升對文本的感悟
高段“語文課堂作業(yè)本”中平均每一單元至少有一次小練筆,內容有擴寫、改編、想象、縮寫、拓展等,因此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在設計《慈母情深》小練筆時,筆者是這樣操作的:
3.“以學定教”——以自主練習設計推進閱讀進程
“以練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在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課堂練習。這些練習的設計要立足教材,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引入不同形式的學習單,以一個個練習讓學生充分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推進文本的深入研讀。
學習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一文,不但要讓學生學習作者通過細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描寫把感情寫具體的方法,還要初步運用交替描寫把畫面寫生動、寫具體。所以,筆者設計了如下兩個練習:
第一步,抓住一個畫面完成練習,學習交替描寫。
(這一練習指向“信息提取”和“整體感知”的閱讀課堂練習。)
第二步:拓展想象畫畫,遷移表達,運用交替描寫。
(這是基于課文語言和內容的閱讀課堂練習。)
4.因問拓思——以課文學習伙伴的提示緊扣學習重點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在課文中插入幫助學生學習,以“學習伙伴”呈現的話語。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料,引導學生自覺開展學習,從而形成主動利用該資源進行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充分展開訓練過程
1.課前導學,關注學生的學習準備
課前導學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以及課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設計“課前預習單”進行各類常規(guī)性、實踐性的作業(yè)。
(1)常規(guī)性作業(yè)
我已認真讀課文( )遍,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借助工具書理解了生字詞;我認為文章中最易讀錯或寫錯的詞語是( );我已在不懂的地方打上“?”。
(2)預見性作業(yè)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讀讀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名字,根據人物的關系,用幾句話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嗎?通過對課文的預習,我認為諸葛亮是這樣的一位人物:_________(可以用詞語概括)。
(3)實踐性作業(yè)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英雄豪杰的故事,比如說:_________,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找他的故事讀一讀,我們來開個故事會吧!
2.關鍵性練習,引導過程學的充分
在以“課前預習單”的形式引導學生充分自學思考后;關鍵還要結合“課內學習單”,設計1~2個核心的課堂練習,撐起閱讀活動的主要學習內容。引導在個人思考學習的基礎上,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取長補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
如執(zhí)教《半截蠟燭》時,一位老師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練習:母子三人是怎么想盡辦法保護半截蠟燭的呢?快速默讀,補充完成發(fā)展情節(jié)圖。
3.整理拓展,增強實踐運用能力
練習具有“檢查、反思、鞏固、引領”等功能,在教學的鞏固與延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梳理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拓展練習,讓聽、說、讀、寫與作業(yè)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白楊》一課的整理延伸練習:
(1)白楊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圍繞白楊,先從列車窗外的白楊引出兩個孩子________,然后寫爸爸________,最后寫爸爸看到________。爸爸的神情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出神—微笑—( )—( )—( )。
(2)聯(lián)系上下文,我讀懂了:作者筆下的白楊樹實際上就是_________。作者借贊揚白楊樹贊揚________,這樣的寫法叫做________。我還知道人們常用“蠟燭”指________,“老黃?!敝竉_______。
(3)寫幾句話夸夸自己的老師或者身邊熟悉的人,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這樣的整體回顧中,既體現了作業(yè)的實踐性,又溝通了課堂內外,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練導學”的課堂教學還有很漫長的道路需要走。如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自學能力,并科學設計語文課前預習單、課內學習單、課后作業(yè)單,形成一套適合高段學生使用的練習體系,需要我們繼續(xù)不斷地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葉建松.學習單的設計與運用[J].小學語文教學,2014(4).
[2]陳子衛(wèi).建構“導學議練”自主學習模式[J].四川教育,2009(6).
[3]王學芬.高效課堂 點燃激情: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新課程(上旬),2013(7).
[4]朱春芳.導學練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神州,2012(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