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含
摘 要:周作人《故鄉(xiāng)的野菜》是其閑適派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以三種野菜勾勒故鄉(xiāng)風俗畫,寄托懷鄉(xiāng)之情。《故鄉(xiāng)的野菜》不僅秉承了周作人沖淡平和的閑適派筆法,更體現(xiàn)了周作人身上儒道融合的精神內核。在表達故鄉(xiāng)情思、江南況味之外,也流露了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結。
關鍵詞:沖淡平和;儒道精神;物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1
談起故鄉(xiāng),幾乎是每個游子都會眷戀回首,寄托深情的精神避難之所。在五四時期動蕩流離的時代背景下,理所當然催發(fā)了作家的懷鄉(xiāng)之情。在異彩紛呈的懷鄉(xiāng)之作中,周作人《故鄉(xiāng)的野菜》以其以淡寫濃的深情,歷經(jīng)歷史的淘洗,留存在文學史的櫥窗里。
《故鄉(xiāng)的野菜》作為周作人的閑適小品文,寥寥千字,寫故鄉(xiāng)的三種野菜:薺菜、黃花麥果、紫云英,這些扎根于故鄉(xiāng)土壤的植物,散發(fā)著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讓異鄉(xiāng)游子念念不忘。周作人通過對野菜的描摹,從童謠民謠,到古書辭典,旁征博引,鄉(xiāng)野的樸拙風趣一覽無遺,沉甸甸的鄉(xiāng)情從而浮上了表面。
周作人作為五四一代的文人,承接中國古典文人的特質,在“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的文人雅趣之外,更有著扎根于鄉(xiāng)土的“俗趣”。他身上存在的并不是有距離感的文人氣質,而是親近民心,具有閑散醇厚的風味。在他的散文中,不拘泥于文字的繁復程度,而以率性隨意,平易真摯的筆法順應自然,隨意盡心。性情所致,便宕開一筆,寫寫民歌童謠,無所拘羈。他以隨意自然寫散文,不同于徐志摩的浪漫飄逸,也不同于朱自清的清幽與細致,而是沖淡平和、寧靜質樸,他的鄉(xiāng)愁是豁達的,情感表達含蓄內斂,卻又在細枝末節(jié)上體現(xiàn)出感傷與迷惘。綿密的故鄉(xiāng)情思與惆悵惋惜交織在一起,增強了行文的豐富與深沉的厚度。因而,周作人的散文看似是淡,實則是濃,冷中有熱。周作人寫故鄉(xiāng),不以秾麗優(yōu)美的文風取勝,不以縝密精巧的結構取勝,而是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取勝。懷想故鄉(xiāng),明麗的筆觸顯得太濃艷,縝密的構思顯得太刻意,而古拙質樸的文風則剛好契合懷想故鄉(xiāng)的心境。
這份隨意和率真,像是莊子“不系之舟”順應無為的道家思想,散發(fā)著散漫平實的敦厚之氣。但是要說周作人是完全的道家思想的話,也并不全是。莊子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是出世、摒棄塵俗的無欲無求,而周作人在道家超然物外的精神思想之外,更加承繼了儒家的入世與和諧的思想。周作人追崇的是儒家“貴生”的思想,是一種“樂生”的人生態(tài)度。[1]周作人身上體現(xiàn)著更加矛盾的特點,他偏愛“紳士的態(tài)度與流氓的精神”,具有“叛徒”與“隱士”的雙重性格,前期偏向浮躁凌厲,而后期轉向沖淡平和。[2]周作人的閑適派散文趨向隱士式的美學風貌,并沒有跟隨五四文學主流的狂飆突進,而是以沖淡平和的心境開辟了五四文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他并不尋求道家絕對的精神自由,在隱士氣質之外,他更加珍惜塵世的生活,關注民間的草木蟲魚、市井民生、鄉(xiāng)野風俗,具有儒家入世的品性。在周作人的身上,融合了道家的超然與儒家的和諧,看似出世實則入世,他眷戀塵世間的“俗物”,表達人的“俗情”,因而更加深了他身上的復雜與深刻。
若以地域而論的話,《故鄉(xiāng)的野菜》明顯寫的是平實樸素的江南況味,在對于江南野菜的描摹之下狀寫故鄉(xiāng)情思。如果橫向比較,在故鄉(xiāng)情思的外表下,周作人《故鄉(xiāng)的野菜》也蘊含著日本物哀的悵惘。日本文藝中的物哀情結是由物之哀而哀,因萬物而生悲憫,是對世相的悲哀共鳴。物哀將純粹私人化、難登大雅之堂的個人情緒化表達擱置,轉而走向更加深邃恬淡的境界,甚至是空靈與遼遠。周作人寫黃花麥果糕不復兒時,是憐憫故鄉(xiāng)風物的流逝,從而寄托悲憫的情懷,隱隱透著一股感傷的情調。這種感傷與哀憐,已非中國士大夫凄楚壯闊的家國情懷,而是一種個人化的、內心情感張力的表達,與日本的物哀精神一脈相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周作人有日本留學的經(jīng)歷,也對日本文學和日本文化研究頗深,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周作人身上同樣展現(xiàn)了五四文人身份的焦灼和感傷的情懷。在五四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文人在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無所適從,內心情思無從抒發(fā),而轉向感傷的情調。[3]但是,相較來說,日本的物哀精神,諸如日本俳句中“朦朧馬背眠,遠處淡淡起茶煙,殘夢曉月天”“故鄉(xiāng)呀,挨著碰著,都是帶刺的花”,日本人的物哀精神是消極避世的,就像日本櫻花那樣轉瞬即逝,他們追求的是瞬間美感帶來的閃光。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中雖然有物哀的痕跡,但是很淺很淡,更多的是入世的色彩,有著入世的思考和積極的精神,具有古拙的風味、人世間的人情味。從物哀寄托的對象來說,周作人的物哀精神也是平民化的,非文人式的寂寞自哀,而具有民俗化的色彩,成為“哀而不怨”物哀精神的平民化表達。
若以流體來類比中國五四文學作家的特質的話,冰心像果汁,清甜芬芳而柔美;徐志摩像雞尾酒,輕靈飄逸又不至于醉;郭沫若像伏特加,熱烈奔放充滿激情的色調;而周作人,像是一碗茶,初泡時嫌他寡淡無味,時間越久歲月越長,茶香越馥郁濃厚,而苦澀的味道,經(jīng)久不散。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茶”的特質相當顯著,而在淡淡的苦澀中,精神內核也就慢慢浮上了茶水的表面。
注釋:
[1]鄭家建、林秀明:《知識之美二—論周作人散文中知識的審美建構》,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11月,第11期.
[2]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60頁.
[3]王艷云、王鵬飛:《明妙的情思 幽雋的文體——周作人<故鄉(xiāng)的野菜>解讀》,名作欣賞,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