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的挪用公款罪是國家工作人員為了一己之私,通過職務上的便利而擅自挪用公款自己隨意使用,參與非法活動,涉及的金額巨大,超過三個月以上未歸還的行為。在當前的反腐敗的斗爭中,挪用公款罪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犯罪行為,有些問題依舊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的爭議。本文主要就日常實務中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加以探討。
關鍵詞:挪用公款罪;實務;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163-01
作者簡介:陳飛龍(1988-),男,山東臨沭人,本科,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人民檢察院,科員,助檢員。
一、單位將公款給個人使用行為的認定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單位決策機構經過相關研究決定將數(shù)額大的本單位公款借給個人使用,進行營利活動或者規(guī)定三個月內需要歸還。有些人認為,單位領導集體研究決定之后,大家都知曉不屬于擅自挪用公款行為,單位集體共同承擔責任。我國的刑法規(guī)定,挪用公款的主體僅限于自然人,單位不涉及在內,因此此種行為并未構成挪用公款罪。若是借給個人后使得單位受到重大損失,并且構成其他犯罪的,需要依法追求其法律責任。
二、挪用公款借給其他單位使用行為的認定
我國刑法384條中明確規(guī)定了,挪用公款客觀方面的需要滿足一個必要條件才可以“歸個人使用”[1]。在實踐中,將公款借于其他單位使用,是否屬于“歸個人使用”難以明確認定,如果是為了謀取私利,以個人名義將公款借于其他單位使用,或者以單位名義個人做出決定借出去,屬于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范疇。
三、挪用金融憑證、有價證券做為質押行為的認定
眾所周知,挪用公款罪對象范圍較廣,涉及到股票、支票、提單、國庫券、存單、債券及單位內部流通的用于結算及支付的票證等都屬于“公款”[2]。日常司法實務中對于金融憑證、有價證券的挪用質押現(xiàn)象較為頻繁,公款也變得有一定風險,應給予挪用公款罪處罰,處罰的數(shù)額依據(jù)實際中承擔的風險數(shù)額為準。
四、國家單位領導向下級有法人資格的單位借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認定
通常來說,行為人所在單位的公款就是挪用公款的對象,如果行為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為了謀取私利,私自挪用公款,尤其是利用職務之便施壓下級有法人資格的單位借出公款供個人使用的,屬于挪用公款罪,應該進行相應的懲處[3]。
五、挪用公款用于其注冊企業(yè)、公司行為的認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挪用公款進行注冊企業(yè)、公司的行為較為常見。通常而言,如果是挪用公款的時間較短,但是涉及金額大,進行公款挪用性質的判定的時候需要謹慎處理,以免過早做錯誤判斷。進行注冊資本的申報目的是為了使得生產經營活動合法化,是一個企業(yè)、公司成立之初的運營基礎,因而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是為了進行企業(yè)、公司注冊資金所用,可以認定此行為是挪用公款用于營利活動。
六、挪用公款用于歸還個人欠款行為的認定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人挪用公款是為了貪圖享樂,隨意揮霍,大吃大喝等,還有些人是“拆東墻補西墻”挪用公款還自己的欠款(賭博欠款)等[4],如果將這些行為認定為一般的“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需要滿足時間期限三個月以上,金額巨大,也會使得這種不良風氣蔓延。在司法實務中,判定挪用公款歸還個人欠款的,需要了解欠款的原因,并進行明確認定,若是歸還用于非法活動的需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七、挪用公款罪與貪污罪的區(qū)別
挪用公款罪與貪污罪是經常被提到的與金錢打交道的犯罪行為,如果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屬于貪污罪。例如,挪用公款后行為人通常會采用虛假發(fā)票“平賬”、銷毀相關賬目等方式,使得所挪用公款不會輕易被單位財務所察覺,也沒有歸還行為;有計劃的攜帶挪用公款潛逃[5];明明可以歸還所挪用的公款卻裝作不知道,也不歸還,對于公款去向守口如瓶等。
八、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中國也在努力為構建一個新型的民主、和諧的法治社會而不懈奮斗。當前的社會形勢較為復雜,挪用公款罪的形式趨于多樣化,給國家工作人員的正面形象及廉潔風氣造成惡劣影響,也是國家反腐倡廉工作中重點打擊的一項犯罪行為。在司法實務中關于挪用公款罪的量刑,需要依據(jù)實際情況而妥善定罪,嚴懲不法犯罪行為,才能維護法律的正義。
[參考文獻]
[1]趙軍,彭志剛,許曉娟,等.淺析挪用公款罪的幾個實務問題[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80-84.
[2]馮兆蕙.挪用公款罪司法適用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7,25(7):76-80.
[3]單長宗.挪用公款罪司法實務若干問題的探析[C].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250-260.
[4]李剛.挪用公款罪的認定與處罰[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5(4):84-86.
[5]賈文宇,李霞.淺論挪用公款罪的相關問題[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3(6):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