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第一次接手一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真的有些不適應,感覺教得很累。一年級的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好動,有時真的是老師喊破喉嚨學生依然對你不理不睬的,很無奈。但是,作為一年級起始教學,對于學生數(shù)學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能疏忽,應該是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
《小學數(shù)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小學,使學生學好數(shù)學,培養(yǎng)起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有要求具體,循循善誘,持之以恒,習慣的培養(yǎng)才會取得理想效果。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對學生不僅要“教”,而且要“導”,不僅要教數(shù)學知識,而且要教如何學數(shù)學知識。下面就談談在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分析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xiàn)狀
目前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如一些學生寫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添字、漏字、錯字、漏掉數(shù)字或運算符號、點錯小數(shù)點,也常有發(fā)生。有些學生計算粗心大意、經(jīng)常出錯,計算后也不檢查驗算。有些學生做作業(yè)不善于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更為嚴重的是有些學生對作業(yè)中做錯的題目,一是不找其原因,不及時糾正;二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
二、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應培養(yǎng)的好習慣
1.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致志地參加學習活動,認真聽同學發(fā)言,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如果沒有認真傾聽的話課堂學習效率等于0。所以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采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適時的表揚。如,“某某同學聽講多認真呀,小朋友們真應該向她學習?!倍吹絺€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受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一些。
一年級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齡特征,其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盡量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種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大膽“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于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zhì)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比較懶散,對于新的問題和未曾見過的題型多數(shù)都在等待老師的答案或是好同學的發(fā)言,應該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只有多動腦思考才會讓孩子越變越聰明。也是為他們將來步入高年級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做鋪墊。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shù)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小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 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9加幾的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9+2=11、9+4=13……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于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么算出來9+2=11、9+4=13……你 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從而重新思考關于9加幾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9加幾的學生我則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么多加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边@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diào)動起來了。之后,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大膽發(fā)言的習慣
發(fā)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nèi)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nèi)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fā)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盡量創(chuàng)造更多讓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jié)課讓學生們發(fā)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老師,怎么不喊我呢?” 我向孩子們解釋:“一節(jié)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于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勇敢的孩子,老師都看見了,這節(jié)課老師喊不到你,以后的課老師會盡量喊你。上課的時候如果你來不及跟老師說你的想法,下課還可以告訴老師呀?!庇谑?,一些課上沒有來得及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在下課以后跑到我跟前說自己的想法,適時的表揚仍讓他們心滿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說說”、“小組內(nèi)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就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如有一次遇到這樣一道題目:“小紅的前面有5個人,后面有3個人,這一排一共有幾個人?”學生有的說是8個,有的說是9個,于是我請答案是8的一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紅前面5個人,后面3個人,5+3=8,所以應該是8個人?!蔽矣终埩舜鸢甘?的學生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應該是9個人。想想一些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恐怕就是因為怕回答出錯挨批評?!澳愕幕卮疱e了,坐下,聽別人怎么說的?!薄安粚?,你也好好想想再舉手呀?!敝T如此類生硬的批評話語,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
4.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習慣
學生學習數(shù)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于動腦,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形成各種數(shù)學能力。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形成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zhì);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jù),培養(yǎng)學生有根據(jù)、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見解,主動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使思維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學生想出比較新穎獨特的解題思路,大多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的后半段時間內(nèi)形成的,如果教師過早的作出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如要求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準確的表達17-8所表達的意義,學生一般表達為17減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師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啟發(fā)學生從減法的運算名稱、意義等多角度進行思考,就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fā)言。①被減數(shù)是17,減數(shù)是8,差是多少?②17比8多多少?③8比17少多少?④8再添上幾就是17?⑤17減去多少與8同樣多?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多方引導,恰當把握時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