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文貞
某年的一天,借著學(xué)校開運動會的空當(dāng),打算回我家鄉(xiāng)看看。多幾年沒有回去了,家鄉(xiāng)的人和事逐漸模糊,但這些人在我的頭腦中依然親切可見:四爺爺,哥哥,嫂嫂,還有同學(xué)。
回來的真不是時候,正趕上村里人拔蕎麥。村子里靜靜的,沒有人,馬達的轟鳴聲也引不來孩子和老人,我下意識的按了一下喇叭,依然沒有任何動靜,無奈只好停下車來,挺著一個大肚子,駐足遠望,遠遠地瞭見南坡上有幾個人,他們好像也瞭見了我,停下手中的活,手里握一把蕎麥,舉過頭頂,左右晃動,算是和我打招呼。農(nóng)忙時節(jié),時間貴如油。把蕎麥全部拔倒,農(nóng)民就放心了。若遇冰雹或霜凍,吃在嘴邊的飯碗就被打爛了。我深深的懂得這一點,為了不影響他們干活,我決定徒步上南坡見見他們。
拔蕎麥并非一根根連根拔起,更多的是離根部寸把來長的地方折斷,留下參差不齊的蕎麥茬,這茬活像一個個釘鞋的鐵錐在我的皮鞋上左扎右錐,難免有些心疼。當(dāng)我走近他們時,哥哥喊了一聲我的乳名,遂加了一句:“回來了”。
哥哥,他并非我的本家,也不是我的親戚,只是他比我長了幾歲,村里人慣用的一種親切的稱呼。哥哥是當(dāng)年的勞動能手,能干也會干,近二百斤重的麻袋不用別人的幫忙,獨自一個人舉在頭頂,移動幾十米恰恰當(dāng)當(dāng)?shù)姆诺綆旆坷?。包產(chǎn)到戶以后,自家的地再加上承包別人的地加起來一百多畝,全靠哥哥嫂嫂的親手經(jīng)營。家里還養(yǎng)豬牛羊,一年下來收入挺可觀。這些年日子過的還算不錯,一年下來雖說沒有多少結(jié)余,但還是有吃有喝的,是村子里比較富裕的人家。由于常年風(fēng)里雨里,家里田里,沒白沒夜的勞作,雖六十五,六,但看上去足有七十五,六,臉上的皺紋又多又深,臉面粗糙不平,頭發(fā)稀疏蒼白,動作緩慢笨拙,與先前鐘靈毓秀的哥哥判若兩人,就連原來水靈靈的大眼睛現(xiàn)在變的小而無光。當(dāng)我握住哥哥的手時頓時一種酸楚的感覺涌遍全身,原來那雙圓潤的大手變成了滿是老繭,到處裂紋的肉敦敦。兩人默默地握著手不想分開,想說話,一時又不知從哪里說起。我在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喪失勞動力,肯定不能種那么多的地,養(yǎng)那么多的豬牛羊了,以后的日子必須重新安排了。當(dāng)我們松開手,哥哥調(diào)轉(zhuǎn)身收拾衣物之時,我凝視著哥哥的背影,想到今后的處境,悄悄的流下了眼淚……
“為什么不用收割機呢”我以大城市見過世面的人的口氣問了一聲。
“用不起”嫂嫂回應(yīng)了一聲。
哥哥給我算了一筆賬:如果都用機器的話,耕地每畝40元,種地每畝18元,收割每畝40元,化肥每畝10元,遇個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天年,平均每畝收70斤,現(xiàn)在市場價是每斤上等蕎麥1.6元,算下來這一年就百忙了。如果平均每畝低于70斤,肯定是一個“賠”字,賠多賠少具體情況而定咱們就不知道了;如果天高干旱沒有收成,耕地,種地,化肥這68元錢就白白地賠進去了。
“這幾年我們?nèi)f不得已不用機器,實在忙不過來再用”。嫂嫂說。
耕地要用機器吧。我肯定地說。
“也不用”。嫂嫂說。
“這幾年你哥哥用人工和有機器的人家換機器工,五天的人工換一天的機器工。這樣一年下來雖然累點,至少不用賠錢”。嫂嫂繼續(xù)說。
哥哥的一筆賬,嫂嫂的一席話,似乎動搖了我多年來對于:“運籌帷幄之內(nèi),決勝千里之外”的信奉,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
回到家里,先是喂豬,后是喂牛,忙的不可開交,待稍稍停頓下來,嫂嫂一邊做飯一邊說:“你哥哥晚上還得放羊”。說起放羊,村里人很是無奈,活的不容易。自禁牧以來,鄉(xiāng)里不讓放牧,只讓圈養(yǎng),而圈養(yǎng)成本大,沒有利潤,老百姓就把過去白天放羊改為晚上放羊了。其實鄉(xiāng)里的領(lǐng)導(dǎo)大部分也都是農(nóng)家子弟,他們也心知肚明,按上班的作息時間,對公對私都是個交代,你掙你的工資,我放我的羊,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其實,這幾年的禁牧挺有效果,畢竟控制了養(yǎng)羊的規(guī)模,植被明顯比過去好了,沙塵天氣少了,可見,國家也是為老百姓好,為后輩子孫好啊。
我在想:百姓難,國家難,兩難啊!
哥哥說,蕎麥是個好東西,渾身上下都是寶。蕎麥殼可以做枕頭,被褥,蕎麥米可以熬粥,加工成面粉,可制作成蕎面粑粑、卷卷、油鏌、涼粉、剪餅、剁面、攪團、圪坨等十來種吃法,蕎麥秸稈和葉子可以加工成豬飼料。
哥哥說,蕎麥比起小麥來不費工,蕎麥三道程序:耕地——種地——收割,小麥五道程序:耕地——種地——鋤地——再鋤地——收割。
哥哥說,蕎麥比起小麥來不費地,蕎麥用的是當(dāng)年地,小麥用的是兩年的壓青地。
總之,種蕎麥比種小麥合算的多。
我在想,既然種蕎麥比種小麥合算,為什么不調(diào)整一下種地方式呢?年年在傳統(tǒng)老舊的圈圈內(nèi)簡單重復(fù),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輪回。真想不通,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一個圓周軌道上奔跑,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啊。我很自信,我好像找到貧窮之所以貧窮,可憐之所以可憐的真正緣由了……;然而我又很沮喪,因為,這個錯誤觀點后來被我的侄兒子說服了——種小麥收成的概率高,種蕎麥的風(fēng)險大,特別是霜凍。啊,難道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及子孫后代就永遠脫不掉貧窮的帽子嗎?生在貧瘠的土地上就貧窮,生在肥沃的土地上就富裕,這似乎是天意,你不甘心,又有什么辦法呢?!
但凡回家鄉(xiāng),少不了看看我的四爺爺。這個四爺爺和我非親非故,我只是尊敬的稱呼他。他和我的感情非同一般,也算是忘年交吧。四爺爺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小的時候曾經(jīng)讀過四年的私塾。平時喜歡看書,特別精通《列國》,有時間我總愛聽他講故事。這次也毫不例外地去他家坐一坐。在我的記憶中,四爺爺?shù)淖旖巧晕⒂悬c抽搐,手抖的挺厲害,連吃頓飯也頗是費勁,今晚見他,更是大不如前,挪動不太方便的身軀招呼我坐下。
“來就挺好,還拿那么多東西”。四爺爺說。
“應(yīng)該的”。我說。
“今年收成不錯吧”。我問。
“種幾畝小麥夠自己吃,種二十來畝蕎麥,長的不太好,去掉成本能賺點豬飼料?!彼臓敔斦f。
“好收成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地好,耕好,種好,照料好,再加風(fēng)調(diào)雨順,也就是天、地、人三才都具備才行啊?!彼臓敔斀又f。
“四爺爺就是這個命,死不了,活不好”。
“你信命嗎”?我問。
“我信因果”。四爺爺說。
接著四爺爺饒有興趣地給我講起因果關(guān)系來。
每一個人的存在看成一個果,他的爸爸,媽媽就是因;爸爸,媽媽的存在看成果,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又是因,果上有因,因上有因,因變?yōu)楣?,果變?yōu)橐?,因因果果,無窮盡也。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是有些道理的。上面的每個因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哪一個,就沒有今生的你。這是從繁衍的角度看的。每個人的生存又離不開,陽光,水,食物,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哪一項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明白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貧得貧,種富得富;種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離開家鄉(xiāng),腦子里仍然想著四爺爺講的因果關(guān)系……
又是一年的秋季,同學(xué)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鄉(xiāng)觀賞蕎麥花。
花,天一色的白花透著幾許粉紅,大的小的,高的低的,層層疊疊,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展辮搖艷,雄花吐粉粉正雄,雌花含羞羞半就;枝,枝上生枝,枝上有枝,枝枝叉叉,枝岐葉繁;每枝上有白花有綠葉,根根緊密,株株相連,這枝伸到那枝的上頭,那枝穿過這枝的腰間,花、枝、莖、葉把整個田地覆蓋的嚴嚴實實,活像巧奪天工的人工巧匠編織成的一副美麗畫圖。由近及遠,放眼望去,白茫茫通向天際。沐浴在花的海洋里,一股股笑盈盈的暗香撲鼻而來,靜悄悄地沁人心脾,使人感到無限的愜意,內(nèi)心深處悠然產(chǎn)生某種原始激動,情不自禁地朗誦一句:“數(shù)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
雖然我是農(nóng)村長大的,種過蕎麥,拔過蕎麥,見過蕎麥花開,但從來沒有過今天這樣的感慨。
中午時分,我的同學(xué)請我們一行幾個吃飯,這飯店是他自己開的,這幾天蕎麥花開,觀賞的人多,生意不錯。同學(xué)滿懷信心地告訴我,這幾天每天純收入幾千元,估計今年下來掙個十來萬沒問題。
一桌豐盛的午餐,只是少了與蕎麥相關(guān)的主食和菜。
我在想:鮮花,竟能給人們帶來了大量的實惠;果實,卻是給人們增添了少許的無奈。
我掙扎在鮮花與果實之間……
離開家鄉(xiāng)我?guī)е悦?,帶著迷茫我離開了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