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波
早在2007年,中國第一家網貸平臺問世以來,互聯網金融連續(xù)多年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態(tài)勢。時至如今,受到最嚴監(jiān)管的網貸行業(yè),依然活躍著2300家左右平臺,其成交量也在不斷刷新歷史記錄。
這個起源于境外的金融模式,在中國城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大量的白領、藍領乃至學生都被紛紛攻陷,盡管其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其畢竟提高了中國金融市場的效率,某種程度上,化解了小微企業(yè)的資金饑渴。
然而,在城市人群被互聯網金融攻陷的同時,我們應當注意到,還有一片最后的藍海,在謹慎地等待互聯網金融的到來。那就是農民。
在農業(yè)大國,殺入中國毛細血管般的農村,意義巨大。
農村的三產融合模式,正在催生一個新生金融體——農場主。他們從農民手里,將土地“流轉”過來,匯集在一起,集體耕種。而這個群體,無疑具有相當的開發(fā)價值。然而這個群體散落在全國,極為分散,如何將其統(tǒng)合起來,是互聯網金融開拓農村的關鍵。
此外,征信體系在農村的匱乏,也讓農民的金融需求不得不被壓制。
然而,這片藍海相當龐大,據中國社科院2016年發(fā)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
這也意味著,在農村金融里,有3萬億的暢游空間。
而被開墾出來的,實在是滄海一粟——2015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guī)模只有125億元。
面臨如此大的金融缺口,其實也有傳統(tǒng)的服務者,銀行或農村信用社。
但必須承認,銀行系在農村,是一個尷尬的角色,一些業(yè)內人士表示,大部分銀行放不下身段,坐等客戶上門。
而一些銀行深入農村,大多是“做做樣子”。他們只在農村“吸儲”,然后再去城鎮(zhèn)“放款”,并沒有本質上解決農村的資金問題。
對于這片藍海,銀行沒有真正下去過,只是在淺灘“城鎮(zhèn)”,打濕了一下褲腳。
這也給了互聯網公司諸多機會。
如今,有兩股力量率先殺入了這片藍海:產業(yè)系和互聯網系。
一些農業(yè)的核心企業(yè),開始嘗試用供應鏈金融的方式,滲透進這片市場,如新希望集團。
阿里和京東為首的互聯網巨頭,搭乘著“電商”的方舟,也殺入海域,他們提供三項服務,支付、保險、貸款,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降維攻擊”農村。
此時,行業(yè)另一個利好信號釋放。2017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發(fā)布了關于農村金融的“千字文”,大力鼓勵發(fā)展農村金融。
同時我們應當承認的是,這片藍海開掘有太多難點:首先,對于可能連銀行卡都沒有的農民,怎么做風控?業(yè)內曾盛傳一個“數豬”的段子:一家金融平臺給農民放款,就去豬圈數豬。一頭授信一萬。結果農民就去親戚四鄰家“借豬”,分分鐘破了風控。
此外,農業(yè)都是“看天吃飯”,如何抵御天災人禍?零星散落的人群如何聚合?農業(yè)本身毛利不高,農民實在承受不起太高的利率。因此,在農村深耕,恐怕真的沒有一夜暴富的神話。
因此,這片藍海的開掘者們,需要的是深耕、下沉、慢工、細活,唯此,方才貼合金融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