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觀察分析美國大法官制度如何博弈和平衡政治因素對法律的干預和影響,得出法律可以通過充分制衡的政治體系和完善的司法制度來保持其自身相對獨立性的結論。此外,美國的大法官制度作為平衡法律與政治的制度典范,對中國的司法制度特別是法官制度的建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政治;法律;大法官制度
中圖分類號:D91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144-02
作者簡介:孟琪(1993-),女,漢族,天津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自國家產(chǎn)生后,法律與政治之間就形成了復雜的關系。談及二者之關系,學界一般認同“工具說”。該學說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進行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社會的工具。隨著討論的深入,也衍生了比較復雜的其他觀點。比如,認為“政治對法律具有主導、服務作用”的“聯(lián)系說”①,認為“法律與政治具有非常密切的內在關聯(lián)”的“共生說”②,認為“法律與政治之間應該存有邏輯聯(lián)結關系”的“邏輯聯(lián)結說”③等。這些學說的發(fā)展雖為探討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打開了新思路,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釋被廣泛認同的“工具說”帶給我們的疑惑,即在政治的激流中,法律作為統(tǒng)治的工具,其“不偏不倚”和“非任意性”是否可能。
“自由”引起混亂,“人治”導致暴政,唯有“法治”能夠實現(xiàn)社會的秩序與平衡。在法律制定、解釋和執(zhí)行過程中,“人”的因素似乎不可回避。對此,美國大法官制度給了筆者啟示,法律可以相對獨立,與政治博弈抗衡,從而使“法治”充分實現(xiàn),權威得以樹立。所以,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具有相對性,它應該在“變”與“不變”之間尋求平衡。
一、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探析
政治與法律的關系難以一言以蔽之??梢园逊膳c政治理解為人類以強制力為基礎解決其相互關系的不同形式,它們具有相互對立的特點,例如穩(wěn)定性與變易性、平等性與差異性、保守性與進取性等。④法律和政治分別反映人類處理公共生活的不同模式,共同服務于社會目標與價值。雖然形式上法律表現(xiàn)為政治的產(chǎn)物,但是法律與政治是基于社會結構內在需要的不同而存在,具有差異性和獨立性。⑤由于形式上的結合,人們往往把法律理解為政治的產(chǎn)物,而事實上,法律是保證政治理性化、防范權利濫用等政治外在控制手段中的最重要選擇,承擔著政治權力的道德性、正當性與合理性的意義賦予和意義展現(xiàn)的責任。⑥
政治對法律的干涉似乎不可避免,法律對政治也應當發(fā)揮其作用、保守其自身的理性。政治與法律,需要倚靠制度來維持微妙的平衡,才能防止權力濫用、維持正義實現(xiàn)。這一切都需要把握好政治與法律關系的差異性、特殊性,在制度上實現(xiàn)法律與政治的“博弈”和“共生”。
二、政治對法律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政治對法律的影響在任何國家都難以避免,只不過程度可能隨制度的完善及外部因素改變而變化。即便在號稱已實現(xiàn)高度法治的美國,政治對于立法和司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比如大法官的選任,仍具有濃厚政治色彩,大法官們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也從未停止。但是,即便大法官們有著鮮明的政見,其仍然嚴格遵循對于憲法和法律的解釋,“大法官們往往是在憲法失語的技術縫隙展開斗爭,而不至于在憲法的腹地大打出手⑦”。所以我們既無法逃避政治對法律施加的影響,也無法全面否認政治干預法律的合理性。
法律和政治的根本沖突表現(xiàn)在政治對法律的消極影響上。從法律與政治的產(chǎn)生及基本關系角度看,法律難以脫離政治而存在,人們對于法治的不懈追求又使得法律必然會排斥政治權力。有效控制政治權力對法律的負面影響,對制度設計提出了考驗。因為,法律應具有建立在公正之上的理性,而政治本身帶有利益性與傾向性,當政治對法律的干預對法律自身的公正性造成威脅,政治干預對法律權威的負面影響就會成為法治的阻礙。
三、大法官制度為法律提供了博弈空間
在當今西方世界,美國無疑是具有強大的獨立司法權的國家,而獨立的司法權又往往通過法官體現(xiàn)出來,要剖析美國獨立司法權建立的過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則構成了問題的中心。⑧因為,司法權的行使,不僅包括相對于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司法獨立,實際上也包括具體掌握司法權行使的法官獨立。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tǒng)提名參議院審議和批準的方式選任且任期一般為終身制,不會因法律規(guī)定外的原因和程序而輕易被罷免。大法官長期任職使其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把處理案件作為一項專業(yè)技術工作,其審判工作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大法官之所以能有不屈從于政府、民意、媒體和其他社會力量的底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的合理性,使法官在作出遵從自己內心和法律的判決時毫無畏懼。此外,由于制度原因,美國立憲建國至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和批準都充斥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但另一方面,大法官制度又能使法官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摒棄政治色彩的桎梏,使法律能平衡政治因素的枷鎖。并且,經(jīng)歷兩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演變,大法官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法官的人員構成上,由來源于東海岸男性新教徒這樣相對單一的構成,演進到今天宗教、地域、性別和族裔背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⑨整體而言,大法官人員的構成從單一走向多元,但大法官的學歷背景、工作經(jīng)歷、司法理念及其實踐等要素卻在逐步趨同,法官群體的整體專業(yè)素養(yǎng)顯著提高。而且,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實行法官高薪制?!堵?lián)邦憲法》第三條第一項規(guī)定法官“應在規(guī)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xù)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雹膺@種優(yōu)厚的薪資制度設計也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相對獨立和高薪養(yǎng)廉。
四、對中國司法制度建設的啟發(fā)
法律并非自然產(chǎn)生,是社會共同體的權威組織根據(jù)共同體需要制定或者認可的。作為維系共同體的工具,法律必須有權威,沒有權威的法律不足以把散亂的個人結合為社會共同體?!?1然而,法的權威樹立的核心就在于建立良好的司法制度。正如任東來教授所說:“在現(xiàn)代世界中,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治精英不在強調法治的重要,強調政府應該是在法律之下,而不能超越法律……但是……光有一個漂亮的成文憲法并不足以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法治國家的另一個條件是還要有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它能夠把憲法上對公權的限制與對私權的保護落到生活的實處?!薄?2然而,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獨立的司法機構的核心是保障法律的行使能夠暢通,法官的獨立審判得到保障。
法官能否做出公正判決,不僅取決其自身專業(yè)素質,更與法院內部機構設置和法官任免等司法制度有著重大關系。在美國,大法官除因貪污腐敗等違法犯罪會被彈劾外,即便總統(tǒng),也不能隨便決定其去留。在我國,司法系統(tǒng)從屬于政府系統(tǒng)的色彩濃厚,法官難免受到干預。未來我國的司法改革制度建設,應建立法官職業(yè)保障制度,保證法院法官行使獨立審判權,完善法官的任命、罷免制度,明晰法官辦案權限,保證法官在履行職務時不受其他個人和組織的制約,對于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此外,無合法正當事由、不經(jīng)合法程序,不得免除法官職務,解除法官對抗法律之外干預的后顧之憂。而且,我們必須直面法官制度中法官等級評定的“科層行政化”導致法官等級劃分的不合理、激勵功能的錯位和法官角色的沖突?!?3在我國,司法審判權與司法行政權共同糾纏于法官身上,法官不僅承擔審判工作,還要履行諸如行政管理等其他職責。然而,法官的核心特質或者職責應當是行使審判權。而且我國現(xiàn)行法官等級評定制度造成法官之間等級高低并非取決于專業(yè)素質和工作能力,而是取決于行政職務。因此,確立以法官審判水平和專業(yè)素質為評價核心的法官評價機制,有利于法官增強職業(yè)責任感,獨立行使審判權。
最后,應注重法官群體來源多元化、法官群體專業(yè)化。無論是大法官還是基層法官,法官這一位置,都擔負著維護法治的重任,而“法律不同于科學,它缺乏無法辯駁的、客觀的方法來確定命題的真實性”○14,這就需要更多具有不同社會經(jīng)驗、閱歷的人進行商議。因此,很多國家例如美國法官的來源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盡管近年來我國也有引進優(yōu)秀律師、學者成為大法官的制度和先例,但是并不常見,法官群體也并沒有因此實現(xiàn)真正的多元化。這極有可能是因為,我國大法官的薪資制度需要改善,律師和學者本來就是這個社會中的高收入群體,法官這一職業(yè)無論是從社會地位還是經(jīng)濟收入還是職業(yè)榮譽感的層面來看,吸引力極其有限。美國大法官無論是從任命還是法官職業(yè)的各種保障來看,都具有特殊的職業(yè)榮譽感,值得借鑒和參考。因此,我國法官的來源是否過于單一,法官的學歷是否能勝任審判工作的需要,法官的政治立場和晉升機制是否會影響法官對案件的獨立審判,都是丞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舒國瀅.法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86.
②李依林.法律與政治關系的幾種理論學說述評[J].法制與經(jīng)濟,2014,1(總第371期).
③李依林.法律與政治關系的幾種理論學說述評[J].法制與經(jīng)濟,2014,1(總第371期).
④唐士其.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法律與政治的平衡[J].國際政治研究,2007(1).
⑤周祖成.法律與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J].現(xiàn)代法學,2012,11,34(6).
⑥姚建宗.論法律與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學導論[J].學習與探索,2010(4).
⑦劉瑜.民主的細節(jié)[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10:229.
⑧趙楓.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制度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
⑨李丹,張慶熠,任東來.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制度[J].南京大學學報,2010(2).
⑩[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約翰·杰伊,詹姆斯·麥迪遜.聯(lián)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在漢,舒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1周祖成.法律與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J].現(xiàn)代法學,2012,11,34(6).
○12任東來.在憲政的舞臺上——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軌跡[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13侯學賓.我國法官等級制度之檢討——以大法官群體為例[J].法商研究,2013(4).
○14[美]理查德·A.波斯納.聯(lián)邦法院:挑戰(zhàn)與改革[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