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利益的主體是國家,其內容不僅涉及一國的生存安全、國家主權、經濟發(fā)展、領土完整等方面的利益,還包括國際和國內、政府和民眾、生存和發(fā)展等多方面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是社會和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其內容是維護社會和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權益,引導社會良性發(fā)展。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在利益主體、利益內容、利益的產生機制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差異,但是二者又存在聯(lián)系,嚴格的國內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可以等同于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利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182-02
作者簡介:樂岑川(1997-),男,漢族,湖北黃岡人,湖北大學楚才學院人文社會科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試驗班,2014級法學專業(yè)本科生。
一、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概念
關于“國家利益”的概念辨析,在西方國家,現實主義學派的代表摩根索以三個方面的內容劃分國家利益:領土完整、國家主權、文化完整。摩根索認為“國家利益”最本質的問題就是一個國家的生存問題,不能生存,則其他利益也無從談起。結構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華爾茲則提出生存是國家唯一的利益,雖然揭示了國家利益的核心,但是存在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問題,過于抽象。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基歐漢主張三種國家利益:生存、獨立、經濟財富。而建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溫特又在其后增加了“集體自尊”作為第四種利益。
而在我國國內,大多數學者認同國家利益的主體為一國國內的全體人民或大多數居民,但對于國家利益的具體內容則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將其限定在與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相關的利益范圍之內;還有學者強調國家利益既包含物質利益又包含精神利益;而另一些學者則對國家利益進行籠統(tǒng)的、抽象的概括,提出國家利益是各種需求對象的“總和”、“綜合”或者“加權平均數”。
綜上所述,“國家利益”是一個內涵豐富多彩、層次分明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概念。它既包括一國在生存安全、國家主權、經濟發(fā)展、領土完整、國際地位等方面的需求,又包括國際和國內、政府和民眾、生存和發(fā)展、物質和精神等多個方面的利益。①所以筆者認為“國家利益”可以這樣定義:以一國的生存與發(fā)展為核心,同時包括一國在國內與國際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需求的利益。
“社會公共利益”的概念在我國的立法中分布得非常廣泛,在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中可以看到幾個內涵很接近的概念:“社會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國家整體利益”。那么應該如何理解“社會公共利益”這個概念呢?
功利主義的奠基人邊沁認為,共同體的利益是道德術語中最籠統(tǒng)的術語之一,往往因其自身的抽象和不確定性而失去意義。邊沁認為,“共同體是個虛構體,由那些可以說成是其成員的個人組成。那么共同體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組成共同體的成員的利益的總和?!雹谡\然,“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在具體事件中,依據不同的價值選擇甚至會出現支持截然相反的觀點的行為。
社會是基于共同物質活動或者共同利益而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共同組成。依據邊沁的觀點,社會公共利益即是組成社會這個共同體的成員的利益的總和。這種解釋的基礎是社會成員之間存在的共同利益,具有合理性,但是卻忽視了社會成員的利益分歧。由于對于“社會公共利益”的解釋和價值選擇具有很大的個人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雖然因其自身的抽象無法具體定義,但是如不對其內涵加以限定,則容易淪為人們斗爭和相互傾軋的工具,反而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社會公共利益絕對不是簡單的共同體利益的總和。共同體中的個體利益分歧是始終存在無法消除的,因而為了保障社會總體進步、各方面穩(wěn)定發(fā)展以及盡可能照顧最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妥協(xié)就無法避免。所以,“社會公共利益”的概念可以這樣定義:在滿足社會秩序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等各項基礎條件的前提下,通過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協(xié)商、相互妥協(xié)以實現的最大程度惠及最大多數的成員的利益。
二、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區(qū)別
(一)利益主體不同
國家利益的主體,毫無疑問是國家,國家利益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政治學的概念而為人們所熟知;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一般認為是社會和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
(二)利益的內容不同
國家利益的內容以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為核心,涉及一國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經濟發(fā)展、國際地位等國內與國際上的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家利益一定程度上也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體現,在某些方面其內容也包含部分社會公共利益;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容主要是為了維護社會和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如超額累進稅制、社會福利制度、義務教育制度等,其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引導社會良性發(fā)展以及保障社會成員的各項合法權益。
(三)利益的產生機制不同
國家利益的產生機制就是政治權力的運作機制,其以軍隊、警察、監(jiān)獄等暴力機關所形成的強制力作為保障國家利益的基礎;社會公共利益的產生機制既可以是政治權力的運作,也可以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各類交往機制,并不必然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③
(四)利益的表達方式不同
國家利益的主體是國家,而國家以政府為代表以實現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強調統(tǒng)一性,通常以法律法規(guī)或行政命令等方式來表達并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主體是社會及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社會公共利益不必強求統(tǒng)一性,而是允許具有地域性和階層性的,它既可以借助法律法規(guī)等形式來表達,也可以通過輿論或習俗等形式來進行表達和傳播,形式更為多樣。
三、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聯(lián)系
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聯(lián)系,簡要概括就是,嚴格的國內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可以等同于社會公共利益。
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內,國家利益的實現在很多具體問題中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為前提,國家通過履行社會公共職能來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從而為國家利益的實現提供安定的環(huán)境和強大的經濟基礎。對于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群體的社會公共利益訴求,國家往往處于一個居中調停的地位,協(xié)調各方利益訴求,使各方達成協(xié)議,結果是使國家和社會都受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和社會成員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國家對社會提供的治安保障、統(tǒng)一的人人適用的法律規(guī)則、制度性保障和消極承認,社會是不可能獨立于國家之外而存在和運行的。也就是說,在國內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是重合的,二者相互依賴,密不可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歷史的進程中二者總是相伴相隨。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解決或緩和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注釋]
①倪同木.法學視野中的國家利益研究[D].南京大學,2014.26.
②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8.
③王軼,董文軍.論國家利益—兼論我國民法典中民事權利的邊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68-76.
[參考文獻]
[1]倪同木.法學視野中的國家利益研究[D].南京大學,2014.26.
[2]王軼,董文軍.論國家利益——兼論我國民法典中民事權利的邊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3):68-76.
[3]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8.
[4]馮憲芬.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2-77.
[5]李少軍.論國家利益[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1):4-9.
[6]張耀方.論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4(7):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