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媒介變革不僅帶來深層次的文化形態(tài)轉(zhuǎn)型和日常生活形態(tài)的改變,也引發(fā)審美世界的深刻變化。微時代社會群體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風格和審美風格,形成了“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小眾審美趣味表達。社會總體的審美趣味因為“異質(zhì)性”而充滿活力,豐富多彩。小眾審美趣味具體表現(xiàn)為“微小且生動”“微觀且深入”“微物且龐雜”,更具獨立性、自主性、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并對社會總體審美趣味進行補充和更新。要保持小眾審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個性特征,需要與生活詩學達成意旨上的關聯(lián),從深厚的傳統(tǒng)美學中獲得滋養(yǎng),并且借助微平臺的傳播,這樣才能保持小眾審美趣味的活力,使審美世界充滿生機。
關鍵詞:微時代;小眾審美趣味;生活風格;審美風格
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4-0151-06
如果以一個實用主義者的常識和直覺來面對世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通常體現(xiàn)為“活動的真理”。當前,微博、微信這些微媒介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與現(xiàn)實生活交織在一起,個體的生命感和存在感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以某種零碎的、深淺不一的、感性和理性并存的方式,使個體陷入沉浸和拔出的矛盾困境。同時,“群居相切磋”,這些個體又通過某種相似的趣味和思想借助于社交網(wǎng)絡開始新的靠近和集結,成為微時代的文化形態(tài)的族群,而傳統(tǒng)的以“大眾”命名的實存和想象的共同體日益顯露出過于同質(zhì)化和單一化的缺點,特別是在文化和審美問題上體現(xiàn)更明顯。本文探討的正是微時代媒介轉(zhuǎn)型和文化新變中的小眾審美趣味問題。
一、小眾審美趣味的興起
小眾審美趣味在本文意指微時代的文化語境下,與大眾審美趣味相對的、小眾的審美旨趣和愛好。小眾審美趣味的興起,離不開微時代文化語境的產(chǎn)生以及生活風格與審美風格的趨同,當然這些必須借助于新媒介這樣的平臺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1.“微時代”文化語境的產(chǎn)生
“微時代”通常會被認為是技術媒介發(fā)展帶來社會結構、生存體驗、人際關系、情感模式以及審美趣味發(fā)生諸多變化的時代。但實際上,僅僅依靠技術的發(fā)展還不足以對當下文化進行布局,一個重要的契機就是技術與后現(xiàn)代的理論話語和生活狀況的交織,進一步破壞了同一、普遍、絕對和超驗的形而上學模式,更關注差異性、個體性、相對性和經(jīng)驗性。如果說后現(xiàn)代理論話語的“去中心化”消解了權威和傳統(tǒng)的邊界,那么新實用主義哲學“積極倡導一種生活藝術的觀念,既用哲學來指導解決生活的實際困惑,也用生活實踐表達自己的哲學構想”①,對生活的新經(jīng)驗和新內(nèi)容的反思,尤其表現(xiàn)為對差異和個體的尊重與肯定,這為生活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提供了解釋的可能。此外,當媒介技術發(fā)展到新媒體時代,“大眾”作為一個想象的趣味共同體,將個體消弭在群體之中,模糊個體性,使之呈現(xiàn)同一的面孔,這種做法受到了質(zhì)疑甚至“解構”,“大眾”被分解成無數(shù)個大小不一的“部落”。這些“部落”以趣味為聚合前提,在互動中喚醒個體的存在感。從作
為大眾的“啞聲”到每個人都有“發(fā)聲”的可能,從單向度的“主導”到“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動,個人趣味可以充分表達。文化的界限、藝術的界限和生活的界限已然被打破,“并且呈現(xiàn)出一種普遍的風格混雜和游戲性的符號混用”②,知識精英顯然在新媒體時代不能構成對文化的“壟斷”和“獨裁”。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各種微形式的藝術表現(xiàn)和審美經(jīng)驗興起,小眾審美趣味也得以發(fā)展壯大。
微媒體為各種生活體驗和文化的雜糅提供了可能,個體在這樣的媒介語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表達機會。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眾神狂歡”的時代,那么微媒體時代已經(jīng)變成“人神狂舞”的時代?!昂蟋F(xiàn)代模糊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邊界,強調(diào)藝術與社會生活的普遍聯(lián)系,藝術與生活同屬于一個領域,即藝術領域?,F(xiàn)實能夠?qū)λ囆g發(fā)生直接的作用,現(xiàn)實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藝術的特性,藝術與生活同時服從藝術原則,打破了由精英主導審美趣味的生活和藝術的區(qū)隔?!雹邸氨娐曅鷩W”在文化形態(tài)上突出表現(xiàn)為異質(zhì)性、相對性、碎片化和平民化。從宏大敘事走向細節(jié)深描,從中心話語走向眾聲喧嘩,從精英主導走向與草根的共同狂歡,從文化的絕對主義走向文化的多元主義,在文化轉(zhuǎn)型和新變中,文化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下沉”“混同”和“小眾”等特點。“下沉”意味著文化走出精英主導,但并不意味著精英被大眾擠壓到一隅,而是精英和草根同臺共舞,甚至模糊了精英與草根之間的二元對立?!盎焱北憩F(xiàn)為多種樣態(tài)文化的交織和共存,并不是某一種文化獨領風騷。“混同”意味著文化走出地區(qū)主義更加全球化,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標志和符號?!盎焱辈皇茄蜎]和殖民,而是尊重彼此的存在與和諧共生?!靶”姟眲t表現(xiàn)為文化的部落化、旨趣化和深入化。被細分的小眾,因為趣味而聚集,基于共識而認同,經(jīng)由認同而深化,這與所謂大眾對流行的趨好相比顯得更加專注、自覺與熱愛。雖然小眾審美趣味可能存在偏冷、邊緣、支流的情況,但是同樣具有生命力,可以為文化生命注入新鮮的血液。
2.微時代生活風格與審美風格的趨同
生活風格和審美風格的趨同,與審美經(jīng)驗和深廣的生活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吧罴磳徝馈苯夥帕藗€體的感覺,尊重生命個體的審美表達,使個體具備像簽名一樣的可識性。生活風格是基于個體的成長經(jīng)歷、生命體驗、趣味偏好、道德信仰等,表現(xiàn)出的個性化的格調(diào)和旨趣,并以某種可識別的特征成為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而“這一個”在微時代將會以某種出乎意料的方式“紅”起來。不過,生活風格不是僭越在時代之外的,它深受時代風格的影響,并與其呈現(xiàn)出某種一致性。生活風格和審美風格趨同,突出表現(xiàn)在生活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生活化兩個方面。
生活的藝術化,在不同的時代都有體現(xiàn)。在當今時代,生活的藝術化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中,比如家庭裝飾、個人身體美化、飲食風尚,以及消費場所的各種裝飾和點綴等,甚至是一個杯子、一個皮包、一件衣服都通過某種敘事賦予其內(nèi)涵,顯示其藝術的“光暈”。當然這僅限于生活的表層,事實上,生活本身也被賦予了藝術的氣質(zhì)和內(nèi)蘊。根據(jù)杜威的“藝術即經(jīng)驗”理論,欣賞一場精彩的體育賽事、品嘗一頓絕佳的美食甚至一場酣暢淋漓的性事都可以被視為藝術,只要保證“一個經(jīng)驗”的完整性、連貫性和充分性。理查德·舒斯特曼對杜威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發(fā)揚,則認為“美的藝術中的風格必定以某種方式從屬于生活風格,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也會以某種方式顯示他的藝術作品的風格”④,審美風格與生活風格保持一致性的原因在于,生活與藝術的同一,人人都成為藝術家,也即“如果這種藝術的主要類型即生活藝術可以由所有人來實踐,那么美就可以在道德高尚、政治公平和社會和諧中——而不只是在藝術作品中——更加充分的表現(xiàn)自身。如果生活和性格特征的塑造不僅是一種最高的藝術而且是一種所有人都可以從事的藝術,那么美學就應該更加切近的關注自我風格塑造的概念”⑤。張世英先生認為,生活的藝術化雖然將藝術和生活經(jīng)驗關聯(lián)在一起,但是要對生活的藝術做出區(qū)分。生活藝術化有低層次與高層次之分,低層次的“生活藝術化”是指生活用品的藝術化,如生活環(huán)境的裝飾、人體的化妝之類,所有這些顯然還與物質(zhì)、功用、消費等密切相關;更高層次的“生活藝術化”是指超越日常生活的、具有內(nèi)在的心靈之美的藝術化生活,這才是生活的藝術化最本質(zhì)的內(nèi)容,需要予以倡導和發(fā)揚。
藝術的生活化,體現(xiàn)之一就是以“現(xiàn)成品”方式呈現(xiàn)的后現(xiàn)代藝術品。西方的當代藝術哲學家,無論是迪基、卡羅爾還是丹托,都在為“現(xiàn)成品”尋找合理的解釋。迪基找到了“慣例”,卡羅爾找到了“解釋”,丹托找到了“藝術界”。中國學者張世英對此的解釋是“角度”,“日常生活的美不美,是藝術不是藝術,關鍵在于你的選擇——觀看的角度”⑥。他比較認同杜尚的看法,認為“藝術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認為杜尚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禪意,并且從中解讀到了“不是一般的什么藝術之美,悅?cè)硕恐溃且环N深遠的人生境界”⑦。這種用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解讀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的做法顯得圓融而恰切。對于藝術的生活化,舒斯特曼“肯定藝術與生活,制作與行動的高度結合”,這既可以在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那里找到依據(jù),也和中國傳統(tǒng)生活美學遙相呼應。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包含的器物之美、飲食之美、服飾之美、庭院建筑之美、禮儀之美等,都體現(xiàn)出生活和藝術的統(tǒng)一。
英國文化史研究學者戴維·錢尼認為,生活風格具有范式的意義,充當一種社會定位手段,使某個團體在一個社會身份或地位不再具有穩(wěn)定結構的世界中獲得身份,因此可以成為闡釋框架,推動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⑧當生活風格與審美風格趨同時,審美趣味會在人們的生活中以更為具體、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人們以更具風格化的生活方式來顯現(xiàn)自我和他人的不同,使個體具有很強的識別性,也更易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審美趣味相近的人。趣味具有審美評判的能力,基于趣味結成的共同體,兼有感性吸引和理性認同的雙重內(nèi)容。因此,結成“趣味共同體”的門檻越高,“趣味共同體”在旨趣方面就越純正,群體構成的穩(wěn)定性也就越強,同時也更具有生長力和創(chuàng)造性。
二、小眾審美趣味的表現(xiàn)
審美趣味是個體在審美活動中的選擇、判斷以及偏好,表現(xiàn)為個體的興趣和品位;審美趣味也是群體的“審美共識”,具有某種普遍性和一致性。微時代社會群體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風格和審美風格,以及精英式的審美特征,形成“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小眾審美趣味表達。被松綁之后的“審美趣味”更加自由自在,社會總體的審美趣味也因為“異質(zhì)性”而充滿活力,豐富多彩。“微小且具體”“微觀且深入”“微物且龐雜”的小眾審美趣味,在社會總體審美構成中突顯出來。
1.“微小且具體”
趣味作為一種選擇,少有抽象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更多地表現(xiàn)為個人的審美直觀。趣味作為一種判斷,因依賴人的“共通感”而有了標準,因而具有個體性和普遍性的雙重內(nèi)容:個體性保證了辨識度,普遍性使集結成為可能。小眾審美趣味首先表現(xiàn)為“微小而具體”,這是小眾審美趣味精致性、細微性、互動性以及非潮流性的體現(xiàn)。在時代語境和技術發(fā)展的背景之下,個體趣味得到尊重,也有了安放的空間,并且可以在具有審美共識的他者之間展開交流和互動,不要求人數(shù)眾多,但是應有存在感。
豆瓣小組就是非常典型的小眾趣味表達的空間。豆瓣網(wǎng)的創(chuàng)始人楊勃說:“豆瓣網(wǎng)有接近一百萬條的書、電影、音樂各種各樣的目錄。但這些東西只是基礎框架,而不是核心。關鍵的是,你要在這些內(nèi)容中間植入社會性的元素,讓用戶之間有互動的可能。我們的做法是,你只要在豆瓣網(wǎng)看了超過8本書或者電影,我們就向你推薦朋友,推薦和你口味最像的人。我們從30多萬用戶找到和你看東西最相近的人,讓你們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組成群體。”⑨一個人在豆瓣網(wǎng)上讀過8本書或者看過8部電影,豆瓣就可以根據(jù)該用戶的閱聽經(jīng)驗判斷其趣味,進而推薦“口味最像的人”,這是利用技術實現(xiàn)的“趣味”選擇。這些“口味最像的人”集合到一起,結成“趣味共同體”——豆瓣小組。豆瓣小組趣味多元,組群眾多,微小具體,充滿活力?!白層脩糸g有互動的可能”,這一點非常重要,互動能夠產(chǎn)生意義、激活“趣味共同體”的活力、增強社交“黏性”。比如豆瓣小組發(fā)起的討論、設計的相關議題與問答,以及個人原創(chuàng)文章的發(fā)表等,都可以促使小眾的“趣味共同體”保持生機,個體也在互動分享中感受樂趣和愉快。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選擇做路人還是做粉絲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趣味相投,人們根據(jù)自己的審美偏好將“趣味共同體”做進一步的細分,選擇與自己旨趣相近的圈子互動共享。個人微信朋友圈也可視為“趣味共同體”,朋友圈里的人,少則幾十,多則上千,“我”看誰的“朋友圈”以及誰能看“我”的“朋友圈”,趣味成為區(qū)分的標準。只有趣味相投,彼此才能對話、交流、分享、互動,也唯有如此,才能增進小眾群體的凝聚力,激活族群活力。微博則通過個人微博的內(nèi)容、特點,將其標簽化,然后通過用戶關注的對象找到其趣味所在,為其推薦合適的微博圈,通過這些“圈子”,找到自己興趣的家。在技術過濾和興趣細分中,微小而生動的小眾趣味群體得以形成。
2.“微觀且深入”
小眾審美趣味雖然在大眾媒體平臺上鮮為傳播,但是在“審美共識圈”內(nèi),有著深入的交流和互動。小眾審美趣味對于個體的要求不是追隨和旁觀,而是參與和分享,從而獲得“審美共識圈”的接納和認同。小眾審美趣味的價值在于尊重和顯現(xiàn)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讓個人興趣和愛好有相互欣賞和認同的對象。在微信公眾平臺或者豆瓣小組,以及其他的趣味“圈”中,只要你喜歡,就能找到自己的“趣味共同體”。
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2013年創(chuàng)辦至今,深受閱聽人喜歡。在詩意淡漠、詩人淡出的時代,它“以詩歌吟讀的方式,將我們的情感,以浪漫的、柔軟的、傳統(tǒng)而古典的方式向我們的愛人、親友、同事、某個特別人士/人群,甚至是自己來表達”⑩,觸動了閱聽者的內(nèi)心?!盀槟阕x詩”最初只是朗讀和詩歌的介紹,后來增加了詩歌內(nèi)容的解析,又逐步進行藝術融合,體現(xiàn)為詩畫合一、詩樂合一,使閱聽者在詩樂中獲得身心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悅。筆者注意到2017年1月15日—3月15日更新的“讀詩”,每期的閱讀量都在“10萬+”,“為你讀詩”已經(jīng)形成一個穩(wěn)定且持續(xù)的關注群體??梢姡”妼徝廊の犊梢詫ι鐣傮w審美趣味進行補充和更新?!盀槟阕x詩”通過深情感“喚起”,使閱聽人對詩歌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沉浸”,并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與其他的閱聽人形成很好的“共情”,通過表達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展開互動,在“喚起—沉浸—共情—表達”審美接受過程中,詩歌進入了情感的腹地和心靈的深處?!盀槟阕x詩”的朗讀者大多是海內(nèi)外各領域的明星人物和精英翹楚,看起來精英趣味鮮明,但是“為你讀詩”的門檻只有一個——喜歡詩歌?!坝袝r只是一首詩,我們就找回對世界的初戀?!甭犝嬲\的聲音朗誦心底的聲音,是大家關注認同的原因。以喜歡、參與、互動而結成的小眾審美趣味群體,抹去身份的差異,人們在興趣的平臺上,追求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并達成對共同生活旨趣的深度認同,雖然不關注宏大敘事,但有追求理想化生活的可能。
3.“微物且龐雜”
小眾審美趣味更偏向于對細微、瑣屑的對象的觀照。從幽微之中闡發(fā)妙趣思理,充分感受經(jīng)驗帶來的自由和沉醉,這是人找到自身存在感獲得意義的可能方式,也是對生活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初為“驚異”,進而“體驗”,終達“澄明”。小眾審美趣味是個人情感、情緒、喜好的呈現(xiàn),多與實際生活相關,這種從生活的實處體會生活之味,發(fā)現(xiàn)生活之理,感悟生活之妙,恰恰是美學對生活的回歸,也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有了深刻的關聯(lián)。
“微物趣味”和“微物崇拜”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有著非常生動的體現(xiàn),如“遠流方可嘆,含毫屬微理”(李世民《度秋》)、“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李世民《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光芒影渡星河碎,片霞氣蒸云物鮮”(李綱《江行即事》)、“深枝苒苒妝溪翠,碎片英英剪海霞”(林逋《山舍小軒有石竹二叢開然秀發(fā)因成二章》)等詩詞歌賦對碎微之美、微小之積、纖細之形多有賞趣。“微物”一方面與傳統(tǒng)審美趣味相勾連,另一方面也帶來趣味總體的龐雜。小眾審美涉及的領域之多、趣味之雜、內(nèi)容之豐,遠非我們所能想象,生活有多少種情態(tài),趣味的呈現(xiàn)就有多少種。微平臺使“微物”趣味的繁復、多樣、細分的體現(xiàn)成為可能,這些趣味不能簡單用高雅和通俗、精英和草根二分立場來評價,這種越界恰恰是文化邊界的模糊使然。如果說大眾趣味通常表現(xiàn)為整一和流行,微平臺上的小眾趣味則表現(xiàn)為微物且龐雜,沒有整體感但有位置感,缺乏貫通性但擁有獨立性,顯現(xiàn)多元和自由,有時也不能避免紛雜和混亂。
三、小眾審美趣味的特征
大眾審美趣味是在大眾媒體時代,基于大眾媒介的傳播和影響,形成的社會普遍追求的流行審美興趣和愛好,具有整體性、普遍性以及潮流性等特征。小眾審美趣味則是在微時代,基于新媒介的傳播和影響,形成的小眾認同并參與互動的興趣和愛好,具有族群性、獨立性、穩(wěn)定性、自主性等特征,這是微時代一道獨特的審美風景。
首先,小眾審美趣味不追求普泛認同,但追求趣味相投,族群性突出,易形成風格化。小眾審美趣味以趣味作為集合的可能,并不在乎人數(shù)的多少。選擇、偏好、觀念的一致,是聚合的基礎,族群成員彼此欣賞并且自得其樂?!叭の丁笔菐в袕娏覀€體性特征的,小眾趣味并不追求普遍性,但要標識身份,堅持趣味的純正性,因此更易形成風格化。風格就是標簽,是差異性的表現(xiàn),這也是小眾審美趣味的價值所在。大概十年前,豆瓣網(wǎng)首頁上曾經(jīng)有這樣一句話:“從1435303名注冊用戶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這是基于趣味的部落“尋找”;現(xiàn)在豆瓣網(wǎng)首頁上則是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精神角落”,這是基于趣味的情感“深耕”?!敖锹洹笨梢圆淮?,但是可以安放自己的精神,可以成為精神的寓居之所,共同居住在這里的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族群”,彼此陌生但可以相偎取暖。與十年前十幾萬的豆瓣用戶相比,2013年豆瓣已經(jīng)有了1億的用戶。龐大體量的用戶聚集在不計其數(shù)的“小組”當中,主題千奇百怪,模樣各不相同。大眾審美趣味重在集體認同,小眾審美趣味更強調(diào)自我認同的重要。“作為一種自足自怡自得的生活方式,那些嫌棄大眾文化的城市人追求的不再是認同,而是獨享——他們強調(diào)個人的趣味和抉擇,逃避各種蠱惑人心的大眾文化引誘,拒絕時髦的沖擊,向家庭和其他形式的個人小圈子返回?!?/p>
其次,小眾審美趣味具有堅挺的獨特品質(zhì),是“從一個人自己身處鮮活地生長出來”(維特根斯坦語)的,因此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小眾審美趣味追求強烈的自我確認和自我表達,不追求將自己的趣味普泛化和大眾化,警惕任何同化、指導以及收編。小眾審美趣味以審美需要作為動力之源,以審美理想作為方向,穩(wěn)定性強,且非常執(zhí)著。借助微平臺,小眾審美趣味有了召喚“同路人”的條件,同時也有了趣味的“演練場”。達成“審美共識”的個體,不再是作壁上觀的姿態(tài),而是真正地參與、體驗和共享?!吧顟斒怯蓚€人來建設的,任何外在的指導和趨同性的模仿都是反對個人自由的?!毙”妼徝廊の队袌酝Φ钠焚|(zhì),持守著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旨趣,因此容易形成共鳴。小眾審美趣味作為一個個文化因子,不僅使文化有了更多的異質(zhì)性,也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景觀,那些被遺忘、被疏離、被淡漠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小眾發(fā)現(xiàn),然后不斷召喚有同樣志趣、情感、興味的人,將此保存下來,并進一步擴大影響。
最后,小眾審美趣味更具有選擇的自主性,且以涵養(yǎng)精神為主。微平臺上的“趣味共同體”不計其數(shù),個體在微媒介上的瀏覽軌跡也是其精神的軌跡和趣味選擇的路徑,技術會以此為其推薦感興趣的圈子。盡管有些推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個體可以通過判斷和區(qū)分來過濾一些圈子,自主選擇“同路人”。小眾審美趣味以涵養(yǎng)精神為主,豆瓣網(wǎng)的創(chuàng)始人楊勃說,小眾網(wǎng)站贏利倒還在其次,主要是培養(yǎng)一種精神。豆瓣網(wǎng)首頁上的“我們的精神角落”實際上就是豆瓣網(wǎng)的自我闡釋和追求。小眾審美趣味實現(xiàn)的也正是對人的精神的涵養(yǎng),人總有一些生存需求之外的、能夠涵養(yǎng)精神的訴求?,F(xiàn)在很多網(wǎng)絡社群,實際上都是小眾審美趣味彰顯的具體樣本?!盀槟阕x詩”“樊登讀書會”之類的微信公眾號,也是為了給忙碌于日常生活的人一點精神的給養(yǎng),讓情感和詩意還能蕩漾在功利化的世俗生活中,使人們在閱讀中豐贍自我的精神世界。當趣味表現(xiàn)為個體性的時候,趣味是選擇的基礎;當趣味表現(xiàn)為社會性的時候,就成為一種“審美共識”。和大眾審美趣味相比,小眾審美趣味的功利性訴求、目的性和實用性相對來講較為弱化,更追求意義和超越性的表達。小眾集合的目的相對單一,他們之間的關系構成并不是基于某種利益的訴求,而是基于興味、旨趣和愛好。在豆瓣小組中,我們可以看到追求形而上意義、思考人生和社會、青睞詩意的棲居、追求審美生活態(tài)度、酷愛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小眾;在豆瓣上,人們可以找到趣味相投、能夠交流互動的群體,為自己的精神找到棲息之所。類似于“為你讀詩”之類的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平臺上不計其數(shù)的各種“圈”“群”“組”等,雖微觀但深入,雖微小但有活力,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興趣愛好在小眾群體中得到彰顯和表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小眾審美趣味也是對大眾文化千篇一律的同質(zhì)化的拒絕。
四、小眾審美趣味的走向
小眾審美趣味尊重個體的愛好和追求,讓個體的情感和精神有了安放的“角落”,不啻為一場審美的“狂歡”,使?jié)撾[和內(nèi)斂的個性化趣味在微時代有了“存在感”。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微媒介的發(fā)展以及對社會的重構具有審美“民主性”的意義,但是,文化過于小眾化和草根化,在某種程度上會損傷文化的上升性、成長性和整體性。審美風格和趣味的變遷并不是螺旋式的上升過程,當一種審美風格和旨趣表現(xiàn)到極致而成為一種僵化的規(guī)則時,它就開始走向另一極。小眾審美趣味是對大眾審美趣味的潮流性、標準性和單一性的“反撥”,但是,如果差異化、微細化和個體性的小眾審美趣味成為審美主流,很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整體性的淪陷、經(jīng)典性的消逝以及宏大性的黯淡,審美的歷史驅(qū)動力將會促使人們重新開始追求審美趣味的整體性和宏大性。同時,由于小眾審美趣味的“龐雜”和“微細”,審美趣味邊界的不清晰,也容易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甚至產(chǎn)生負價值。此外,小眾審美“趣味共同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集結更多的人,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大眾審美趣味,被商業(yè)收編,導致“原生和創(chuàng)造”的活力不再,成為模式化的“制作和生產(chǎn)”,失去其初心。
因此,要保持小眾審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個性特征,需要與生活詩學達成意旨上的關聯(lián),從生活世界中獲取生生不息的活力,從深厚的傳統(tǒng)美學中獲得滋養(yǎng),借助于微平臺的傳播擴大其影響,這些將成為小眾審美趣味未來發(fā)展的向度。
詩性從來就是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生命就是經(jīng)驗的累積和疊加的過程。如果在累積和疊加的過程中生成意義并且使之詩意地呈現(xiàn),那么這種經(jīng)驗也就具有了審美的價值。小眾審美趣味就是為了找尋和發(fā)現(xiàn)經(jīng)驗生活的詩意價值,它不是消遣生活,而是去審視生活,因為未經(jīng)審視的日常生活,往往因為單調(diào)和目的不明而導致懈怠,這才是詩性的敵人。詩性活力的釋放,必須以生活為基礎,由生活之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勇氣。當代美學的“生活”轉(zhuǎn)向也意在發(fā)現(xiàn)生活之詩意、生活之趣味以及多樣化生活的可能。按照布伯的觀點,人能夠在生活世界中與世界“相遇”而不是“使用”,才是生活的藝術化。小眾審美趣味的多元和多樣,來自于生活的多元和多樣,個體也通過小眾審美趣味實現(xiàn)生命和情感的自由。小眾審美趣味朝著“微而深厚”的方向發(fā)展,還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生活藝術化”的思想資源非常豐富,從“羊大為美”的生活之味,到動心動覺的“滋味說”,從生活之閑暇雅趣而獲創(chuàng)造之妙得,到對事物的精微體察而達天地廣遠之氣象,無論從詩詞世界還是生活世界,都能看出中國傳統(tǒng)士人在藝術化的生活中實現(xiàn)精神和情感的自由。生活的藝術化源于生活風格和審美風格的趨同,但這并不是把藝術降低到簡單的日常生活的裝飾和點綴,而是提高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境界。小眾審美趣味要想保持活力,并且對社會總體的審美構成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還要借助微平臺的傳播,吸納和集結具有同樣“審美共識”的個體為“趣味共同體”蓄水,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王一川先生認為,“微而深厚”是微文化發(fā)展的目標指向,或許,對于小眾審美趣味而言,保持其“微而生動”的活力,促進不同趣味之間的交流,才不會造成文化的封閉和敵意,因為只有對審美趣味的多元存在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從其他的趣味中獲得自身的意義,也更有助于審美世界保持生機。
注釋
①③④⑤[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審美經(jīng)驗和藝術生活》,彭鋒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6、264、266頁。②⑧轉(zhuǎn)引自[英]戴維·錢尼:《文化轉(zhuǎn)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4頁。⑥⑦張世英:《美在自由——中歐美學思想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0頁。⑨《發(fā)現(xiàn)小眾——e時代的市場觀》,騰訊網(wǎng),http://luxury.qq.com/a/20070518/000033.htm,2007年5月18日。⑩參見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的宗旨。吳亮:《論小眾文化》,豆瓣網(wǎng),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27145/,2008年2月13日。
責任編輯:采薇
Abstract:The media revolution has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pattern and big changes of daily life, but also caused deep changes of aesthetic worl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ibal" of social groups in the Microage breaks down the generally consistent style of life and the aesthetic style, and forms the minority aesthetic taste expression of "I am the master of my domain". The aesthetic taste of social universe becomes vibrant and colorful because of its heterogeneity. The minority aesthetic taste embodies "tiny and vivid" "micro and deep"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x", possessing more independence, autonomy, stability and inheritance, supplying and renewing the aesthetic taste of social univers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piritual purport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esthetic taste, it needs to be connect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Life poetics, to gain nourishment from the deep-seated traditional aesthetics, to communicate with micro platform, so as to maintain the vibrance of minority aesthetic taste and make the aesthetic world full of vitality.
Key words:Microage; minority aesthetic taste; life style; aesthetic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