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建鋒
【摘要】現(xiàn)代散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語文教材涉及的散文作品中,許多都是詩情畫意、富有哲理的文章。本文通過對高中語文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能力。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 有效性 策略
現(xiàn)代散文教學既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散文文體的自由多樣和取材廣泛等特點,以及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處于低效之中。要提高現(xiàn)代散文的閱讀教學效果,就要針對散文的特點,再現(xiàn)散文的意境,將動人的畫卷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深情的涵泳、賞析中,把握文脈,領(lǐng)悟其蘊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現(xiàn)技巧,從而提高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品味語言,整體閱讀
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集中體現(xiàn)了散文的語言之美。“賞析美景”可以通過品味語言進行,“體會深情”也可以通過品味語言來進行。語言是文章中有形的載體,文章中有許多無形的東西有待于從有形的載體中獲取。品味寫景狀物散文語言的方法很多,可以認真誦讀,邊讀邊在腦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邊讀邊品味語言本身之精彩一一音樂性、畫面感和哲理性,邊讀邊體會作者心靈之搏動;可以認真默讀,靜靜地欣賞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品味語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評價作家的語言風格;可以背誦課文片段,熟讀背誦現(xiàn)當代散文,可以獲得比熟讀背誦古代散文更加強烈的感動和領(lǐng)悟,并獲得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和文學修養(yǎng)。每課“研討與練習”中至少有一道揣摩語言的題,起著示范作用??傊匾暺肺墩Z言是回歸語文教學的正道,品味語言的“入口”雖小,但“出口”很大,可以通往現(xiàn)實生活的廣闊天地?,F(xiàn)代散文的賞析,只有從語言、景物、情感幾個方面細細品味,才能真正品出它的味,悟出它的情和理。
散文本來就是文學語言的經(jīng)典,課本所選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璣、聲情并茂,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美感。如教學《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散文時可以用改寫、比較的方法來揣摩語言,以第四部分第一段為例,可以把這一段的虛詞去掉讓學生朗讀,再讀原文。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感受到雖然意思相同,但情感內(nèi)涵相差大,從而體會到大師語言的精深之處。
再如教學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時,引導學生在找出五幅秋景圖后,可以采用反復品讀批注式——讓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愛,覺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復誦讀、體會、勾畫、批注,把這些句子、語段標畫下來,作評點,寫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賞析的形式深入課文,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提升指導。
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好朗讀、提問、討論、總結(jié)、賞析等一系列手段,將學生帶動起來,充分融入全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去,從而讓學生能夠從頭到尾認真仔細地閱讀和理解一篇文章。通過整體閱讀,可以確定解決一篇文章中幾個重要的問題。通過幾個問題的解決帶動學生能夠?qū)θn文有大致的了解;又能夠帶動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深入到課文中去。
二、抓住文眼,理清脈絡(luò)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全篇文章的藝術(shù)構(gòu)思焦點。教學中要抓住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nèi)在的經(jīng)緯,領(lǐng)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一)抓準文眼,以點帶面
要抓準文眼,就要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例如《荷塘月色》寫作的時代背景是風雨如磐的1927年,全文蘊藉雋永,跌宕曲折,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的“這幾天頗不寧靜”這個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明確文章接下去雖然并未交代“頗不寧靜”的緣由,只在夜游荷塘、觀賞月色上著墨,鋪寫荷塘小路的靜、自己獨行的靜、月色朦朧的靜等等。但作者不是欣賞其靜,而是以此反襯自己內(nèi)心的“不寧靜”。由于作者在心情“頗不寧靜”時,產(chǎn)生一種“偷來的片刻逍遙”,使這一對矛盾暫時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境地。教師要始終抓住文眼,循循善誘,使學生披文人情,循文入理。所以,抓住文眼賞析散文,不僅可以使教學深入淺出,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理清思路,切實把握行文脈絡(luò)
例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明了文章新穎、精巧、別具匠心的藝術(shù)構(gòu)思,另一方面還要指點學生把握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即行文線索與感情線索。教學中只有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才能使學生分清層次,理清脈絡(luò),領(lǐng)會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寫景狀物之中所蘊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三、開展拓展閱讀,探究人文精神
在進行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開展拓展性教學,拓寬學習渠道以及學習內(nèi)容,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對文章加以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散文教學《故都的秋》時,先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找出課文描寫了故都的哪些秋景;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景物的特點;再請同學們思考故都的秋景應(yīng)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不寫“暖色”的香山紅葉,而只寫帶有“清、靜、悲涼”特點的秋景呢?這是因為郁達夫把個人的不幸遭遇、動蕩的現(xiàn)實及腐敗的當局都融入故都的秋姿、秋色和秋的意境中去了?!扒?、靜、悲涼”的故都之“秋”,正是郁達夫“清、靜、悲涼”心境之“秋”的折射。又如《囚綠記》具有感人魅力,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yīng)該是作品傳達出作者對生命的豐富體驗,對被囚生靈的憐憫,對國家被創(chuàng)受辱的義憤。只有悟到這一層,才能體會到這篇課文的真正價值。
綜上所述,要實施好中學語文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就需要語文教師通過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提高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挖掘文章的內(nèi)在含義,形成一個獨特的散文閱讀教學的新方法。