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怡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和整合,豐富和拓展學生的閱讀體驗,增加學生的閱讀實踐。而主題性閱讀恰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在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之間架起銜接的橋梁,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為此,本篇論文探討了主題性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
一、整合課文,提煉主題
“相似論”認為,學生頭腦中貯存的相似性信息單元(即相似塊)越多,就越有利于選擇、匹配、激活閱讀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因此,筆者認為應整合全冊課文,引領學生在主題單元下學習,學生會對該類型的文章有更為深刻的感悟。蘇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就有利于課題開展中以語文教材為依托,根據教材編排體系,提煉單元閱讀主題。但是,每個單元的課文只是在內容或思想意識上有相近或相似的地方,在文學體裁、寫作方法等方面卻存在許多不同。
二、重點精講,感讀品悟
重點課文精講,感知品讀深思,學生于“范文”的精講指導、“普文”的合作探究、課外讀物的拓展延伸中學會讀書、善于讀書。
在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的實踐中,部分老師的思維容易走向一個極端,認為“不蔓不枝”的閱讀教學必然是干癟的、無味的、低效的,讓手中的教材淪為一個“跳板”,只需在此駐足片刻,就直奔向了那個“廣闊”天地。缺乏體會感悟,缺乏解讀品析,缺乏質疑解惑,甚至來不及搞清課文所要傳達的信息,沒有時間去品讀蘊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匆匆地奔著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去,課堂成了“跑馬場”。一堂課后,讓學生在方法上得到指導,于情感上得到啟迪,主旨脈絡更加清晰具體。
三、結合主題,拓展閱讀
1.拓展式閱讀
結合閱讀主題,可以將這一類型的文章或小說推薦給學生閱讀。比如《天鵝的故事》和《生命的壯歌》這兩篇課文,其對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發(fā)生的故事刻畫得惟妙惟肖,謳歌了動物之間團結勇敢、無私奉獻、舍己為人、敢于與命運搏斗的精神,譜出一曲激動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壯歌!結合主題,筆者向學生推薦了沈石溪動物系列小說,師生共讀《紅奶羊》、《一只獵雕的遭遇》,讓學生對動物之間最為直接而又純潔高尚的情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在精神品格上得到啟迪和升華。
2.補充式閱讀
課文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詳細介紹,這就需要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空白”,適時適度地填補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課文。在教學《虎門銷煙》一課時,由于學生對于林則徐所處的時代背景、對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對鴉片帶給華夏民族在身體和精神上的侵害、對國家積貧積弱飽受列強凌辱等等灰暗的歷史知之甚少,如何讓學生穿越時空,走進這段歷史,讀懂這段歷史,真切地感受林則徐虎門銷煙帶給整個中國巨大的歷史意義呢?在這個時候,筆者引導學生課下查找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資料的閱讀和分享,學生清楚地了解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鴉片帶給華夏民族在身體和精神上的侵害,國家積貧積弱讓華夏子孫飽受列強凌辱……當學生交流這段歷史時,無不飽含著對向中國傾銷鴉片的外國商人的憤恨,對腐敗軟弱的政府的怒其不爭,對處于水深火熱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3.嵌入式閱讀
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長篇小說的節(jié)選,如五年級上冊中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即選自《水滸傳》。在課文教學時,側重于透過語言文字,品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授予方法后,筆者帶領學生通讀《水滸傳》整部小說,著重品味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藝術將108位梁山好漢刻畫的性格鮮明、惟妙惟肖;再由性格聯(lián)系到人物不同的命運,探究做人的真諦。這次閱讀的嘗試,不僅帶領學生讀完了整部小說,更激發(fā)了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濃厚興趣。趁著這股勁頭,筆者們班的學生在一個月內通讀了《三國演義》,收獲頗豐。
五、多樣活動,營造氛圍
(1)每天早上五分鐘的閱讀分享時間,按小組順序每天一個同學上臺分享他的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內涵豐富,可以背誦自己頭天看到的精彩句段,也可以發(fā)表自己對于書中某個人物或某段故事情節(jié)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同學介紹自己從書中了解到的最新知識……
(2)堅持做讀書記錄卡。筆者班的語文作業(yè)只有兩種:讀書和寫作。筆者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每天書都需要在讀書記錄卡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一次記錄卡包括摘抄四個好詞、兩個好句、和自己的讀書感悟。
(3)表演課本劇。表演也是學生對文本的一種解讀。為了能夠演好一個劇,他們往往更需要去查閱很多相關資料,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等等,如果劇本是一部小說中故事的節(jié)選,他們更需要通讀整部小說,研究人物的性格命運,熟知人物的所思所想,才能演好人物、演好整個故事。比如本學期筆者開展了“上下五千年——歷史劇表演”,學生自己讀書選材、自己編劇本、自己根據故事所處時代要求尋找道具,甚至查看相關影視資料學習古代人物的走姿、坐姿,說話的語氣、語調、手勢。學生的閱讀面不僅更廣了,他們的觀察、思考、動手實踐能力也更一步加強。
注:“隴原名師”專項教育研究課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下的有效習作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號GSGB[2015]MSZX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