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瓊雯
我在國內讀的小學和中學,本科赴美留學,就讀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6年本碩連讀后,成為伯克利首位美國文學專業(yè)的亞裔女碩士。在美國讀書期間,我榮幸地獲得女詩人獎(美國作家協(xié)會分支機構詩歌工會針對青年詩人的一個評選)。我將自己適應美國留學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供后來人借鑒。
“三遍”演講訓練法
我是在上外(上海外國語大學)體系長大的孩子,從上外附小到附中。上外附中的老師會提出要求,包括大量課外閱讀、演講復述與寫作訓練。不過完成主要靠學生自覺。
從初一開始,演講和寫作成為我學習生活中的兩大主軸。每一篇閱讀材料,我都會要求自己專題演講3遍以上。我當時是帶著尋找演講與寫作切入點的心態(tài)去閱讀的,這樣的方法也令我事半功倍,每講一遍都有新收獲。第一遍為通解,了解故事情節(jié)后,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第二遍閱讀對書中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對人物的喜惡讓我有了表達欲望,第二遍演講著重人物形象的評判,并做到有理有據。第三遍演講要講出作者的用意。
整個中學階段(初中四年加高中三年),這樣的演講訓練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每天飯后一小時對著鏡子練習,或基于文本復述表達,或任選主題,即興演講,從1分鐘到3分鐘,從3分鐘到5分鐘。后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演講上癮了,一旦有了跨文化交流能力,開口表達的愿望就抑制不住,經常攔住老外“強迫”人家聽完我3分鐘演說。
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論文
在上外附中時,身邊高手如云,競爭激烈。很多同學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模聯(lián),不停刷題拿高分。我在其中算個另類,參與的大多是跨文化交流,比如參演《劇院魅影》,組織公益文化講座、開展英語俱樂部、赴美采訪老兵、研究中東問題、探索非洲民生議題、鉆研古希臘哲學且發(fā)表論文等。
寫申請文書時,我附上了自己的幾篇研究論文,靠一己之力完成了文書寫作。履歷中滿滿當當都是我參加的演講活動與論文成果。我的托福首次裸考118,其中口語寫作全滿分,在SAT分數(shù)不占任何優(yōu)勢的情況下拿到了伯克利、史密斯文理學院等10所美國頂尖文學系的offer。我想,自己之所以被美國學??粗?,正是因為那些豐富多彩但與大多數(shù)學霸不同的經歷。
演講,從模仿名人開始
在國內求學時,我已被視為具有英語母語能力的學生,因此初到美國時,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然而很快就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很“骨感”。第一次去賽百味點餐,就碰到很多不會的詞,美國本土人的交流速度之快也令我始料未及。這樣的打擊讓我不愿意主動去接近美國本土人,排斥參加一切校內外的社交活動,加之超負荷的課業(yè)壓力,生物鐘嚴重紊亂。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融入美國生活。后來,我加入了幾個公益組織,在活動中漸漸融入美國的文化圈子。
演講在美國是極為重要的一門技能。在國內打下的演講基礎幫我很好地適應了學校這方面的要求。很多中國留學生問我演講技巧,我建議從模仿名人演說開始,無論是歷代總統(tǒng)演說,還是精彩的好萊塢獲獎感言,總之從模仿精華開始。
在美國大學,寫作是一項“日常打怪”任務,不少留學生因寫不出論文而焦急得失眠。與其在寫論文時臨時抱佛腳,不如平時好好提高寫作水平。寫作依賴于大量的閱讀積累,在伯克利,教授布置的閱讀量通常是一周一二百頁。除此之外,全班有三成同學還會讀完一本約300頁的選讀書目。哲學文本常被忽視,其實《存在與虛無》《理想國》等哲學作品,是訓練邏輯思維的不二法寶,運用到寫作中會成為“點睛之筆”。
關于寫作,每個人都是從生疏走向老練。我有兩個方法,分別是“比較研讀”與“同學批判”。首先尋找文獻,最好是兩篇觀點截然相反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之后再結合其他閱讀資料,得出自己的觀點。如何確保自己的觀點沒有漏洞?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同學相互評判。訓練寫作重要的不只是寫的過程,交流、駁斥、捍衛(wèi)觀點,以及修改的過程,都遠比初稿重要?!?/p>
(作者英文名Vanessa,現(xiàn)為美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