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波
摘 要: 日記對于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獨特的作用,但目前小學生日記寫作與小學生日記教學存在問題。本文采用文獻法、訪談法、調查研究法,從古今中外寫作教學中學習經驗,探索日記教學的教學理論,并對當前日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小學生 日記寫作教學 教學策略
許多教師會在小學階段安排學生進行日記寫作,以期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作文能力與寫作習慣。事實上,通過日記寫作教學,能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啟蒙,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抒發(fā)情感的能力。寫作本身就是語文知識的輸出環(huán)節(jié),形式相對自由、簡單的日記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日記學習,實現寫作能力的提高。
一、小學生日記寫作教學的意義
(一)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寫作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小學階段,做到“有物”是作文的初級階段,要求學生用語言把眼中的世界描述出來。日記恰好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能力的重要載體。小學生開始嘗試運用文字進行描述,僅僅是“流水賬”,語言稚嫩且充滿語法錯誤,但隨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會發(fā)現學生開始不斷嘗試如何運用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生活。例如:“今天考試得了85分,爸爸很開心,獎勵我一直想要的玩具手槍,很酷?!边@樣的描述也許尚顯稚嫩,卻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生活。又如:“今天路過墻邊,發(fā)現一種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草,很漂亮,好想采回家養(yǎng)起來……”這樣的文段,反映出學生已經開始關注到一些細微的事物。
(二)培養(yǎng)學生抒發(fā)內心的能力
在日記過程中,學生在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感悟,盡管這些感悟幼稚而直接,比如:喜歡、開心、難過等,以最直接的形式進行表達,但已經明確地表明學生對所觀、所感的態(tài)度,只有加以引導啟發(fā),才能使學生對世界的感悟日益深刻,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個性特征。在寫作中,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心的情感,是學生必須完成的。小學生對世界有較多的直觀感悟,缺少加工處理。教師通過日記對學生的情感加以引導,使學生更明確自己如何在寫作中抒發(fā)情感。
二、小學生日記的常見形式
(一)觀察日記
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記下來,每次觀察最好截取一個側面,寫出特征,反映一個中心。
(二)活動日記
記下參觀訪問活動、學校班級少先隊組織的各項活動、家庭活動、同學之間組織的有意義的活動等,參加一次寫一次,一定要抓住要點寫。
(三)思考日記
或叫心靈日記、自我教育日記、“道德感悟”日記。把自己對現實生活中的優(yōu)缺點和心理活動或道德品質成長變化過程摘要記下來。前兩種形式多見于應試,后一種形式要求較高,宜在高年級有針對性地指導試用。
(四)剪貼日記
把自己喜愛的郵票、圖畫、照片貼在日記本上,并按意圖寫上來源、目的、意義或說明文字。
(五)信息日記
把看到的、聽到的、有價值的最新信息記下來。
(六)氣象日記
把當天的天氣、溫度、風力、風向和出現的特殊的自然天氣現象記下來。
(七)臺歷日記
把周圍實實在在發(fā)生的重要事情如實簡要地記在臺歷上,少則一句,多則一段話。
(八)摘錄日記
把看到或讀名家語錄、格言、座右銘或寫人狀物的優(yōu)美詡句摘錄下來。
三、如何在小學展開日記寫作教學
(一)培養(yǎng)學生日記興趣與習慣
在開始時期,學生由于對日記這種形式不熟悉,并且需要寫很多字,都會感到枯燥乏味,也有因為不清楚要寫什么而感到困難的情況,歸納而言就是不熟悉,進而會產生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幫助學生激發(fā)寫日記的興趣,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常規(guī)記日記之前先嘗試用一句話對自己的心情、狀態(tài)等進行描述,以句子為開端逐漸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慢慢適應用語言記錄自己的心情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用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認識是不完整的,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描述,讓學生理解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當然,教師的解釋并不一定要專業(yè),更重要的是有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
盡管日記是學生較私人的行為,然而在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寫日記,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日記記錄的是什么,幫助學生樹立日記的概念。另外,針對學生不清楚日記要寫什么內容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例如:教師在講解《荷花》一課后,讓學生觀察家中的花再描寫等,幫助學生尋找觀察點。在學生寫日記之后,教師在檢查的過程中,可以挑選出學生日記中比較有特色的進行點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尋找事物的不同切入點。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能夠啟發(fā)學生,使學生找到日記的方向。
(三)幫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
之所以從日記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習慣,是因為日記的常規(guī)性、自由行、便于操作性等特征,然而小學生的特點在于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堅持,很難持之以恒地完成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幫助學生養(yǎng)成習慣。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每天堅持提醒、以硬性規(guī)定讓學生寫日記并檢查外,還可以采取一些較靈活的形式。例如:舉辦一些日記分享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分享給同學們等;評選日記之星。這些活動的滲透,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堅持日記的習慣。
(四)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引導
在引導學生記日記的過程中,不僅要記錄生活,還要抒發(fā)情感,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內心的表達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否則學生的日記及日后的作文都會缺乏情感的靈性,徒有華麗的外表。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抒發(fā)情感,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為母親或父親做些事,然后讓他們如實地記錄自己的感悟等,這樣有目的性地引導是為了使學生習慣這樣的記錄,習慣借助文字表達自我。在學生初步嘗試作文的過程中,借助外力的引導,能夠巧妙地幫助學生發(fā)現內心世界。對于內心世界的發(fā)現,將使學生在成長中更好地認識世界、感受愛與被愛,這時是寫作這一行為中人文性的全面體現,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積極的意義。
(五)引導學生自備材料庫——想寫就寫
日記內容可以由學生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作為日記內容。無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養(yǎng)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當然,這種記錄是讓學生用較簡短精練的語言記錄主要內容,只要覺得該記、想記,就寫在專門的本子上,美其名曰“想寫就寫”。
整體而言,小學階段日記寫作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建立寫作模式的重要媒介,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日記在小學階段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作為學生初嘗試作文的重要內容,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應用。學生在初步接觸日記的時候,都會產生一些困惑,需要教師給予足夠的解釋與引導,才能切實提高寫作質量,為日后學生作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旭,王淑敏.從建構主義理論看教學評價策略的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3(06).
[2]趙碧君.日記教學和學生寫作個性的發(fā)展(上篇)[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3]潘涌.論語文課程理念的創(chuàng)新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課程·教材·教法,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