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亦男+曾慧敏
【摘要】我國倫理文化思想歷史源遠流長,但是,縱觀歷史,現(xiàn)代行政倫理卻濫觴于擁有法治傳統(tǒng)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的西方國家,而作為現(xiàn)代化國家,我國的行政倫理發(fā)展和建設也深受西方行政倫理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行為的倫理失范隨著社會的不斷轉型而顯現(xiàn)。西方的行政倫理在我國的適應性也需要重新定位和探究。本文從中西方行政倫理文化的差異性為切入點,結合我國行政倫理的現(xiàn)狀從而解析西方行政倫理,為我國的行政倫理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中西方行政倫理 政府本位 公民本位 行政法制 中國行政倫理建設
無論是在西方國家的“政府再造”運動還是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中行政倫理思想都具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致力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型,面臨著倫理道德轉變和價值觀念轉換的社會主體,其行政倫理失范顯得尤為突出。當代我國行政倫理建設正處于世界一體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進程之中,正視西方先一步發(fā)展的相較完善的行政倫理外源性支援背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才應該是我們理性選擇的現(xiàn)實邏輯。
一、中西方行政倫理文化差異性
我國傳統(tǒng)行政倫理學的歷史始終圍繞著家國同構的倫理政治流變,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統(tǒng)治者都以儒家倫理文化為理據(jù)約束公眾和自身,以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而西方行政倫理學汲取了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治理模式、羅馬的“共和制度”治理模式以及中世紀的神學政治和封建等級制度等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差異
我國“性善論”是對人性為善的認定,在行政界,習慣以道德、自律對行政人員的個體倫理約束,灌輸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
西方“性惡論”以“經(jīng)濟人”假設為導向對行政人員自覺性和天生向善的本能期望很低甚至予以完全的否定。
(二)“政府本位”與“公民本位”的差異
雖然我國已經(jīng)確立“執(zhí)政為民”的行政倫理思想,但封建思想的殘留、傳統(tǒng)行政倫理的失范仍是頑疾。因此,目前,我國仍處于半官半民,還是以管理而不是服務為主要職能。
然而在西方國家,悠久的契約觀念對其行政倫理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觀念闡釋了人民與政府是一種授權與被授權的契約關系,因而意味著政府與公民的權力與義務既統(tǒng)一又依存,即資源交換的互惠互利行為。所以,在實際上,政府行政人員初衷便是為公眾服務,那么相較我國來說,對“公民本位”更加容易體現(xiàn)。
(三)“權力至上”與“法律至上”的差異
我國傳統(tǒng)社會源于宗法制,從而形成了以德育人,以德治人的思維方式。封建時代君權大于一切,“權大于法”深植人心,使我國的行政治理工作和行政倫理建設發(fā)展遲緩,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實行道德和行為改造約束。
而西方國家所推行民主思想及法律至上的意識必然造就其以法律約束的權力觀思想。在漫長的發(fā)展中,西方國家逐步形成了法律至上原則,使得社會一切個人、團體等的權利和義務得到了合理的統(tǒng)一,對社會具有平等性全和面的適用性。
(四)“德治”與“法治”的差異
在我國,由于歷受儒家影響,強調當政者要施行德政,同時加之必要的規(guī)章等外部控制方式為輔助手段來強化行政人員的客觀責任和道德修養(yǎng),因此,由此看來我國行政管理的“德治”色彩比較濃厚。
西方國家對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的主觀責任的看法與我國相悖,持有消極態(tài)度,因此其在制度設計上,主要通過使用法律、規(guī)則等外部控制方式來加強行政人員的客觀責任,同時加之一些必要的道德教育、倫理培訓等為輔的外部控制方式,從而達到強化行政人員的主觀責任的目標,“法治”色彩比較濃重。
二、我國行政倫理現(xiàn)狀分析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便步入了新舊行政倫理并存的局面,展開了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別開生面的行政倫理建設新局面。十八大之后,我國政府致力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職能由全能型轉變?yōu)榉招停幢闳绱?,我國行政倫理失范問題依然存在且亟待解決,尤其是政府腐敗、尋租以及公信力缺失等問題,我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造成了公共倫理觀念缺失的思想和意識困境。
(一)我國行政倫理進步之處
1.從“人治”逐步轉向“法治”。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致力于建成道德健全的法治社會。
2.從“官本”逐步變?yōu)椤懊癖尽?。我國不斷推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不斷深化“執(zhí)政為民”的“民本”思想。
(二)我國行政倫理不足現(xiàn)狀
1.行政倫理意識缺失。在社會變革沖擊下,我國過度追求經(jīng)濟效益,導致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彌漫,行政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服務意識淡薄。
2.行政倫理行為失范。現(xiàn)有的社會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權力腐敗現(xiàn)象層出不窮,社會公德缺失,行政成本巨大,賣官、公款賄賂行為破壞正常組織程序,失職瀆職行為嚴重,公權私用侵占公共資源,社會公信力缺失。
3.行政倫理制度缺失。社會新形勢下制度法規(guī)漸趨僵化,政府信用制度缺失,權力監(jiān)督制度乏力。
三、西方行政倫理的我國適應性
(一)適應性
1.行政倫理法制化。西方傳承了古羅馬的法律精神崇尚法律至上的意識,公民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而政府權力基于人民權力的讓渡和委托,人民又常常以法律形式行使其人民主權,由此便決定了權力來源于法律,因此便有了“將權力鎖進制度的牢籠”的經(jīng)典名言,以法律來保障權力的制衡,保障公民權利。
我國則以改革開放的契機推進依法治國,但是仍不可避免歷經(jīng)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下人治色彩,雖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大人民立法,但人民卻不能人人都行使立法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約束更多的是依靠行政人員道德自律進行軟約束,權大于法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導致各種行政倫理失范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
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步伐,促進行政倫理法制化,借助行政倫理立法規(guī)范行政人員的行為。
2.“民本”思想。在西方國家,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由人民為主,通過契約而形成,崇尚民主和主權。強調政治主權在于公民,由此可見,政府按契約提供為公民服務的義務,從而獲得民眾對政府的支持,包括政治和經(jīng)濟,因此體現(xiàn)西方國家遵循“民本位”的思想原則。
而我國的封建社會歷史中的政府意志主導一切,行政人員向政府負責思想深深影響著行政倫理文化,導致政府扮演的更多的是管理角色而不是服務角色,我國行政制度不斷改革但是“官本位”的思想依舊存在。
為了避免權大于法以及官僚主義的縱橫,我國應當不斷學習西方的“民本位”思想,促進行政管理體制不斷轉型,從全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還權于社會,正確使用公民讓渡的權力。
3.加快行政倫理建設。我國過度把關注點聚焦于行政人員個人的道德規(guī)范上,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對組織倫理的關注度,忽視組織內(nèi)的政策和程序可能產(chǎn)生不利于他人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的缺陷和不合理性,所以應當借鑒西方行政組織倫理的成功部分,加快行政倫理建設。
4.創(chuàng)建行政倫理管理職能。行政倫理的管理機構與運行機制為行政倫理制度的基礎,我國在建立行政倫理管理機構方面處起步階段,一切得從零開始,而西方國家設立獨立的行政倫理管理機構對行政人員進行有效的直接監(jiān)管的成功經(jīng)驗值得借鑒,我國可以創(chuàng)建行政倫理管理這一項新職能進行有效監(jiān)管。
5.培養(yǎng)行政人員職業(yè)道德。我國對于行政人員的約束過度依賴于政治思想,但是現(xiàn)代行政人員職業(yè)化已經(jīng)成為世界趨勢,所以西方將行政人員職業(yè)化道德培訓值得我國進行借鑒,通過他律、自律以及他律與自律的統(tǒng)一逐步實現(xiàn)行政人員的行政倫理建設。
6.建立行政倫理監(jiān)督機制。西方大多發(fā)達國家都建立了內(nèi)外兼?zhèn)涞耐晟频男姓惱肀O(jiān)督機制,建立行政倫理監(jiān)督體系,重視發(fā)展民間倫理監(jiān)督機構,適應行政倫理建設的發(fā)展。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監(jiān)督體系,缺乏充分地認識和理解,因此不存在真正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上的行政倫理監(jiān)督,從而導致了行政人員的道德行為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監(jiān)督,無法讓行政人員從本質上提高道德素養(yǎng)。因此,我國有必要側重建立多元化但又獨立的倫理監(jiān)督機制,從本質上提高行政道德素養(yǎng)。
(二)不適應性
1.“性惡論”的不適應性。西方國家的人性假設秉持的是“性惡論”,即以“經(jīng)濟人”假設為導向,對行政人員的道德期望始終保持著冷靜和審慎的態(tài)度,通過建立在形式理性和非人格化和技術性基礎上的官僚制度來強化行政人員的客觀責任,但是其無法有效監(jiān)督行政人員的主觀責任。
而我國的“性善論”人性假設則更多的對于行政人員的主觀責任進行強化和規(guī)范,輔之以行政倫理法制化建設,能彌補這一項不適應性。
2.“公平”價值觀的不適應性。西方的行政倫理價值觀雖也圍繞著公平效率為核心與我國似是如出一轍,但是西方的公平價值觀更多地強調的是從個人主義出發(fā),最終維護的是資產(chǎn)階級個人的利益。
而我國的“公平觀”強調以集體主義為基礎,以實現(xiàn)全社會的共同利益為最終目的,從而達到“共同富裕”。
因此,將西方的公平價值觀放之我國的行政倫理是不適應的。
3.“個人主義”利益觀的不適應性。西方國家以“個人主義”為出發(fā)點提出了公共利益即個人利益的總和或者集合。
然而我國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是長期以來公共利益國家化的結果,體現(xiàn)的是國家整體利益和個體、社會利益的統(tǒng)一。
因此,我國僅汲取西方國家所只強調的其中一個方面是不夠全面的,并不能適應我國以“整體主義”為主的基本國情。
結束語:行政倫理在當代我國行政管理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對于國家行政人員職業(yè)行為道德的提高,還是對于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的增強都有拉動作用。在傳統(tǒng)的行政倫理觀念和社會體制以及社會文化背景中,我國和西方存在差異,了解這些差異,取西方行政倫理之長,結合本國國情以及社會轉型現(xiàn)狀有所揚棄,完善我國行政倫理建設。
參考文獻
[1]楊賀男,李娟芬.中西方行政倫理的觀念分殊與實踐契合——中西方行政倫理觀念比較與借鑒[J].法制與經(jīng)濟,2010(236).
[2]陳培.中西行政倫理比較分析[J].法制在線,2010(7).
[3]劉祖云,高振楊.當代我國行政倫理建設:背景、環(huán)境與境遇[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1).
[4]陳帥.中西方行政倫理比較分析[A].學術探討,2012,9.
[5]馮清,鄒東升.當下公共行政的倫理困境與出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