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秉承“愛德求真”的校訓,努力辦“生動大氣”的教育。學校不斷實踐,開展了“關鍵素養(yǎng)”“兒童立場”“一師一卷”等改革;通過不斷探索,轉型研究方式,倡導團隊進行“微項目”研究,降低了教科研的重心,激發(fā)了教師的參與熱情和研究活力。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聚焦“微項目”研究,主要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實踐。
切入主題小
我們曾經遇到這樣兩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一是畢業(yè)典禮傾聽力的弱化。比如去年小學六年級學生畢業(yè)典禮,在最后的節(jié)目表演時,臺上節(jié)目精彩紛呈,臺下多數自說自話。二是學生喜歡用媒體學習英語。如今,許多學生喜歡依托網絡和電子設備,隨時隨地滿足英語學習的需要。如需要聽某段音頻,可以通過上網搜索,可以選擇不同版本,可以放慢放快。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英語教師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開展教學活動,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對此,我們該如何及時跟進,能否切入到“學科素養(yǎng)”研究中?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切入點在哪里。
現象一的切入點:晨讀和閱讀節(jié)。畢業(yè)典禮傾聽弱化,應該變浮躁為安靜,結合晨讀營造安靜氛圍,結合閱讀節(jié)認真傾聽聲音?!堵犅犖淖掷锏穆曇簟返闹黝}活動就應運而生。城中校區(qū)圍繞“晨讀和閱讀節(jié)”,以“微項目”的形式,構建精度、誦讀、表演、創(chuàng)作、培訓五個活動,成為一個項目,逐步推進。
現象二的切入點:用新媒體練習。學生們普遍喜歡新媒體,我們可以從簡單到多樣,有序練習兒歌、歌曲和演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微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口語素養(yǎng)”培育》,愛德校區(qū)英語教研組有方向、有眼光地把問題變成小課題。
這兩個“微項目”研究,基于學科素養(yǎng),切入點小,主題集中,以小見大,以微見著,旨在達成“傾聽力”“口語素養(yǎng)”的提升。
理論依據足
理論依據是微項目研究的指南針,方向正確才會有效達成。
例如:太湖校區(qū)的微項目《大問題教學,小練習訓練,促學生數學素養(yǎng)提升》,以“大問題教學”的切入,旨在通過數學思維來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它的理論依據是什么?一是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對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主要考查義務教育末期學生是否掌握參與今后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二是STEM教育——近年來美國教育最熱的熱點。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這四個單詞的開頭字母的組合。打個最通俗的比方,桌子上的一杯水,首先我們提出問題“這杯水為什么會變涼”,這就是科學;研究怎樣才能讓水不變涼,這就是技術;然后,制造一個結構,實現讓水不涼的目的,這其實就是工程;最后進行數據采集進行測試分析,這就是數學。三是新課程理念——培養(yǎng)以“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為核心的素養(yǎng)。三個依據,不謀而合,旨在重視“大問題教學”。這一“微項目”實踐,讓我們數學教研組有了研究的支撐點,有了操作的引爆點,有了印證的落腳點。
又如:微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口語素養(yǎng)”培育》,主要依據“口語培養(yǎng)”呈階梯狀變化的規(guī)律,而且形式是可以排列組合的。英語組結合實際分段實踐:小學低年級,以兒歌為主,話題為輔,英語口語熏陶,旨在引發(fā)喜愛、熏陶起步;到了中年級,是兒歌、話題并駕齊驅,英語口語訓練旨在保持興趣,適度訓練;到了五年級,則以話題為主,兒歌為輔,英語口語飛躍,旨在減少依賴,有所取舍;到了六年級,話題與其他不同組合,質與量的提升,旨在形式多樣,有效提升。同時,嘗試“我是歌手”“我來配音”“我要演講”的體驗活動。以英語課前一分鐘演講為例,一年級的三言兩語,表演“說”;二年級的七嘴八舌,模仿“秀”;三、四年級的圖文并茂式“介紹”;五、六年級的長篇大論式“演說”。
團隊合作強
微項目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團隊合作,協(xié)同攻關。我們主要分三步走,即組建研究團隊、協(xié)商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施規(guī)劃、共享“下水”智慧。這三者又好像一塊塊磚瓦,壘砌成“微項目”的大廈。
組建研究團隊 太湖校區(qū)德育處的微項目《班級公約,讓班風“正”起來》。一開始,組建班級公約“先行族”,從自愿報名的班主任中選取8個樣本班級作為試水研究班集體。這主要發(fā)揮了三個作用:一是走出去學習,請進來指導,發(fā)揮培訓作用;二是召開相關班級任課教師溝通會,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三是揭開學生行為背后的秘密,發(fā)揮達成共識的作用。
協(xié)商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施規(guī)劃 每學期初,教研組協(xié)商《吳江實驗小學學科“關鍵素養(yǎng)”學期實施規(guī)劃》,包含每月目標、內容設計、時間落實、訓練策略、活動設想、評價反饋。例如:微項目《大問題教學,小練習訓練,促學生數學素養(yǎng)提升》。就一年級數學教研組而言,在梳理一下數學關鍵素養(yǎng)的基礎上,定為“10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就3月份而言,實施目標是,理解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理,掌握算法,學會解決問題。內容設計是“正確進行相關的口算和解決實際問題”;時間落實是“于課堂教學和研究中”;訓練策略是“掌握方法,靈活運用”;活動設想是“進行口算比賽,積分激勵和反饋”。
共享“下水”智慧 例如:數學組根據微項目研究內容“自創(chuàng)”活動載體。低年級有每日一練、階段素養(yǎng)小練習;三年級有組針對當周學習情況,整理易錯題型;高年級組針對關鍵素養(yǎng)訓練設計了練習卷訂正本、數學競賽的獎狀。
過程研究實
我們認為,微項目研究過程主要表現為有效果,即學校得到發(fā)展,師生得到提高。我們嘗試把一個微項目分解成幾個子項目,形成一個系列活動,讓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參與其中。例如:在進行微項目研究《聽聽文字里的聲音》時,我們開展了這樣的5個子項目活動。
讓校園靜下來:靜默閱讀 每天早上7:50至8:05,為全校的靜默閱讀時間。各班班主任落實班級靜默閱讀的氛圍建設,包括課外書的落實、班級靜默閱讀時紀律的管理等。校行政流動崗進行檢查并及時反饋結果,讓學生們逐漸養(yǎng)成進教室即安靜閱讀的習慣。
讓聲音亮出來:美文誦讀 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段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活動。低年段學生整班參與,學生自主選擇整班朗誦的內容,語文教師指導整班學生練習誦讀,進行校級評比,獲勝班級在閱讀節(jié)推進儀式上向全校師生展示。中、高年級進行誦讀小達人評比活動,并在班級選拔的基礎上,進行校級誦讀小達人決賽。為此,我們特邀了決賽選手的家長,邀請了當地語委、電臺、電視臺等專門人員來校擔任評委,公平、公正、專業(yè)地開展評選活動,最終有10位同學獲得“無疆杯”誦讀小達人獎。
把聲音傳出去:表演分享 低段進行親子共讀共演,每班推薦兩組家庭進行表演,內容自定,時間為5分鐘至8分鐘。中段進行英文原版童話劇比賽,每班出一個節(jié)目;高段進行英文原版書閱讀Red rose經典詞匯,英語表演活動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也領悟了課本以外的很多東西。
我的聲音我的書:樂于創(chuàng)作 在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中,我們收到了近200件原創(chuàng)手工書,最終評選出11本金質獎、23本銀質獎、23本銅質獎和78本紀念獎。其中“金質獎”“銀質獎”手工書被學校圖書館收藏。這些書做工精巧、材質多樣:有的以立體書的形式呈現一個農場的春夏秋冬;有的用絨布書剪貼成絢爛的海底世界;有的故事溫婉細膩,打動人心;也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來本校講座的兒童文學作家陶麗,看了學生們的手工書,連連稱贊,期望這些手工書能正式出版。
你來示范我來學:培訓成長 學校骨干教師開展《朗讀學》閱讀交流會。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的董蓓副院長帶來了專題講座《教學語言的藝術與科學發(fā)聲》,在聆聽互動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參與的老師也獲得了新的啟迪。另外,學校還設立了“德音講壇”,為微項目的總結完善,提供了傳遞和碰撞的舞臺。我們遵循“素養(yǎng)規(guī)劃——項目實踐——交流展示——專家提問——完善提煉”的流程,展示了團隊的成功經驗,和大家分享了教育的幸福。走在“微研究”的路上,學校教師更有方向感、協(xié)同感和存在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