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賢鈞
摘要:我國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訂至今已有數(shù)年之久,其第192條第二款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的制度規(guī)定在學界及實務界一般認為是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別稱,而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從無到有也隨著刑訴法的修訂實施數(shù)年之久,但這一制度在實踐當中卻極少運用,從而使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實踐中成為了雞肋。這一尷尬的情況亟需通過有效的方式加以改變。
關鍵詞:專家輔助人制度;庭審中心主義;專家輔助人意見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1-0086-03
我國刑事訴訟中專家輔助人制度的規(guī)定實施已有數(shù)年之久,但這一被理論界普遍看好的制度在我國卻明顯感覺水土不服,從實施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并不樂觀,在司法實踐中,這一制度極少得到適用,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xiàn)狀的反思,對這一制度加以改變,以期能在我國得到良好的適用。
一、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實施現(xiàn)狀
我國的專家輔助人制度先在民事訴訟中得到了運用,而在刑事訴訟中只是近幾年才開始在立法中有體現(xiàn),而刑事司法實踐中卻基本沒有很好的落實這一制度。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可以說是借鑒了英美法系的專家證人制度及大陸法系的技術顧問制度,這與我國現(xiàn)今實行的以大陸法系糾問式的審判模式為基礎,兼具英美法系對抗式的庭審模式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建立專家輔助人制度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彌補鑒定人制度可能存在的錯誤或局限性,更加平等的武裝控辯雙方,提高辯方實力,以增強法庭對抗,最終達到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從而作出更加讓人信服的公正合理判決的目的。
但在我國的司法體制及司法環(huán)境之下,這一制度并未取得預期的良好作用,這一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極少被運用,即使得到了適用,其也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辯方專家輔助人的專家意見對公訴方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并無太大的沖擊作用,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依然習慣性的對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優(yōu)先考慮并采納。因此,這一制度在實際運用中并未達到為法官提供更明確的心理確信以查明案件事實,并以此做出更為公正合理的裁決結果的作用。
二、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實施現(xiàn)狀的原因分析
(一)刑事審判制度仍“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裁判模式”,而非以審判為中心的裁判模式
我國目前處于司法改革階段,刑事審判制度一方面仍以大陸法系的糾問式審判模式為主,但同時又借鑒了英美法系的一系列制度,使得庭審又具有英美法系的對抗式模式。正因為我國刑事審判制度的模式是以糾問式為主的方式偏重于查明事實,而非查明案件事實,因此導致司法實踐中偵查權及檢察權過于強勢,而審判權處于弱勢地位,并且沒有在刑事訴訟中處于中心地位。因此司踐中仍堅持以案件筆錄為中心的裁判模式,而庭審中的雙方對抗自然就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二)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性及不可操作性
一是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性質,即公正性還是傾向性。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規(guī)定由控辯雙方向法庭申請專家輔助人出庭,是否準許出庭由法庭決定,從這一制度的規(guī)定及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設立目的來看,其應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但如果其只有傾向性,那么就會出現(xiàn)專家輔助人為了己方的利益不顧法律與事實,做出有違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專家意見,從而誤導法官,使得案件更加復雜化。
二是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地位。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導致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有學者認為其是證人,[1]有學者認為其是有獨立地位的訴訟參與人,[2]有學者認為其是沒有獨立地位的訴訟參與人,[3]有學者認為其是訴訟代理人。[4]
三是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權利、義務及責任?!缎淌略V訟法》過于簡單的規(guī)定了專家輔助人的權權利及義務,因此在實踐中不好操作,學界多是通過概括歸納其主要的權利義務:其權利為發(fā)表專家意見,詢問對方鑒定人或專家輔助人并與有關人員質證;其義務為接受法官、公訴人及對方鑒定人或專家輔助人詢問并出庭與有關人員質證。而對其在刑事訴訟中違反相關規(guī)定應承擔何種責任則無相關規(guī)定,導致法官不敢過多的相信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而專家輔助人參加訴訟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四是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專家意見的性質。我國法律并未明確規(guī)定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專家意見的性質,導致其在司法實踐中對專家意見的定性有一定的誤差,有的學者認為其不具備證據(jù)的法律屬性,不屬于證據(jù);[5]有的學者認為其具備證據(jù)資格。[6]在其屬性的分歧上導致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上也會出現(xiàn)重大的偏差。
五是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選任問題。我國對于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選任問題沒有做出專門的規(guī)定,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應具有何種資格也沒有具體的標準。有學者認為,專家輔助人的資格條件應適用鑒定人的標準;[7]有學者認為不應要求其適用鑒定人標準;[8]還有根據(jù)控辯雙方不同的主體地位適用不同的標準。[9]但在實踐操作中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用以選任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
(三)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局限性
一是以專家輔助人出庭以鑒定人出庭為前提,但事實上鑒定人出庭的情況非常少。我國刑事訴訟中并無鑒定人強制出庭的制度,導致司法實踐中鑒定人出庭的情況較少,因專家輔助人出庭的前提是鑒定人應當出庭,所以導致專家輔助人無法出庭以發(fā)揮其作用。
二是我國刑事訴訟中,辯方缺乏應有的權利,導致無法與公訴方形成平等的對抗。辯方在訴訟中的權利可以說天然的比公訴方弱,所以專家輔助人制度是為平衡雙方實力,但我國現(xiàn)行的專家輔助人制度的規(guī)定只是規(guī)定可以申請其出庭,但其出庭對公訴方的鑒定意見或是專家輔助人并無太大影響,這與庭前專家輔助人未得到應有武裝有一定關系,法官在庭審中還依然習慣性的傾向于相信公訴方的意見。
三是其所產生的對抗式運作模式需耗費大量的司法資源,我國刑事法官在現(xiàn)有的目標管理考核等管理體制中不可能讓控辯雙方充分的運用對抗模式以查清案件事實。因此在現(xiàn)行的司法管理模式中,而且司法資源相對緊張的時候,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并沒有太大的適用空間。
三、在刑事訴訟中充分運用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對策
(一)改變刑事審判制度,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中心主義裁判模式
以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推行為突破口,改變現(xiàn)今刑事庭審走形式的問題,讓控辯雙方在法庭上的對抗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進而逐步改變偵查權及檢察權過于強勢而審判權處于弱勢的地位,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中心主義裁判模式,從而培育出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全面推行的制度土壤。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法律的明確性及可操作性來推動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一是明確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是以公正性為基礎并且?guī)в袃A向性的性質特點。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刑事訴訟中運用的目的即是為了盡可能的平等的武裝控辯雙方,以期雙方在平等的對抗中讓法官能更好的查清案件事實,從而作出更為讓人信服的公正判決。雖然專家輔助人跟辯護人一樣帶有傾向性,但其地位及權利義務都跟辯護人不一樣,因此不能過份的強調其傾向性,否則在對抗模式中會對訴訟造成不利影響:一方面因傾向性而產生的不可靠的專家意見,以及對專家意見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因法官對專家意見的認知缺陷使得無法對因傾向性而產生的不可靠性且互相矛盾的專家意見做出裁判。
二是明確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即為有獨立地位的訴訟參加人。[10]不能因專家輔助人被一方所聘請就認為其依附于一方而不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專家輔助人的公正性的屬性決定其地位具有獨立性。專家輔助人也不是證人,其跟鑒定人一樣,都是以其專門知識事后參與到訴訟中,而不是親歷案發(fā)過程的。從庭審中專家輔助人僅享有的對鑒定意見提意見的權利來看,其參與到訴訟中的參與度明顯不夠,并且專家輔助人具有中立性的地位,因此不能將其定義為訴訟代理人,否則不利于對辯方權利的保護。
三是明確專家輔助人的在訴訟中的責任。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因其享有的權利及義務,其就應當對其自身的行為負責,因此有必要建立專家輔助人行為規(guī)范,以規(guī)范專家輔助人的行為,[11]并且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以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因違反相關規(guī)定及法律而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從而以事前約束和事后懲罰相結合的方式規(guī)范專家輔助人的行為,讓法官能更加相信專家輔助人所出具的專家意見,使得專家輔助人出庭提出專家意見有實際意義。
四是明確專家意見的性質。個人認為,其于權利是質證意見,于義務是被質證對象,其被采納可能帶來鑒定意見不能采信的后果,但其又不能就專門性問題提出自己的結論性意見。[12]所以其應當具有證據(jù)的屬性,但與一般的證明事實的實質證據(jù)又有所不同,其只能作為證明有關實質證據(jù)可信性的事實證據(jù)的補助證據(jù),[13]個人贊同將其歸類為彈劾證據(jù)。[14]從另一角度講,為了能讓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得以全面適用,也必須將其作為證據(jù)的一種來對待,否則在司法實踐中因其在刑事訴訟中的份量不足,往往會被各方忽視而不愿浪費司法資源去運用一個對案件沒有明顯作用的制度。
五是專家輔助人的選任問題。目前我國刑事訴訟中存在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可以再次申請鑒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一方一般都是直接申請再鑒定,而不會充分運用專家輔助人制度幫助其解決有關專業(yè)性問題,有些可以依靠專家輔助人解決的問題再次被重新鑒定而導致訴訟效率低下,因此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基本沒有發(fā)揮其作用而被重新鑒定所取代了其地位。要改變其在司法實踐被重新鑒定所取代的現(xiàn)狀,充分發(fā)揮專家輔助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在專家輔助人的選任問題上就應當比鑒定人的要求更高,本人認為,從解決現(xiàn)在專家輔助人在司法實踐中的尷尬地位的問題出發(fā),必須實行比鑒定人更為嚴格的專家輔助人任職資格條件,這樣有利于專家輔助人制度逐步在刑事訴訟實踐中得以適用,減少雙方對爭議問題的異議,也可以給予法官更為明確的心理確信,減少部分案件再鑒定的適用,提高訴訟效率。
(三)解決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局限性
一是要求鑒定人必須出庭說明其鑒定意見。為了改變專家輔助人適用少的情況,充分發(fā)揮其對鑒定意見質詢的作用,有必要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除特殊情況外一律應當出庭的制度,從而使得專家輔助人制度得以充分運用。
二是實行庭前專家輔助人制度,使得專家輔助人介入到庭前偵查階段,以保證兩造平等對抗,使得專家輔助人的專家意見跟鑒定意見一樣,更能讓法官接受采信。庭前的平等武裝控辯雙方有利于提高專家意見及其對鑒定意見質證的可信性基礎,從而讓法官能真正的充分考慮專家輔助人的意見。
三是加大司法資源的投入,同時改變現(xiàn)有的目標管理考核等管理制度,讓法官能基于充足的司法資源,充分運用對抗式的庭審中心主義裁判模式,借助于專家輔助人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有效實施,對有關案件做出更加讓人民群眾信服的裁判結果,提高司法公信力。
[參考文獻]
[1]陳瑞華.論司法鑒定的出庭作證[J].中國司法鑒定,2005(5).
[2]吳高慶,齊培君.“論有專門知識的人”制度的完善——關于新<刑事訴訟法>第192條的思考[J].中國司法鑒定,2012(3):17.
[3]盧建軍.司法鑒定結論使用中存在問題及解決途徑——兼論我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建構和完善[J].證據(jù)科學,2010(6):709.
[4]汪建成.司法鑒定模式與專家證人模式的融合——中國刑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方向[J].中國司法鑒定,2011(6).
[5]李蘇林.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探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5).
[6]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66.
[7]孫長永.論刑事證據(jù)法規(guī)范體系及其合理構建——評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關于證據(jù)制度的修改[J].政法論壇,2012(5):31.
[8]汪建成.司法鑒定模式與專家證人模式的融合——中國刑事司法鑒定制度改革的方向[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1(4):115.
[9]吳高慶,齊培君.“論有專門知識的人”制度的完善——關于新<刑事訴訟法>第192條的思考[J].中國司法鑒定,2012(3):17.
[10]宮雪.新刑事訴訟法專家輔助人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中南大學學報,2014(2).
[11]賈治輝,孔令勇.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傾向性及界限[J].中國司法鑒定,2014(1).
[1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釋義及實用指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366.
[13][日]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D].張凌,于秀峰譯.中國政法大學,2010:268.
[14][美]約翰·W.斯特龍.麥考密克證據(jù)[M].湯維建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