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瓊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0-0084-01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響到讀和寫,特別是閱讀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強弱。如何落實學生的主人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呢?
一、輕松愉快,主動識字
在進行識字教學時要時時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習形式的新穎,變枯燥為生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材中“語文園地”的設計選取了學生喜聞樂見、靈活開放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激勵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激勵每位學生都去發(fā)現(xiàn),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閱讀是識字的目的,也是識字的途徑。因此識字和閱讀是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識字。文中識字,主要是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有識字意識。如學生自讀課文時,畫出不認識的字。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學生識字,并不是從零開始的,研究表明,6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知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善于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驗,使識字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皮層中沉睡的信息,產生親切感,提高識字效率。識字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何從眾多的方法中找到適合每個學生個體、個性的方法呢?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為全面、快速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更多、更好的嘗試。
二、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要想讓學生喜歡識字,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處于一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特殊位置,指揮學生,這無疑會壓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造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局面。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親近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知識。實踐證明,在這種氣氛下進行的學習,學生的興趣濃,主動性高,往往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年級學生思想單純,愛聽好話,只要教師一表揚,便勁頭十足,往往會有出色的表現(xiàn);受到批評,則萎靡不振,注意力容易分散。特級教師高林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要學會‘哄孩子”“要準備一百頂高帽給學生戴,要真心實意地給他們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表揚為主,我常掛嘴邊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進步了,老師真為你高興!”……有時,學生說得好,我還會和學生一起鼓掌,于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更濃了。教師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開展實踐活動。采取模擬、創(chuàng)設情境的辦法讓兒童識字。如舉辦“娃娃超市”“動物運動會”“秋天的田野”“我當小導游”“逛商店”等活動,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huán)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于識字,善于識字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三、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會”學
傳統(tǒng)教學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識字教學也同樣如此。這樣,學生就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即使當時記住了,也很容易遺忘,因為他并沒有經過主觀的努力。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會印象深刻。學生的稟賦各不相同,一堂課下來對于生字詞有的只需讀過或抄過一遍便能很好地記住了,而有的則需反復地練習以加深記憶。不過當時學得再好,時間一長,如果不去再現(xiàn)的話,也會逐漸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行過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組織學生適時復習便顯得至關重要。復習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抄、默,在熟讀的基礎上做到正確地抄寫并默出來。當然死抄是不行的,而許多學生卻偏偏喜歡這樣做。因此教師得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比如說要抄三遍,第一遍可以讀著抄,第二遍則可以默寫,然后檢查一下正誤再默第三遍。實踐證明,許多原來死抄的學生改用這種方法后,在默寫字詞時,準確率提高了許多。
四、學生識字興趣和習慣的評價
對低年級學生尤其要采用適合兒童的評價方式,用積極的評價,而不是消極的評價,激勵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好的識字教學形式以識字為重點,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字詞與事物之間的這樣和那樣的聯(lián)系,從而對字詞所指代的事物展開深層次的認識活動,在逐步深入的認識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變單調的讀,重復的寫,機械的記為有情有趣地看,有滋有味地想,有感有觸地實踐,有聲有色地渲染,變淺層次的識字活動為深層次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的識字活動成為極快樂極有趣的事,很多學生的識字都是由樂趣轉化為習慣,進而讓主動識字成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和自覺行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